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7月,刘备在汉中打败了曹操,自立为汉中王,实力和地盘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刘备将关羽任命为五虎上将之首,并封为前将军,而张飞则被任命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关羽在接受刘备的任命后,迅速决定率军进攻襄樊,并立即展开部署。
关羽的军事准备非常周密,他迅速在荆州布下防线,安排南郡太守糜芳守卫江陵,而傅士仁则负责镇守公安。为了防范东吴水军的突袭,关羽还在江边设立了多个烽火台,每座烽火台都由几十名精兵把守,确保一旦敌军接近,能够及时报警,南郡和公安的军队能迅速响应。
然而,关羽的防线并未能阻止东吴的攻势。当关羽听到荆州被吕蒙攻占的消息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最初以为这只是曹操的计谋。直到关羽派出的侦查人员赶到荆州,确认了城池已经被吕蒙占领,且城内的军民安然无恙,关羽才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但问题来了,关羽的军事布防为什么会被吕蒙轻松攻破?按理说,吕蒙不可能在没有一点声响的情况下就拿下荆州,关羽的防线应该足够坚固。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荆州内部已经有了东吴的内应,而这些卧底将荆州的兵力部署和防务情况完全传递给了孙权。
那么,谁才是孙权安插在荆州的卧底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通过分析那些在关羽失去荆州后获得显著好处的人,我们可以揭示出内应的真面目。
首先,投降孙权的四个高层中,有一个人显然不是内应,那就是公安的镇守大将傅士仁。傅士仁原是关羽亲自挑选的大将,他的能力非常出众。然而,傅士仁并不是孙权安插的卧底。首先,傅士仁的投降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受到虞翻的劝说。虞翻当时对傅士仁说:“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这句话暗示了当时荆州城内已经有了东吴的内应,否则关羽布置的烽火台怎么会失效?
其次,傅士仁的投降也是出于对关羽的恐惧和对当前形势的误判。虞翻的书信劝降策略中提到,“留兵备城”,让傅士仁先假装投降,然后再通过傅士仁来诱降其他将领,这显然是东吴的诈降策略。因此,傅士仁虽然最终投降东吴,但他并非是孙权安插的卧底。
接下来是麋芳,关羽的妹夫,也是刘备的重要亲信之一。麋芳在面对东吴的诱降时,毫不犹豫地投降了孙权,这一行为看似直接,但他并未经过深思熟虑。虞翻借傅士仁之手进一步影响了麋芳的决定。麋芳投降后,孙权让他成为吴国的将军,但他在东吴的日子并不好过。据史料记载,麋芳曾在孙权的军营中遭受过羞辱,这显然表明他并不是东吴的内应,否则孙权怎么会如此对待他?
那么,究竟谁才是孙权的卧底呢?答案很可能就是郝普。郝普最初是刘备任命的零陵太守,但在湘水划界之时,他便曾投降过孙吴。虽然郝普曾为刘备效力,但他心中很可能早已生出叛变的念头。通过分析郝普的行为轨迹,可以看出他在东吴的投降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最关键的是,郝普在投降东吴后,很快便被孙权提拔为廷尉,甚至封为刘阳侯。可以说,孙权对郝普的重用并非单纯因为他的能力,而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荆州的控制。郝普在投降东吴后被迅速提拔,说明他与东吴的联系早已建立,这与他在投降之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郝普很可能是孙权安插在荆州的卧底。无论是通过策划诱降还是通过控制关键人物,孙权的卧底在关羽的防线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总结来说,关羽的烽火台防线虽然严密,但仍被东吴的内应所突破。吕蒙能够轻松拿下荆州,背后正是孙权通过策划巧妙的内应布局,最终实现了对荆州的控制。这一切都离不开孙权一贯的策略:通过内部破坏,来削弱敌人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