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揭开中华民国两部宪法的面纱
迪丽瓦拉
2025-09-21 21:33:02
0

继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民国政权历经了37年的风雨飘摇。在这段期间,中华民国曾两次正式颁布宪法,分别是1923年与1947年发布的两部《中华民国宪法》。其中,1923年宪法是在北洋政府时期由时任大总统曹锟主导制定,通常被称为“曹锟宪法”;而1947年宪法则是在蒋介石政府时期推出,被人们称为“蒋记宪法”。

这两部宪法的诞生,分别应对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政治现实,表面上赋予国家宪政框架的初步结构。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它们主要体现了当时精英统治阶层的意志。无论是与欧美在上世纪初期的成熟宪法相比,还是与现代的宪政体系对比,这两部宪法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梁启超曾在《立宪法议》中提到,“宪法者,一国之元气也。”这句话充分反映了经过千百年专制压迫后,民初的知识分子阶层对宪法制定的重视。对他们而言,宪法不仅是一部法律,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曹锟宪法的粗糙与缺陷

尽管曹锟宪法在推动民主与民权、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做出了某些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它所设立的宪制原则难以在现实中有效实施,且宪法条文本身由于受到多方利益制约,许多原则要么被忽视,要么模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严重影响了宪法的社会效果。曹锟宪法在1923年制定时,这些问题尤为明显。

在宪法的整体框架与具体条文设计上,曹锟宪法显得粗糙且不完善。虽然它参考了日本及欧美的宪法体制,设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并且从第四条到第十八条对国民的居住权、生命权、集会自由、结社自由以及宗教自由等基本权利作了初步规定,但其中涉及民权与民生的保障仍然非常匮乏,缺少足够的细节和实质性的保障。

与此同时,考虑到当时清末遗留的地方割据局面,曹锟宪法规定各省可以通过省议会自行立法,实行自治(县级也享有自治权),这一点成为宪法的一大特色。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难以有效统一、中央管治乏力的困境。此外,宪法还规定了省议会的选举方式,并允许省级政府在税收上拥有较大的权力,这表明当时地方政府的权力过大,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有限。

尽管宪法有条文规定,但在现实中,中央政府对于各省的统治仍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宪法中明确规定“各省不得设常备军”,但这一条文在实践中几乎无法落实,进一步暴露了宪法的空洞与现实脱节。

蒋记宪法的进步与局限

与曹锟宪法相比,蒋介石主导的1947年宪法在宪制框架和具体条文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在制度设计和立法原则的完善上,较为接近现代宪政的规范。然而,蒋记宪法依然无法摆脱个人独裁的色彩,许多条款仍然显示出对总统权力的极大依赖。

蒋记宪法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它将传统的“三权分立”发展为“五权分立”。除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外,还设立了考试院和督察院。而且,宪法还设立了一个国民代表大会,负责选举总统、修改宪法以及复议立法提案,进一步增加了制度的复杂性。这种“五权”结构虽显示出一定的制衡与分权,但由于权力交叉重叠,实际运行中往往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权力分配不清。

与曹锟宪法不同的是,蒋记宪法在划分总统与行政院之间的权责方面更加明确,这为政府的施政提供了一定空间。然而,随着蒋介石独裁统治的需要,宪法对省级自治的规定显然被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此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统一,但也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现实与蒋介石的独裁倾向。

尽管如此,蒋记宪法仍有其亮点。它相较于曹锟宪法,更多关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明确规定了私有财产的保护,并较为充分地保障了民生权利。例如,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应为失业者提供救济,设立平民金融机构;同时,还规定了6至12岁儿童享受免费教育的权利。这些规定虽然有助于改善社会福利,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依然未能发挥出宪法应有的效果。

习惯势力的阻力

蒋记宪法的出台,对于当时的国民党及蒋介石政府而言,实际上是迫于内外压力下的妥协产物。按照孙中山的建国规划,国民党治下的中国应当经历“军政”、“训政”到“宪政”三个阶段的过渡,而1947年已经过了孙中山设定的宪政起始年限,蒋介石与国民党高层不得不在内战硝烟中推行宪政。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政治压力,这一宪法并未能带来预期的深远变化。

更重要的是,宪法并没有规定军队的完全国家化,国民革命军依然是一支党化的军队。这一点表明,虽然宪法在形式上有所进步,但在实质上,国民党对军队的控制仍然未能有效削弱。部分专家认为,正因为如此,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军事实力受到了削弱,蒋介石对此后来深感后悔。

自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促使中国人民逐渐觉醒,他们深知不改变数千年专制体制,中国就难以摆脱贫弱与落后的命运。1900年,各地士绅积极推动建立国会,表现出强烈的改革意愿。可惜的是,由于社会教育程度的普遍较低,加上习惯势力的强大,相关的改革努力常常无法深入民众,最终未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因此,尽管这两部民国宪法在形式上代表了宪政的初步尝试,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文化以及统治阶层的权力意图,它们并未能有效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反而暴露了当时民众与精英之间的深刻鸿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联... 15公斤重、包含137项铁证,45天的时限临近,韩国文化申遗面临3天倒计时! 5月30日,中国文化...
原创 乐... 在三国的浩瀚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虽然他在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多少存在感,关于他...
抗战中流砥柱:浴血5098天,... 中新网7月15日电(钟新军)作为抗战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及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始终坚定不移站在抗战...
原创 中... 作者:黄申 在战国那风云激荡、波谲云诡的历史长卷中,宣太后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以其跌宕起伏的一...
何为传统?日本小镇山中町的故事 《山中岁月:在日本小镇与传统相遇、与自然相融》 作者:[美]汉娜·科什纳 译者:雍寅 版本:商务印书...
原创 三... 读《三国》时,每每感慨英雄人物的英年早逝,他们未能充分展现所蕴含的才智和雄心,未能实现自己的宏大志向...
原创 康... 周培公的登场恰逢大清朝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刻。他的出现仿佛是康熙帝的“天降神兵”,不仅敢于向康熙提...
原创 曹... 近年来,历史文化界掀起了一股“翻案风”,许多历史名人被一棒子打死,形象遭到严重贬低。诸如武侯诸葛亮这...
原创 张... “我的最爱在纽约。”这句言辞,成了张学良心中最深沉的秘密。张学良因西安事变名声大噪,而他的风流事迹也...
原创 这... 在我军的开国将领中,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将,他的人生可谓波澜壮阔,经历丰富多彩。他自幼便开始习武,并...
原创 一... 这张清晰的老照片拍摄的是开国上将张爱萍与战友们在建国后的一次合影。照片中,左边戴眼镜的就是张爱萍。虽...
原创 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的根源在李林甫... 公元755年,一场席卷大唐的"安史之乱"爆发,曾经光耀千古的盛世轰然崩塌。当我们回望这场浩劫的源头,...
原创 港... 文︱柳扶风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英双方就香港未来的前途进行谈判之际,北京时任领导层推行了“一个国家,...
原创 波... 波兰,是历史上少数几次经历过多次灭国的国家之一。它在200年间三度被吞噬,独一无二。简而言之,波兰几...
“无名之辈”的传奇人生:宁波商... 《鸿痕老人年谱》是一部没有作者姓名的草稿,写在半页十行的朱丝栏稿纸上,前后字迹不一,修订涂改的地方极...
原创 西... 卢旺达的选择,给全世界小国上了一课! 最近西方军事专家一句话火了。他们说啊,卢旺达这个小国心里最明白...
原创 长... 湘疆绽芳华 八千湘女口述史专题报道 72年前,第一批大规模进疆的湖南女兵踏上了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
原创 7... 纵观历史中那些帝王将相的辉煌成就,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一位或多位谋士在背后默默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赢得天...
原创 他...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与哲学家。作为一位广为人知的文化巨擘,他不仅在思想界有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