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1年8月,农历辛酉年的酷暑时节,大清帝国的第七位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在逃避英法联军而“北狩”热河的避暑山庄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他年仅31岁,留下一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帝国,和一个年仅六岁的继承人,小皇子载淳。
这突然的死讯,像一道惊雷划破了相对沉寂的热河行宫,也在无形中撕裂了清王朝最高权力核心的表面平静。
22他临终前,面对着幼子继位、太后辅政的局面,做出了一项自认为稳妥,实则埋下巨大祸根的安排:他任命了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等八位王公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俗称“顾命八大臣”。
这八位“铁帽子王”和老臣,被赋予了在小皇帝亲政前,全权处理国家军政大事的权力。
咸丰的安排,核心是防止权力集中导致动荡,尤其是防止出现明末那种后宫干政的局面。
他把象征最终决策权的两枚印章,“御赏”和“同道堂”,分别交给了皇后钮祜禄氏(后来的慈安太后)和皇子载淳(也就是皇子生母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掌管)。
规定所有的谕旨,必须同时盖有这两方印玺,才能生效。咸丰的用意很清楚:他希望用顾命大臣的集体智慧来处理政务,同时让两位太后的印章作为最终的“保险栓”,达成某种制衡。
然而,咸丰皇帝可能低估了人性的复杂和对权力的渴望,尤其是低估了一个女人,他儿子的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也就是未来的慈禧太后。
慈禧绝非寻常后宫女子,她早年在咸丰身边就展现出对政务的浓厚兴趣和敏锐洞察力。
眼看着自己的儿子成了名义上的皇帝,而真正的权力却被八个男人牢牢把持,自己只能如同盖章机器一样配合,这让她感到窒息和不甘。
顾命八大臣迅速架空了名义上拥有钤印权的两宫太后,尤其是对年轻、有主见的慈禧,更是百般防范和压制。
他们要求奏章只送大臣处,由大臣拟好谕旨呈送两宫盖章即可,这几乎剥夺了太后的知情权和议政权。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就像是关在金笼子里的鸟儿,虽然地位尊贵,却被排挤在真正的决策圈之外,心中那份煎熬与日俱增。
皇帝的梓宫(灵柩)还停放在热河行宫,围绕权力的博弈就已经悄然展开。表面上看,是顾命八大臣在主导一切,护送小皇帝和两宫太后回京的日程、路径,乃至一路上的安保、接待,都由肃顺等人一手包办。
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尤其是其核心人物肃顺,性格强悍,手腕铁腕,行事果决专断。
在他们眼中,年轻的太后们,特别是慈禧,不过是遵循祖制必须存在的摆设而已。肃顺等人甚至对小皇帝载淳也缺乏应有的敬畏,言语行为常有僭越之处,这让视儿子为命根的慈禧更是如芒在背。
慈禧敏锐地认识到,留在热河,自己和儿子的命运就完全捏在肃顺等人手中。
要想翻盘,唯一的生路就是回到帝国的政治心脏,北京城。
紫禁城才是权力的正中心,那里有正规的朝堂仪轨,有各部院衙门的运转体系,更重要的是,那里盘踞着不容忽视的另一股势力,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留守京师派。
奕䜣是咸丰帝的异母弟,咸丰逃亡热河时,让他留在北京负责艰难的“善后”,包括与英法联军的议和。
正是这份棘手差事,让奕䜣得以在北京积蓄力量,熟悉了外交和洋务,获得了不少在京宗室、大臣甚至部分洋人的认可和支持。他能力出众,声望颇高,原本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之一,与咸丰帝的关系一直微妙。
对于肃顺等人独占大权,将自己排除在核心决策层之外,奕䜣内心不可能没有芥蒂。
慈禧深谙权谋之道,她看到了奕䜣与肃顺集团之间深刻的矛盾,这正是她可以利用的“缝隙”。如何与远在北京的奕䜣取得联系,并达成一致?这是一个极其凶险的问题。
行宫内外,遍布着肃顺的耳目。然而,慈禧展现了她非凡的权谋能力。据说,她巧妙利用了心腹太监安德海被太后们“责打”并赶回北京的由头,将密信秘密送出。
更安全的渠道,则可能是通过她的妹夫、光绪朝同样位高权重的醇亲王奕譞(当时叫醇郡王)在两地之间的合法往来传递信息。
无论如何,一条连接热河与北京的、对抗顾命大臣的秘密战线,在极度机密的情况下建立了。
慈禧向奕䜣传达的核心信息是:顾命八大臣专权跋扈,藐视幼主皇权,威胁宗庙社稷安稳。而两宫太后和小皇帝需要他的保护和支持。目标只有一个:扳倒八大臣,夺回最高领导权。
为了取得奕䜣的全力支持,慈禧抛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承诺:事成之后,授予他议政王等最高职位。
一个深处行宫、备受监视的后宫妃嫔,向一个在京城的亲王发出共同政变的邀约,这本身就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戏剧性。
奕䜣的回应至关重要。他需要评估政变的可行性和风险。很快,他也秘密派遣心腹,以叩谒梓宫的名义来到热河,与两宫太后进行了更深入的接触。
双方密谋的核心内容逐渐清晰: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护送小皇帝和两宫太后,摆脱肃顺控制,安全回到北京!
离开顾命大臣的大本营热河,回到奕䜣势力稳固的北京城,是政变成功的基础。在热河,肃顺手握皇帝梓宫和大部分护军,强行动手风险太大。只有到了北京,奕䜣才能真正施展手脚。
一场决定大清王朝未来半个世纪命运的政变计划,在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之间达成了默契,开始进入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但此时,肃顺等人还蒙在鼓里,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控。而慈禧深知,回到北京后的第一场硬仗,将直接决定生死。
公元1861年10月底(农历九月末),在肃顺等人“稳妥”的安排下,大清小皇帝载淳的龙驾以及两宫太后的凤辇,踏上了从热河返回北京的路途。
为了分散风险,也或许是肃顺等人未能完全洞悉危机,回銮的队伍分成了两部分:小皇帝载淳、两宫太后及一部分顾命大臣(载垣、端华等),由其亲信兵马护卫,由官道先行回京。
而咸丰皇帝的梓宫以核心人物肃顺本人,则带着另一批护卫,由另一条路护送,稍后抵达。这种分散,恰恰给了慈禧等人动手的绝佳机会和最重要的时间差。
1861年11月1日(农历九月廿九日),小皇帝和两宫太后一行,历经重重波折,终于安全抵达北京城!
这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既要应付顾命大臣的“安排”,又要确保自身安危,同时还要为接下来的惊天之变做准备。慈禧的心,恐怕从未像此刻这样绷得如此之紧,也从未像此刻这般充满了决绝。
回京,只是政变计划的序曲,真正的风暴眼,就在踏入紫禁城的那一刻开始酝酿。
慈禧和慈安太后回宫后几乎没有片刻喘息。她们深知,肃顺等关键人物虽然还在路上,但他们在北京的同党众多,影响力盘根错节。
要想实施政变,牢牢掌握核心权力,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瞬间控制住整个北京城!而控制北京城的命门,就在于拱卫京畿的重兵,步军统领衙门的精锐部队!
它的最高长官,就是手握重兵的 九门提督。
九门提督是干什么的?
简单说,他就是清朝京师卫戍区的总司令!这个职位太重要了,掌管着京城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的守卫、稽查、门禁,以及京城内部的治安巡防,统领步军营和马队(巡捕营)。
控扼京畿的三万精兵就在他的直接调配之下!谁控制了九门提督和他麾下的这支武装力量,谁就真正扼住了帝国心脏的咽喉,控制了进出京城的命脉通道,也捏住了城内所有官员贵胄的脖颈。
他的态度,直接决定任何宫廷动作的成败。这好比在猛兽环伺的丛林里,首先抢到了最锋利的那把刀。
在当时的历史记载中,现任九门提督名叫瑞常(也作“瑞长”,满洲镶黄旗人)。
瑞常本人并不属于顾命八大臣的核心圈子,但也并非慈禧、奕䜣这边绝对的心腹。他更可能是一个循规蹈矩、需要观察风向的武职重臣。
慈禧和奕䜣,要的就是这个“模糊地带”!他们深知,瑞常或许不会主动参与政变,但在皇权意志(尤其代表幼帝的两宫皇太后旨意)已经明确展现、且已迅速掌控压倒性优势的局面下,作为一个高级军官,他选择顽抗的可能性极小。
更重要的是,政变计划的核心不在于拉拢瑞常参与密谋,而在于要在肃顺等人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对九门提督职位及其兵权的合法接管!
通过合法的程序,瞬间换上一个慈禧和奕䜣完全信任的、并能立即效忠执行命令的自己人。
就在两宫太后和小皇帝抵达北京的第二天,1861年11月2日(农历九月三十日),紫禁城内发生了一场看似平常,实则惊心动魄的“人事变动”。
两宫太后以皇帝的名义,在恭亲王奕䜣等亲信大臣的辅佐下,迅速发布了两道旨意:立即解除瑞常的九门提督职务。理由或许冠冕堂皇(如另有任用、或需专办某事等),核心目的是把他从关键位置上挪开。
火速任命恭亲王奕䜣阵营的坚定支持者,胜保(也有人记为穆荫等,但主流史学支持胜保之说),为新的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
胜保何许人也?他是当时的兵部侍郎,还是钦差大臣,手里本就有兵,更重要的是,他是奕䜣的铁杆支持者!在咸丰帝逃往热河期间,胜保曾在北京与奕䜣合作处理与洋人交涉,共同经历风雨,建立了深厚的政治同盟关系。
他对奕䜣极为忠诚,且性格相对冲动果敢。由他接掌九门提督这个关键职位,再可靠不过。至于被解职的瑞常,面对盖有两宫太后合法印玺的谕旨,他几乎没有反抗的可能和理由。
这道任免谕旨,就是慈禧辛酉政变打响的第一枪!其行动之迅速,目标之精准,令人叹为观止。
没有刀光剑影,没有千军万马的对峙,就在短短一天之内,通过一道程序合法的任免文书,帝国京城最重要的武装力量控制权,悄无声息、却又雷霆万钧地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更迭!
三万多名担负京城守卫任务的精锐士兵,从此听命于胜保,也就是听命于胜保背后的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䜣!
北京城,几乎在一夜之间,易主了!
拿下九门提督,控制京城卫戍部队,对于慈禧和奕䜣的政变大业而言,其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一步棋走稳了,后面的行动才有了坚实的根基和保障。
对内肃清障碍。掌握了三万精兵,就拥有了对内弹压任何反对势力的绝对武力优势。紫禁城内外,京城九门之间,所有关键通道和制高点,都在胜保(两宫太后)的军队严密控制之下。
这意味着肃顺一派留在北京的同党(包括部分其他顾命大臣的亲信),稍有异动,就会立刻被扑灭。整个京城被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完全处于严密的监控和高压态势中。
两宫太后和幼帝的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肃顺集团在京师内的潜在反击力量被连根拔起或震慑得不敢动弹。
震慑朝野百官。九门提督的易手,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强烈的政治信号!它向所有在京的王公大臣、各部院官员明确无误地宣告:权力的风向已经彻底转变!
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才是现在真正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主宰!那些还在动摇观望,或者与肃顺等人有旧情的官员,面对冰冷的刀枪和紧闭的九座城门,他们自然而然会明白该做出何种选择。
站队变得异常明确,支持太后和奕䜣的声浪迅速汇聚成主流。
为抓捕肃顺铺路。更重要的是,当肃顺本人和他的护军,历经千辛万苦,紧赶慢赶地护送咸丰梓宫到达北京郊外时,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是铜墙铁壁般的北京城!
当他试图按惯例进入京城时,却发现京城九门森严壁垒,守门者已经换成了胜保的亲信,奉行的是新“老板”,两宫太后的命令!肃顺在那一刻就成了瓮中之鳖。
北京城不再是他的主场,而是变成了囚禁他的坚固牢笼。胜保麾下的精兵早已严阵以待,就等肃顺入彀(gòu)。可以说,控制九门提督的行动,直接为后续顺利抓捕肃顺这个最大政敌铺平了道路。
彰显权力的合法性。慈禧太后通过控制京城兵权,不仅获取了实际的武力保障,更重要的是,她向天下展示了她的雷霆手腕和政治智慧。一个深宫女流,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精准地抓住权力链条的最关键一环,并一举拿下,这份心计和执行力,足以震慑朝野。
这让她后续接管最高权力显得更有底气和“合理性”。
所以,说慈禧控制九门提督是辛酉政变的“第一枪”,是决定整场政变成败的关键一步,绝非虚言!
这不仅仅是夺取了一个官职,而是抓住了帝国的命脉,那串开闭京城的钥匙,掌控京畿三万精兵的生杀大权!
一个看似柔弱的后宫女子,在奕䜣的辅佐下,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握住了帝国权力的柄。
从这一刻起,“三万精兵听令一个女人”的传奇,已经写下了它的开篇。
辛酉政变的成功,奠定了她后来长达近半个世纪统治的基础。而那“控制九门提督”的妙手,无疑是她权力游戏中最具魄力的开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