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布拉指出,殖民地的出口对英国战后迫切需要的美元收入至关重要。战后,美元短缺成为所有西欧国家普遍面临的重大且长期的问题,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和欧洲委员会等机构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力图解决这一困境。答案是什么?非洲!
在1948年成立后,OEEC迅速决定设立一个专门的小组,着重推动欧洲在殖民事务中的合作,尤其是在非洲问题上。1951年,OEEC发布了一份重要报告,重点讨论了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殖民地的投资,并强调:“这些殖民领土应该加速和扩大稀缺资源的生产,这对整个自由世界来说至关重要。”
报告中同样显而易见地提到,非洲的殖民体系在当时看来并没有结束的迹象,反而被描述为“长期任务”。报告中对非洲殖民地的规划不仅没有显示任何脱殖民化的趋势,反而坚信在“政治安全”支配下,非洲的殖民统治将继续长久存在。
斯特拉斯堡计划则呼吁西欧共同进行大规模投资,特别是在尚未开发的非洲殖民地自然资源方面,目的是减少对美元原材料进口的依赖,进而帮助西欧在全球经济中稳步过渡。西欧联合的合作将帮助其更好地应对“处于共产主义区和美元区之间的第三经济集团”,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战略选择。
法国代表拉斐尔·萨勒在欧洲委员会关于斯特拉斯堡计划的辩论中强调:“没有海外领土的支持和合作,任何欧洲政治共同体都无法生存,这是欧洲必须正视的经济现实。” 与此观点呼应,英国代表莱顿勋爵也指出,“我们必须视这些海外领土为自己国家的财富,必须将欧洲和海外所有领土紧密联合。” 多位代表纷纷表示同意,丹麦的赫尔蒙德·兰农更是指出:“如果我们不加紧合作,加强欧洲在非洲的联合努力,非洲可能会在未来被其他大洲的影响所取代。”
兰农认为,欧洲刚刚在“亚洲之战”中失败,必须团结一致,避免在“非洲之战”中重蹈覆辙。时至今日,这种战略思想仍深深融入1957年《罗马条约》所设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殖民联盟制度中。
在条约谈判过程中,殖民地事务被交给一个特别设立的海外领土小组,该小组在1956年12月提交了一份详细报告,阐述了法国和比利时非洲殖民地之间加强合作的好处。报告指出,西欧共同市场的成员国迫切需要非洲等海外领土的合作,以确保欧洲经济的长期平衡。非洲丰富的矿产、农业和能源资源,以及石油等新发现的资源,为西欧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
直到1950年代末,西欧对殖民主义的态度基本保持一致,班布拉的论点因此对整个西欧乃至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即使是那些没有殖民地或在战后殖民关系中地位较小的西欧国家,也开始渴望借助欧洲合作的框架来获取殖民主义的好处。以西德为例,尽管其没有殖民地,战后西德的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却坚信欧洲的团结合作能够增强其在全球的地位。
阿登纳不仅积极支持法国干预埃及,他认为西欧必须在苏伊士危机中团结一致,展示出欧洲作为“第三力量”的独立性,抵抗美苏的世界分割政策。他提到,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干预不仅是对殖民权利的捍卫,更是对西方文明的捍卫。阿登纳坚信非洲人种的“固有劣势”,并认为非洲的独立进程对西方世界来说是一种威胁。
1956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印度尼西亚,提出支持新兴独立国家的中立立场,令阿登纳深感不安。他担心非洲的独立性会对西方世界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在联合国的政策中。事实上,1960年非洲大部分地区的独立,对西方世界来说是一场惊喜,阿登纳并未预见到这一历史转折。
在1960年初,阿登纳收到戴高乐的信件,透露联合国将迎来大量的新成员国,特别是非洲的黑人国家。对此,阿登纳深感忧虑,他认为非洲国家的独立对西方世界将带来深远影响。
1960年标志着非洲大多数殖民地的独立,这个变化远远超出了西方国家的预期。三年之前,西欧领导人还在为如何管理殖民地而展开讨论,而到了1960年,非洲独立浪潮突如其来,给欧洲经济共同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西德当时认为,法国的经济前景比英国更为光明,因为法国在非洲拥有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撒哈拉沙漠的石油和铀矿。而英国的经济前景则相对暗淡。然而,仅仅三年后,全球局势发生了剧变,1960年6月,《世界报》刊发了一篇焦虑的文章,标题为《非洲人逃离欧洲经济共同体?》,文章指出,在《罗马条约》谈判时,欧洲没有预见到非洲国家的独立将带来如此迅猛的变化。
《世界报》警告称,这种变动可能会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非洲政策造成威胁,甚至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这一判断被证明是准确的,西方的经济计划已经受到新的非洲独立国家崛起的冲击。
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家埃米尔·贝努瓦在1961年指出,《罗马条约》中关于海外领土的假设不再成立,非洲的迅速变化打破了最初的合作框架。随着非洲国家的独立,西欧不得不重新调整其经济战略。
1962年,欧洲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秘书基辛格也评论道,《罗马条约》的殖民联盟条款基于一种静态的政治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快速发展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卡罗尔·安·科斯格罗夫也在后来强调,这些条款并未考虑到非洲国家的独立性,导致了西欧对非洲独立的低估。
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署被视为欧洲经济共同体与非洲殖民地的繁荣前景,而三年后,《世界报》却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与非洲的关系持悲观态度。1957年3月,《纽约时报》曾报道,德国代表团访问法国的非洲殖民地,探讨如何共同开发非洲的资源,以推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长期发展。
然而,短短几年后,随着非洲独立浪潮的来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现实。随着阿尔及利亚石油的发现,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目标逐渐转向资源自给自足,以确保未来的经济安全。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标志着欧洲在亚洲和中东的殖民帝国逐渐衰退,但非洲的情况却完全不同。欧洲通过像欧洲经济共同体这样的合作框架,依旧试图维持在非洲的影响力。然而,这种“集体殖民主义”模式,如加纳总统恩克鲁玛所指出的,成为了一种新的、更具威胁性的制度,反映了欧洲在全球冷战格局中的战略意图。
对于法国和比利时来说,直到1950年代末,非洲殖民地的独立问题才开始引起关注,而阿尔及利亚的独立问题则更为复杂,毕竟它是法国本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