东汉末年,名将皇甫嵩因在讨伐黄巾军中立下赫赫战功,被朝廷封为车骑将军,随后又被任命为左将军,奉命前往凉州平定王国的叛乱。到了晚年,他历任太尉、光禄大夫等重要职务,去世后更被追赠为骠骑将军,且其事迹甚至在唐宋时期被选入武庙,受到历代敬仰。
皇甫家族自古便是世代将门,早在西晋建立后,皇甫家依然保持着显赫的地位和深厚的影响力。但到了皇甫嵩的曾孙那一代,却出现了一个二十岁仍无所作为、甚至被人视为“傻子”的年轻后辈——皇甫谧。尽管出身名门,皇甫谧的青少年时期却备受诟病,多亏后期刻苦钻研学问,才最终取得非凡成就,被后世尊称为“针灸鼻祖”。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皇甫谧出生于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一带。作为前太尉皇甫嵩的曾孙,他幼年生活较为优裕,但父亲皇甫叔侯仅仅以孝廉身份入仕,官职并不显赫,而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后便去世。十五岁时,皇甫谧随叔父迁往弘农郡新安县,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新安县附近定居。
据《晋书》记载,到了二十岁时,皇甫谧依然不喜读书,常常游手好闲,被人视作无所事事的傻子。见侄子如此,叔母任氏心如刀割,忍不住语重心长地劝诫道:“你今年已二十,眼中无师教,心中无正道,怎能不让我伤心?”这番话触动了皇甫谧的内心,他终于下定决心刻苦学习,从此拜入当地学者席坦门下,日夜勤奋,刻苦钻研。
由于家境渐趋贫寒,皇甫谧一边读书一边下地耕作,常常手持典籍劳作于田间,逐渐积累了广泛的知识,博览群书,融合百家之言。他彻底摒弃了游手好闲的生活方式,专心致志完成自己的学术著作。此前,即便广受推崇的《史记》,也仅将黄帝视为上古历史的开端,而皇甫谧经过广泛涉猎,将上古历史提前追溯到了三皇时代。
此外,他还收集了大量《史记》、《汉书》未载的史料和故事,悉数编撰于其代表作《帝王世纪》之中。早期,皇甫谧的研究重心集中在史学领域,但到了曹魏正元三年(公元256年),他四十二岁时患上了痛风,行动不便,开始更多地关注医学研究。即便如此,他仍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地钻研各种医书。
自曹魏末年至西晋初年,司马昭和司马炎两代君主多次征召皇甫谧入仕,但他均未应召,始终专注于学术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泰始六年(公元270年),皇甫谧曾上表晋武帝司马炎请求借阅大量书籍,尽管心中对当局颇有不满,司马炎还是慷慨地送来一车藏书供其阅读。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皇甫谧终于完成了其医学巨著《针灸甲乙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这部书系统记载了针灸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疗法,详尽介绍了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针灸甲乙经》不仅奠定了针灸学科的发展基础,还对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功在千秋”的医学瑰宝。
尽管前文主要提及了《帝王世纪》和《针灸甲乙经》,但皇甫谧的著述远不止此。他还撰写了《高士传》、《列女传》、《逸士传》等作品,收录了许多官方史书忽略的历史人物。此外,他早年著有《礼乐》、《圣真》等论述,展现了他在儒家经典上的深入研究。
由于著述丰富,清代学者李巨来评价皇甫谧:“考晋时著书之富,无若皇甫谧者。”晋武帝司马炎亦高度赞扬他:“男子皇甫谧沉静朴素,守学好古,与世俗迥异。”令人感慨的是,《针灸甲乙经》成书之年,皇甫谧便不幸辞世,遵其遗愿,子嗣将他葬于荒凉之地。
从能力上看,尽管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刻苦读书,但凭借丰富的阅读积累和天赋才华,学识几乎冠绝当时。品德方面,他为了回报叔母的恩情奋发图强,终身未入仕途,专注学问与医学。其《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的临床经验,更显其仁心妙手,经常医治百姓,救人无数。
总体而言,皇甫谧虽曾年少无为,受人冷眼,但靠着勤奋和才华最终成就非凡。他的史学、医学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堪称古代难得一见的全才,其才德皆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