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姜维调整蜀汉防线,竟给邓艾偷渡埋下隐患?
迪丽瓦拉
2025-09-21 21:33:25
0

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防御策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姜维对汉中防线的调整,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 “敛兵聚谷”,这一决策影响深远,甚至有人认为它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姜维为啥要改变蜀汉防线,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而邓艾偷渡阴平,和姜维的这个决策之间,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姜维之前,蜀汉在汉中的防御策略是 “错守诸围”。啥意思呢?就是在汉中的各个险要之处,设置众多军事堡垒,派驻兵力防守。当年刘备留下魏延镇守汉中,就是用的这招,敌人要是来进攻,根本就进不来。后来兴势之役,王平抵御曹爽,也是靠着这个策略成功的。

但是呢,姜维却觉得这个策略虽然能防御敌人,但没办法获得更大的战果。他建议,一旦听到敌人来了,各个围守的军队都把兵力收拢,把粮食聚集起来,退到汉、乐二城防守。让敌人没办法进入平原地区,同时依靠重重关卡镇守抵御。等到战时,派出游动的军队,寻找敌人的薄弱之处进攻。敌人攻打关卡攻不下来,野外又没有散落的粮食,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肯定会疲惫不堪。等他们退兵的时候,各个城池的军队一起出击,和游军合力攻打,这就是消灭敌人的办法。

姜维为啥要这么做呢?其实和蜀汉当时的情况有很大关系。你想啊,蜀汉后期,兵力严重不足。据《三国志・后主传》裴注引《晋纪》记载,当时蜀 “仅有甲士十万二千”。《晋书・文帝纪》也说,蜀景耀五年,司马昭想伐蜀,和大臣们商量的时候提到,蜀国战士九万,驻守成都和防备其他郡县的不下四万,那剩下能调动的也就五万左右。就这么点兵力,还要经营蜀汉这么大的地方,还要北伐中原,实在是捉襟见肘。而汉中驻兵三万,几乎占了全国兵力的三分之一,外戍兵力的半数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建议重新调整兵力,适当集中,才能更好地实施北伐。

还有啊,蜀汉后期的战略重点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夺取陇西,进而东下关中。姜维一直立志伐魏,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策,而且他熟悉西方的风俗,又有文武之才,想着引诱羌胡作为羽翼,觉得从陇以西的地方可以拿下。所以他九伐中原,大多从陇西出兵。而且姜维用兵,更注重进攻和歼灭敌军,不太在意单纯的防守拒敌。所以,对汉中防务实行敛兵聚谷,把兵力移向西边,也是势在必行。

另外,汉中东路的黄金、兴势两围,多年都没有战事。黄金围自太和四年曹真、司马懿想经此攻汉中退军后,三十多年都没用兵;兴势围自正始二年曹爽由骆谷进攻汉中被王平拒退后,也有近二十年没有战事。蜀汉在兵力缺乏的时候,把驻守在这里的兵力退守到重要城池,也是无奈之举。

而且,兴势、黄金两围虽然能拒敌,但并不能完全挡住魏军南入。魏入汉中一共有四条道:骆谷、子午谷、褒斜、故道,兴、黄二围只能挡住骆谷、子午谷来的兵,挡不住褒斜、故道入汉中之兵。而汉、乐二城,虽然不在险口,但东可拒骆谷、子午谷,北可挡褒斜谷、故道,两城之间还能互相支援。所以,姜维把兵力集中在汉、乐二城,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姜维还把一部分兵力移到阳安、汉寿驻守,这样可以对汉中、陇西兼顾。当时姜维曾上表给刘禅,说听说钟会在关中练兵,有进取的打算,应该派张翼、廖化督军分别守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万一。可见姜维主张在这些地方驻兵,是考虑到钟会可能从东或者从西进兵,加强防务很有必要。可惜后来刘禅听信黄皓的话,没有派遣,结果魏军果然从这里进兵,蒋舒投降,邓艾偷渡阴平,这些意外情况实在难以预料。

但是,姜维的这个策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他把兵力集中在汉、乐二城,虽然加强了某些地方的防御,但也导致了一些地方的空虚。这就给了邓艾机会。

景元四年,魏国大将司马昭决定征讨蜀地,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军从三方围攻蜀将姜维。姜维得知消息后率军东撤,经过一番周旋,最终和廖化等人在白水会合,共同据守剑阁。剑阁地势险要,钟会的大军多次攻打都没能成功,甚至都开始考虑退兵了。

可就在这时,邓艾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建议乘机袭击,通过阴平经汉德阳亭趋涪城,从剑阁西百里出发,以奇兵攻击敌人的腹心。这个建议得到了司马昭的同意。于是,邓艾率领精兵从阴平出发,开始了艰难的行军。他们沿途攀山越岭、凿崖修桥,经过险绝的摩天岭时,邓艾甚至用毡子裹身,从崖上推转而下,士兵们也攀爬树木、顺着崖壁前进,最终抵达青川县。接着,邓艾避开正道,经过德阳亭险道抵达江油,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

之后,邓艾一路势如破竹,攻克绵竹,迅速推进至雒城。蜀汉后主刘禅得知消息后,在投降派大臣谯周的主持下,向邓艾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咱们回头看,姜维改变汉中防线,虽然有他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蜀汉当时的战略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决策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防御漏洞,给邓艾的偷渡提供了机会。如果汉中的防线没有改变,各个围守都有充足的兵力,邓艾还能这么轻易地偷渡成功吗?这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当然啦,蜀汉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完全归咎于姜维这一个决策。但不可否认,姜维调整蜀汉防线这件事,确实给邓艾的偷渡埋下了隐患。这一段历史,真的是充满了各种意外和转折,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风云变幻。

好啦,今天关于蜀汉防线和邓艾偷渡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喜欢历史故事的朋友们,别忘了点赞关注,后续还有更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分享给大家,祝大家都能发大财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联... 15公斤重、包含137项铁证,45天的时限临近,韩国文化申遗面临3天倒计时! 5月30日,中国文化...
原创 乐... 在三国的浩瀚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虽然他在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多少存在感,关于他...
抗战中流砥柱:浴血5098天,... 中新网7月15日电(钟新军)作为抗战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及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始终坚定不移站在抗战...
原创 中... 作者:黄申 在战国那风云激荡、波谲云诡的历史长卷中,宣太后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以其跌宕起伏的一...
何为传统?日本小镇山中町的故事 《山中岁月:在日本小镇与传统相遇、与自然相融》 作者:[美]汉娜·科什纳 译者:雍寅 版本:商务印书...
原创 三... 读《三国》时,每每感慨英雄人物的英年早逝,他们未能充分展现所蕴含的才智和雄心,未能实现自己的宏大志向...
原创 康... 周培公的登场恰逢大清朝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刻。他的出现仿佛是康熙帝的“天降神兵”,不仅敢于向康熙提...
原创 曹... 近年来,历史文化界掀起了一股“翻案风”,许多历史名人被一棒子打死,形象遭到严重贬低。诸如武侯诸葛亮这...
原创 张... “我的最爱在纽约。”这句言辞,成了张学良心中最深沉的秘密。张学良因西安事变名声大噪,而他的风流事迹也...
原创 这... 在我军的开国将领中,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将,他的人生可谓波澜壮阔,经历丰富多彩。他自幼便开始习武,并...
原创 一... 这张清晰的老照片拍摄的是开国上将张爱萍与战友们在建国后的一次合影。照片中,左边戴眼镜的就是张爱萍。虽...
原创 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的根源在李林甫... 公元755年,一场席卷大唐的"安史之乱"爆发,曾经光耀千古的盛世轰然崩塌。当我们回望这场浩劫的源头,...
原创 港... 文︱柳扶风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英双方就香港未来的前途进行谈判之际,北京时任领导层推行了“一个国家,...
原创 波... 波兰,是历史上少数几次经历过多次灭国的国家之一。它在200年间三度被吞噬,独一无二。简而言之,波兰几...
“无名之辈”的传奇人生:宁波商... 《鸿痕老人年谱》是一部没有作者姓名的草稿,写在半页十行的朱丝栏稿纸上,前后字迹不一,修订涂改的地方极...
原创 西... 卢旺达的选择,给全世界小国上了一课! 最近西方军事专家一句话火了。他们说啊,卢旺达这个小国心里最明白...
原创 长... 湘疆绽芳华 八千湘女口述史专题报道 72年前,第一批大规模进疆的湖南女兵踏上了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
原创 7... 纵观历史中那些帝王将相的辉煌成就,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一位或多位谋士在背后默默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赢得天...
原创 他...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与哲学家。作为一位广为人知的文化巨擘,他不仅在思想界有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