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姜维调整蜀汉防线,竟给邓艾偷渡埋下隐患?
迪丽瓦拉
2025-09-21 21:33:25
0

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防御策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姜维对汉中防线的调整,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 “敛兵聚谷”,这一决策影响深远,甚至有人认为它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姜维为啥要改变蜀汉防线,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而邓艾偷渡阴平,和姜维的这个决策之间,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姜维之前,蜀汉在汉中的防御策略是 “错守诸围”。啥意思呢?就是在汉中的各个险要之处,设置众多军事堡垒,派驻兵力防守。当年刘备留下魏延镇守汉中,就是用的这招,敌人要是来进攻,根本就进不来。后来兴势之役,王平抵御曹爽,也是靠着这个策略成功的。

但是呢,姜维却觉得这个策略虽然能防御敌人,但没办法获得更大的战果。他建议,一旦听到敌人来了,各个围守的军队都把兵力收拢,把粮食聚集起来,退到汉、乐二城防守。让敌人没办法进入平原地区,同时依靠重重关卡镇守抵御。等到战时,派出游动的军队,寻找敌人的薄弱之处进攻。敌人攻打关卡攻不下来,野外又没有散落的粮食,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肯定会疲惫不堪。等他们退兵的时候,各个城池的军队一起出击,和游军合力攻打,这就是消灭敌人的办法。

姜维为啥要这么做呢?其实和蜀汉当时的情况有很大关系。你想啊,蜀汉后期,兵力严重不足。据《三国志・后主传》裴注引《晋纪》记载,当时蜀 “仅有甲士十万二千”。《晋书・文帝纪》也说,蜀景耀五年,司马昭想伐蜀,和大臣们商量的时候提到,蜀国战士九万,驻守成都和防备其他郡县的不下四万,那剩下能调动的也就五万左右。就这么点兵力,还要经营蜀汉这么大的地方,还要北伐中原,实在是捉襟见肘。而汉中驻兵三万,几乎占了全国兵力的三分之一,外戍兵力的半数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建议重新调整兵力,适当集中,才能更好地实施北伐。

还有啊,蜀汉后期的战略重点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夺取陇西,进而东下关中。姜维一直立志伐魏,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策,而且他熟悉西方的风俗,又有文武之才,想着引诱羌胡作为羽翼,觉得从陇以西的地方可以拿下。所以他九伐中原,大多从陇西出兵。而且姜维用兵,更注重进攻和歼灭敌军,不太在意单纯的防守拒敌。所以,对汉中防务实行敛兵聚谷,把兵力移向西边,也是势在必行。

另外,汉中东路的黄金、兴势两围,多年都没有战事。黄金围自太和四年曹真、司马懿想经此攻汉中退军后,三十多年都没用兵;兴势围自正始二年曹爽由骆谷进攻汉中被王平拒退后,也有近二十年没有战事。蜀汉在兵力缺乏的时候,把驻守在这里的兵力退守到重要城池,也是无奈之举。

而且,兴势、黄金两围虽然能拒敌,但并不能完全挡住魏军南入。魏入汉中一共有四条道:骆谷、子午谷、褒斜、故道,兴、黄二围只能挡住骆谷、子午谷来的兵,挡不住褒斜、故道入汉中之兵。而汉、乐二城,虽然不在险口,但东可拒骆谷、子午谷,北可挡褒斜谷、故道,两城之间还能互相支援。所以,姜维把兵力集中在汉、乐二城,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姜维还把一部分兵力移到阳安、汉寿驻守,这样可以对汉中、陇西兼顾。当时姜维曾上表给刘禅,说听说钟会在关中练兵,有进取的打算,应该派张翼、廖化督军分别守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万一。可见姜维主张在这些地方驻兵,是考虑到钟会可能从东或者从西进兵,加强防务很有必要。可惜后来刘禅听信黄皓的话,没有派遣,结果魏军果然从这里进兵,蒋舒投降,邓艾偷渡阴平,这些意外情况实在难以预料。

但是,姜维的这个策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他把兵力集中在汉、乐二城,虽然加强了某些地方的防御,但也导致了一些地方的空虚。这就给了邓艾机会。

景元四年,魏国大将司马昭决定征讨蜀地,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军从三方围攻蜀将姜维。姜维得知消息后率军东撤,经过一番周旋,最终和廖化等人在白水会合,共同据守剑阁。剑阁地势险要,钟会的大军多次攻打都没能成功,甚至都开始考虑退兵了。

可就在这时,邓艾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建议乘机袭击,通过阴平经汉德阳亭趋涪城,从剑阁西百里出发,以奇兵攻击敌人的腹心。这个建议得到了司马昭的同意。于是,邓艾率领精兵从阴平出发,开始了艰难的行军。他们沿途攀山越岭、凿崖修桥,经过险绝的摩天岭时,邓艾甚至用毡子裹身,从崖上推转而下,士兵们也攀爬树木、顺着崖壁前进,最终抵达青川县。接着,邓艾避开正道,经过德阳亭险道抵达江油,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

之后,邓艾一路势如破竹,攻克绵竹,迅速推进至雒城。蜀汉后主刘禅得知消息后,在投降派大臣谯周的主持下,向邓艾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咱们回头看,姜维改变汉中防线,虽然有他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蜀汉当时的战略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决策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防御漏洞,给邓艾的偷渡提供了机会。如果汉中的防线没有改变,各个围守都有充足的兵力,邓艾还能这么轻易地偷渡成功吗?这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当然啦,蜀汉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完全归咎于姜维这一个决策。但不可否认,姜维调整蜀汉防线这件事,确实给邓艾的偷渡埋下了隐患。这一段历史,真的是充满了各种意外和转折,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风云变幻。

好啦,今天关于蜀汉防线和邓艾偷渡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喜欢历史故事的朋友们,别忘了点赞关注,后续还有更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分享给大家,祝大家都能发大财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波... 1924年夏天,波兰当局接到消息,说在布列斯特的山脉中,隐藏着一座一战时期的军需库。知情人士透露,这...
原创 诸...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被广泛认为是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之一。他的智慧和策略至今仍为人称道,大...
原创 关... 云长的威名震慑华夏,孟起的名字则传遍关中。马超自有吕布的勇气,曾与“万人敌”张飞激战,势均力敌,难分...
“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馆... 新华社香港11月18日电(黄茜恬)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重磅特展“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馆珍藏”18...
原创 项... 当你完成了一项任务,感到十分得意,甚至略带自豪地大喊“还有谁?”时,可能并不知道,这句如今广为流传的...
原创 西... 西周初期,周武王、周公和周成王通过封建制度来稳定政权,给亲戚们分封土地,以此来防守和巩固周朝的统治。...
原创 关... 这个观点其实并不完全准确。虽然黄忠已经是年纪偏大,但依然体力充沛,表现出不输年轻人的英勇。然而,庞德...
原创 有...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是满洲入关并建立大清王朝的重要人物,没有他们,明朝或许还会继续存在,历史上也就没有“...
原创 诸... 一部《三国演义》里有太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许多经典桥段也常成为我们饭后茶余的谈资。作为一个三国铁粉...
原创 太...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王朝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封建社会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百姓...
原创 朱...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贫困家庭,年少时经历了流浪和困苦的生活。他对民间经济的不平等有着深刻的了解。即位后...
原创 韩... 韩信是西汉开国的重要功臣和军事家,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作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中,武将的战斗力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超一流猛将、一流猛将、二流武将、三流武将和不入...
原创 赵...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的深夜,公元976年11月14日,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去世。《宋史》对赵匡胤的死...
原创 历...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皇帝无疑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们拥有巨大的权力,但也因此常常被各方评价和...
原创 井... 相对于地方军队,国民革命军(也就是蒋介石所说的国民党军队)在组织上要更为规范一些。那个时候,共产党还...
原创 她... 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首任皇帝,虽然他只在位了24年,但他的名字和一段至今被传颂的爱情故事,依然让人...
原创 “... 公元前180年,西汉朝迎来了一个重大变化,刘邦的嫡系后代不再继承皇位,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庶长子刘恒。当...
原创 1... 1948年,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不断遭遇失败,士气低落,军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国...
原创 明... 明清时期,蒙古人的战斗力大幅下降,这与他们曾经横扫天下的祖先相去甚远。蒙古人虽然曾俘虏过明英宗,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