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能够成为清朝皇帝,除了多尔衮的政治支持和母亲孝庄太后的深思熟虑外,还有一段充满复杂斗争的历史背景。在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豪格的权力角逐中,顺治的继位获得了助力。但对于康熙帝的登基,又有着另一个极为曲折的故事。康熙帝并非顺治的长子,更不是嫡长子,他的母亲佟佳氏并未得到顺治宠爱。那么,作为一位年仅八岁的皇子,康熙又是如何最终走上帝位的呢?
要理解这一切,我们还得从顺治帝一段不太顺利的婚姻谈起。顺治十四岁时,母亲孝庄为他挑选了亲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这种婚姻安排在清朝早期很常见,因努尔哈赤通过与蒙古王公贵族的联姻巩固了政权,孝庄作为蒙古人,也沿袭这一传统,以保持满蒙之间的亲密关系。然而,顺治与这位蒙古皇后并未能够建立稳固的夫妻关系。博尔济吉特氏为人嫉妒心强、气量狭隘,不容忍别人存在,而生活奢靡,导致顺治逐渐失去了耐性。尽管她已被册封为皇后,最终两人仅仅维持了两年婚姻便走向了破裂。
在当时,离婚并非现代如此简单。顺治虽然在皇宫内拥有强大的权力,但却性格叛逆,脾气暴躁,他决定废除这段婚姻。然而,孝庄作为一位在政治上具有高度智慧的女性,并没有让顺治的决定一帆风顺。即便如此,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将皇后降为静妃,并将其安置在侧宫中。两人也未曾育有子嗣。
经过这场婚姻的波折,顺治决定为自己挑选一个真正喜欢的女人。清宫的后宫选秀制度便因此得以启用,这一制度不仅扩大了挑选的范围,也引入了更多有潜力的女性。而顺治的眼光落在了董鄂妃身上。董鄂妃虽在入宫后怀有顺治的孩子——即后来的皇四子,但遗憾的是,这个孩子仅活了几个月便夭折,顺治的心愿再次落空。
更为关键的是,顺治并没有真正的嫡长子,他的多个儿子大多年幼,无法继位。顺治帝有八个儿子,但大多数都还处在襁褓之中,无法独立承担重任。而这些儿子中,谁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呢?
顺治的八个儿子,除了早夭的两位,其他六位还活着,其中有:福全(九岁)、玄烨(八岁)、常宁(五岁)、奇授(三岁)、隆禧(两岁)、永干(两岁)。毫无疑问,这些儿子都年幼,而且各自的条件差异较大。顺治虽曾对他们寄予厚望,但他深知,自己无法在没有嫡长子的情况下轻易决定继承人。这是一个关乎帝国命运的大事,不能轻率。
在临终之际,顺治深知自己病重,必须为国家的未来做好准备。纵使他一生在多尔衮的摄政下、以及亲政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少权力斗争,但他还是小心翼翼地考虑谁能继位。顺治心中最初考虑的继承人并非自己的儿子,而是他的堂弟——安亲王岳乐。岳乐是努尔哈赤之孙,才智出众,深得顺治欣赏。然而,孝庄却坚决不同意这一选择,因为她深知,如果选宗室成员来继位,势必会引发新的政治混乱。
孝庄心中更倾向于自己的孙子——顺治的亲儿子中,唯一符合条件的就是玄烨。此时,顺治的儿子们中只有玄烨表现出了较强的聪慧和潜力。尽管他年纪尚小,但孝庄一直悉心培养他,时常亲自教导,并且命人辅导玄烨读书写字。一次,顺治问儿子们的志向时,玄烨回答说:“效法皇父,勤勉尽力。”此言无疑是孝庄的教诲,而她也深知,若日后玄烨继位,自己作为太皇太后必定能够辅佐他。
顺治虽一度犹豫不决,但在孝庄的坚持下,最终他接受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此时已经在顺治和康熙父子之间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汤若望凭借其出色的学识和对天文历法的贡献,深得顺治的敬重,并且在朝廷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给顺治的建议是,选择已经感染过天花的玄烨作为继承人,因为他已经具备免疫力,不必担心天花再度夺走他的生命。而福全至今尚未感染过天花,风险更大。
顺治终于放下心中的负担,不再反抗,决定听从孝庄和汤若望的意见。临终前,他发布了最后一道旨意,册立玄烨为太子,并由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辅佐,开启了康熙元年。这样,年仅八岁的玄烨,最终继承了大清帝国的皇位,开启了属于他的盛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