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隋炀帝真是昏君吗?其无心之举,给中国带来200万领土,至今受益
迪丽瓦拉
2025-09-22 11:04:30
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我希望能为您带来愉悦且深入的阅读体验。

成王败寇,历史就像一位被人随意装扮的小姑娘,最终由胜利者亲自书写和修饰。

当我们习惯了《隋唐演义》中对隋炀帝荒唐无道的描绘后,若能静心回顾他的整个人生轨迹,会发现他的形象远比那些坊间传闻和野史中描述的更加复杂,并非单纯的昏庸暴虐。

反而细细剖析,他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功绩。

隋炀帝的一生,先是低调蛰伏,后又迅速崛起,展现出娴熟的帝王权谋和心计。

虽然他统治的隋朝朝代短暂,但为唐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创立的各项制度,特别是人才选拔体系,流传千古,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外,他在国土扩张和制海方面的贡献,也为今日中国的海洋权益打下了基础。

世人普遍认为隋朝短命,主要归咎于隋炀帝杨广的骄横暴虐。

在正史及野史中,隋炀帝多被描绘成类似桀纣般的暴君形象。

他被指弑父篡位,甚至假借隋文帝遗诏谋害兄长,成为其遭受非议的重灾区。

唐朝史书记载中,杨广几乎成为极端反面教材。

尤其是唐高祖李渊去世三个月后,杨广被追尊为“隋炀帝”,此反面形象便被永久固定。

唐朝官员向来以耿直著称,他们常用杨广的暴虐作为劝诫后代皇帝善纳谏言的反面案例。

但值得玩味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衰落,对杨广的评价似乎有所缓和。

唐代宗还曾公开称赞他创立科举制的功绩,因为科举确实是选拔人才的良策。

到唐末,一些小说和传记虽然仍保留批判色彩,但对杨广功绩的掩饰已经不再严密。

他的形象逐渐变得丰满起来,让我们看到一个毁誉参半、复杂多面的政治人物。

先谈那耗费巨大、被视为劳民伤财的“大运河”建设。

当时不少人质疑开凿运河是民怨激增、导致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其实京杭大运河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雏形。

隋炀帝所谓的“开凿”,实际上是对运河进行疏浚和扩建。

更重要的是,他开凿运河的目的是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

古代交通不便,汉朝时期多次爆发吴楚叛乱,中央军队往往要跋涉千里才能平乱。

即使平定,中央对南方偏远地区的掌控依旧薄弱。

因此,顺畅通达的水路交通成为维系政治控制和军事调动的关键。

另一方面,运河通航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运费收入也补贴了文帝时期东征高句丽的亏空。

总的来说,开凿运河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漕运催生了江南文化的繁荣,使洛阳、临安等城市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其次就是被后世广泛推崇的科举制度。

《唐会要》记载:“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机制,为寒门子弟打开了通向仕途的阶梯,打破了九品中正法任人唯亲的局限。

隋炀帝不仅重视人才选拔,还极其看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隋文帝晚年对儒学冷淡,废除了全国大部分学校,仅保留国子监。

而隋炀帝即位后重新扩建各级学校,提升教育规模。

他还大力派人修撰典籍,鼓励文人创作,打破南北朝浮华浅薄的文风。

在音乐方面,他支持乐官向异域音乐家学习,将外来优秀音乐融入本土传统。

这些举措对隋朝文化教育的发展贡献巨大,成为隋炀帝文治的重要亮点。

然而,这位文武兼备、才华横溢的帝王,也有一个致命缺陷:刚愎自用,不顾民意。

他的功绩使他自负骄傲,后期拒绝听取任何忠言,只顾压榨百姓以完成自己所谓的“伟大功业”。

隋末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发且不断升级。

隋炀帝多次东征高丽,导致民不聊生,国库空虚,民怨如潮。

随后各地军阀趁机割据,最终结束了隋朝短暂的统治。

他的暴政行为成为历代统治者深刻警戒的反面教材。

从整体来看,隋炀帝一生成败交织。

他创设的科举制度与开凿运河的功绩为后世带来深远福祉。

但治国政策若过于激烈,尤其忽视民生安危,即使功勋显赫,终难逃亡国灭种的结局。

虽然千年来他被批判不休,然而他的功绩同样值得我们认真考量。

毕竟其中不乏对后世仍有益处的举措。

隋炀帝的文治武功在大一统朝代中也属上乘。

从他协助隋文帝平定天下的豪迈气魄和手腕来看,他与汉武帝刘彻有几分相似,都偏爱扩张疆域。

但因时代限制,隋炀帝早期还只是文帝之子,其主要任务是尽力稳定局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大地支离破碎,分崩离析,各地小国纷争不断。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不可逆转的规律。

而杨广正是顺应这时代浪潮,成为一位一统天下的帝王。

当时隋文帝已统一北方多个政权,收复失地。

杨广面临的挑战是消灭南方的陈国,实现全国统一。

那时的杨广尚未陷入后期的刚愎自用,仍然能任用贤才良将。

他的军事才能在灭陈战役中表现突出。

率军攻克建康后,严格整顿军纪,保护百姓利益,赢得民心。

他还清理陈国腐败官僚,肃清奸佞,树立了良好声望。

江南稳定后,全国大体实现统一。

开皇十年云南叛乱,他被封扬州总管,指挥杨素军队平乱。

之后统领江淮军务,掌控东南军事力量。

《隋书》记载:“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隋朝统一虽非全赖他,但他的军事能力无疑为江山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外,他的战略眼光高远,即位后选择将都城迁至洛阳,利用洛阳的中原核心地理位置,制约北齐与南陈余部。

历代大一统王朝均面临西南叛乱威胁,洛阳地理优势明显,便于节制四面势力。

开凿运河带动洛阳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天下最繁华的都城之一。

隋炀帝还积极扩展中国海疆。

在位期间,海外国家纷纷派遣使节来访,表达对隋朝强盛的敬仰。

东南亚赤土国派遣使者拜见隋炀帝,他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

为了彰显天朝威仪,他派遣使者常骏出访,既是“公费旅游”,也是正式外交任务。

常骏沿途访问邻近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这些国家敬仰中原文明,欣然建交。

当时南沙群岛尚未纳入中国版图,常骏通过外交使这些岛屿归顺,并赠送以盟号之意。

他为这些岛屿命名并绘制详细地图,呈报隋炀帝。

自此南沙群岛成为中国固有领土,至今仍完整保存。

群岛中甚至有以常骏名字命名的“常骏暗沙”。

这些岛屿和海域面积约两百万平方公里,成为中国宝贵领土。

由此可见,隋炀帝的外交礼遇与拓疆举措,功绩卓著,确实功在千秋。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辩证客观。

虽然杨广许多行为今天看来有严重失误,

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同样值得称道。

比如开凿运河、定都洛阳等稳定统一大业的举措,至今仍使中国受益。

而那两百万平方公里的海疆,更是中华实力与悠久历史的象征。

综上,隋炀帝无疑立下了不朽功勋。

参考文献

《隋书》

《唐会要》

《资治通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这... 提到美国,许多人可能会产生一些反感情绪,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确拥有强大的实力,成为“世界霸主”绝非...
原创 元... 在阅读本文之前,您可以点击“关注”,这样不仅能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感受到更多独特的参与感,...
原创 蒋... 蒋介石,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始终是公众讨论的焦点。尽管他在国民党内部的资历并不显赫,...
原创 为... 作者:相忘于江湖 聂荣臻与罗荣桓同为红一军团出身,均被授予开国元帅称号。 从资历角度看,聂荣臻...
从宿敌到盟友 萌妹指挥官的三国... 内容:最近刷游戏社区时,总被一条动态刷屏——"战场指挥猛如虎,打不服的是城,萌到化的是人"。点进去才...
原创 神... 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人们追溯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而在中国的考古史上,三...
原创 古... 姓氏的传承与家族的荣耀 姓氏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象征,更是家族历史与荣耀的延续。在中国,大多数孩子出生后...
原创 洪... 长久以来,关于洪承畴是英雄还是奸臣的争论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虽然依旧有不少人认为他是背叛者,认为他是...
湖北咸安:一块贡砖的百年荣光与... 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16日电 (陈婧 李婷婷 刘滔)7月15日,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柏墩街的咸...
原创 曹... 医生,也被人们尊称为大夫。从古至今,医生一直被视为神圣而崇高的职业。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涌现了许多医术...
原创 新... 作者:武陟东旭 “副司令员,快报!何连长竟然亲自跑到敌人那边去了!”新四军副连长气喘吁吁地冲进来,急...
德瓦吉里之战:8000突厥骑兵... 公元1296年,突厥人建立的德里苏丹国称霸北印度,成为左右次大陆局势的关键性力量。尤其是在成功击败蒙...
原创 论... 本文旨在探讨唐朝洛阳都城的规划与设计,进一步了解古代都城建设的特点以及发展演变的趋势。通过对历史文献...
原创 被... 汉末群雄纷起,时代逐渐转向士族集团的统治格局,其中以“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无疑成为那个时代的风向标。...
西王母源于印度湿婆、中国上古神... 西王母源不源于于印度湿婆、中国上古神话是不是来自非洲这个我不能肯定,但是根据近些年的了解,我发现西王...
原创 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这一时期标志...
原创 孙... 《——【·前言·】——》 252年,东吴大帝孙权重病弥留,宫中突现密旨。内容只有七字:“赐死皇后潘淑...
原创 红... 王树声大将,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却屡屡死里逃生,被誉为“福将”。他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还常常因一线生机...
原创 末... 在中华文明悠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君主都通过开科取士的方式,选拔国家的优秀人才,为治国理政提供坚实的人...
原创 看... 文化历史解析前言:虽然我并不是某些激愤网友口中所说的姓袁之人,但作为一位历史解读创作者,我依然觉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