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府的高层,为了保证自己的家族和后代能够享有无尽的荣华富贵,选择了一个不容有失的赌注——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李世民的帝位捆绑在一起。在谋划李世民登基的过程中,天策府的众人策划了惊天动地的政变——玄武门之变。而那些守卫玄武门的三员“大将”则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他们清楚地知道,只有李世民坐上了皇位,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家族才能得到终生的荣宠和安稳。因此,这三名大将都以自己全力的投入参与了这场充满生死考验的政变。
政变的结果震动了整个大唐,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顺利击败敌手,最终坐上了皇位。守卫玄武门的三员“大将”功不可没,他们分别是:云麾将军敬君弘、右监门校尉常何、中郎将吕世衡。李世民深知这些人的忠诚与付出,在他登基后,他们分别得到了极高的赏赐。甚至连常何的一位门客,后来也在李世民的提拔下,升任为丞相。那么,这三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将领,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风雨与磨砺呢?
敬君弘,出身武将世家,祖籍绛州太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家族背景极为显赫。祖父敬显儁,因战功被北齐封为永安县侯,身兼多职,战功赫赫。后来,他跟随李渊打下天下,立下了不小的功勋。敬君弘的家族荣华富贵,他也不负所望,步步高升,任职汾州刺史、晋州刺史等多个重要职务,官职一路飙升。敬君弘自幼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因此他的才智与勇猛也是无人能及。
最初,敬君弘在隋朝任职,历任豳州刺史、西京留守、内史侍郎等职务,颇受同僚和上司赏识。在隋朝灭亡后,敬君弘选择归顺李渊,凭借他在隋朝积累的丰富经验,李渊任命他为骠骑将军,封为黔昌县侯。唐朝建立后,李世民深知敬君弘的能力与忠诚,便授其为左屯营将军,负责玄武门的防卫,兼任云麾将军。
武德九年,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冯立、谢叔方等人得知李世民的计划后,决定誓死反击,报仇雪恨。两千精兵一拥而上,气势汹汹地直冲玄武门。战斗异常激烈,敌军的箭矢密密麻麻地射进宫内,守卫士兵阵亡无数。敬君弘带领的守卫军队拼死防守,誓死保护李世民。在激烈的战斗中,敬君弘表现得异常英勇,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始终坚持在最危险的地方作战。尽管他的一名亲信劝他等候援兵,但敬君弘毫不犹豫地继续拼杀。最终,他和吕世衡并肩作战,英勇牺牲,成为这场政变中的英雄之一。
李世民对敬君弘的忠诚与牺牲深感钦佩,在他称帝后,追赠敬君弘为左屯卫大将军,并赋予他兵部尚书、绛国公等高位,爵位世袭,荣耀不断。《旧唐书》将敬君弘列入“忠义”传记中,以表彰他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
常何,出生于汴州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家境虽不显赫,但他天生彪悍,勇猛异常。早年参加瓦岗起义,后来投身大唐。李渊深知他的人品与才能,对他加以重用。在瓦岗起义失败后,常何曾被王世充捉拿,但内心始终忠诚于唐朝,他不断策反王世充的左右,最终成功逃回唐朝,重新得到了李渊的信任。李渊对他的接纳表现得相当热烈,然而,李渊心中始终对他曾经的“背叛”心存顾虑,授予他车骑将军的职位,虽然有所提拔,但并未恢复原职。
李世民对常何的忠诚与能力极为赏识。在与王世充的战斗中,常何为李世民屡立战功。李世民在与王世充争夺政权时,也为常何提供了丰富的赏赐。在李世民争夺太子之位时,常何成为李世民的左右臂膀,暗中协助李世民策划玄武门之变,确保了李世民能够顺利取胜。李世民登基后,常何的仕途愈发顺利,封赏不断。李世民还特别提拔了常何门下的一位门客——马周,因其为常何写出的文章获得了李世民的高度赞赏,马周被迅速提拔为丞相。
吕世衡,身为中郎将,曾与李世民一同征战沙场,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吕世衡被安排镇守玄武门,负责南衙兵的指挥。尽管他深知任务艰巨,但他始终与敬君弘和常何紧密配合,决心不负所托。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在得知消息后,立即发动反攻。为了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吕世衡和敬君弘联手打开了宫门,拼死抵抗敌军。然而,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击,两人最终未能幸免,英勇牺牲。
李世民对吕世衡的忠诚深感惋惜,并追封他为右骁卫将军,授予他极高的荣誉。李世民在称帝后,对吕世衡、敬君弘等人的牺牲表示了深切的悲痛和悼念。
总的来说,这三位守卫玄武门的将领,虽出生背景不同,但都在关键时刻站队李世民,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敬君弘与吕世衡因急功近利,未能稳住局势,最终壮烈牺牲;而常何则展现出了过人的沉稳与智慧,成功活了下来,并得到了李世民的极大赏赐,最终成为三朝元老。通过这些英勇将领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站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只有在关键时刻稳住阵脚,方能立得长久,成就一番事业。
下一篇:明清两代广州田房买卖契约文书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