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统一六国后,他推行严厉的法律制度,同时大兴土木,修建了秦皇陵、长城和阿房宫等庞大工程。这些建设动用了数百万劳动力。当时秦朝人口约有两千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被征召服役,无论是劳役还是兵役,百姓苦不堪言。正因为这种残酷的统治,秦朝最终在暴政下迅速覆灭。
秦始皇对待百姓的态度冷酷无情。那么,他对功臣们又是如何?有没有残害手下的功臣?秦朝六大名臣的结局又如何呢?
一、王翦与王贲
王翦是秦始皇麾下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与战国时期的白起、李牧、廉颇齐名,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贲则是王翦的儿子。
公元前236年,王翦率军大破赵军,攻下赵国九座重要城池,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除掉权臣嫪毐,罢黜丞相吕不韦,开始亲政,并正式开启统一六国的征程。
公元前230年,秦军由内史腾领导,攻灭韩国,俘获韩王安。
公元前229年,赵国遭遇严重旱灾,国内困顿,秦始皇遂派王翦进攻赵国。此前长平之战,赵军因赵括纸上谈兵惨败于白起,约45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元气大伤,再无力与秦抗衡。王翦原计划趁势灭赵,却遇上了名将李牧,李牧两次以少胜多,阻击秦军,双方僵持近一年。
为打破僵局,王翦采取离间计,散布李牧密谋叛变的谣言,赵王信以为真,处死李牧。李牧一死,王翦顺利攻灭赵国。
三晋地区的韩国和赵国相继被秦灭后,燕国震惊不已。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未遂。秦王大怒,命王翦率军征伐燕国。燕国国力薄弱,王翦迅速攻陷,太子丹被杀,燕王喜逃亡辽东。
燕国灭后,秦始皇命王翦之子王贲攻打楚国。
王贲战胜楚军后,又奉命进攻魏国,攻破魏国都城大梁,俘获魏王假,彻底灭魏。
公元前224年,秦军准备全面灭楚。楚国为大国,王翦认为至少需60万大军才能灭楚,但秦始皇担心王翦雄心过大,怕他借机夺权,改用20万兵力的李信和蒙恬攻楚。李信初战告捷,但被楚将项燕击败,秦军失利。
秦始皇不得已,再授予王翦60万大军。王翦入楚后未急于进攻,利用秦军强大后勤与耐力,和项燕打持久战。双方对峙一年,王翦装作轻敌,安排士兵玩投石游戏,令项燕误判形势,选择撤军。项燕撤退途中遭秦军突袭,阵亡,楚军大败。楚国随即被王翦所灭。
楚国灭后,年迈的王翦退隐,由儿子王贲接替大任,继续为秦始皇征服齐国。
秦始皇称帝时,王翦已退休,安享晚年,得以善终。王贲留任朝中,曾随秦始皇巡游各地。
秦二世继位后,王贲也退隐,但秦二世依然重用王贲之子王离。秦末暴政激起民变,王离率军镇压农民起义。巨鹿之战中,王离败于项羽,音讯全无。项羽杀了王翦的祖父项燕,他本人很可能也死于项羽之手。
二、蒙恬与蒙毅
蒙恬是秦始皇另一名将,随王翦征伐楚国,后跟随王贲灭齐,战功卓著。
秦始皇称帝后,任命蒙恬率军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蒙恬曾大败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赵高和李斯密谋发动沙丘政变,扶持胡亥即位。蒙恬是长子扶苏的心腹,胡亥忌惮其势力,最终逼蒙恬自杀。蒙恬的弟弟蒙毅也遭胡亥杀害。
三、李斯与章邯
李斯是秦始皇的重要谋士,帮助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称帝后封李斯为丞相,居于百官之首,主张废封建实行郡县制,功绩显著。
秦始皇死后,李斯本想按照遗愿立长子扶苏为帝,但赵高说服他扶持胡亥,防止扶苏任用蒙恬威胁他权位。李斯遂与赵高密谋,害死扶苏,扶持胡亥即位。
胡亥继位后仍任用李斯,赵高则暗中陷害李斯,诬陷李斯子与起义军联系,胡亥信谗杀李斯父子。
蒙恬死后,章邯成为秦末最后一位名将。农民起义爆发,章邯奉命剿灭叛乱,先后击败陈胜吴广和项羽叔父项梁。
章邯立下赫赫战功,但在巨鹿之战中惨败给项羽。兵败后,赵高欲将责任推给章邯,章邯害怕遭害,于是投降项羽。秦朝覆灭后,项羽封章邯为雍王。楚汉争霸中,章邯被刘邦和韩信击败,最终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