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我希望能为您带来愉悦且深入的阅读体验。
成王败寇,历史就像一位被人随意装扮的小姑娘,最终由胜利者亲自书写和修饰。
当我们习惯了《隋唐演义》中对隋炀帝荒唐无道的描绘后,若能静心回顾他的整个人生轨迹,会发现他的形象远比那些坊间传闻和野史中描述的更加复杂,并非单纯的昏庸暴虐。
反而细细剖析,他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功绩。
隋炀帝的一生,先是低调蛰伏,后又迅速崛起,展现出娴熟的帝王权谋和心计。
虽然他统治的隋朝朝代短暂,但为唐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创立的各项制度,特别是人才选拔体系,流传千古,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外,他在国土扩张和制海方面的贡献,也为今日中国的海洋权益打下了基础。
世人普遍认为隋朝短命,主要归咎于隋炀帝杨广的骄横暴虐。
在正史及野史中,隋炀帝多被描绘成类似桀纣般的暴君形象。
他被指弑父篡位,甚至假借隋文帝遗诏谋害兄长,成为其遭受非议的重灾区。
唐朝史书记载中,杨广几乎成为极端反面教材。
尤其是唐高祖李渊去世三个月后,杨广被追尊为“隋炀帝”,此反面形象便被永久固定。
唐朝官员向来以耿直著称,他们常用杨广的暴虐作为劝诫后代皇帝善纳谏言的反面案例。
但值得玩味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衰落,对杨广的评价似乎有所缓和。
唐代宗还曾公开称赞他创立科举制的功绩,因为科举确实是选拔人才的良策。
到唐末,一些小说和传记虽然仍保留批判色彩,但对杨广功绩的掩饰已经不再严密。
他的形象逐渐变得丰满起来,让我们看到一个毁誉参半、复杂多面的政治人物。
先谈那耗费巨大、被视为劳民伤财的“大运河”建设。
当时不少人质疑开凿运河是民怨激增、导致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其实京杭大运河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雏形。
隋炀帝所谓的“开凿”,实际上是对运河进行疏浚和扩建。
更重要的是,他开凿运河的目的是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
古代交通不便,汉朝时期多次爆发吴楚叛乱,中央军队往往要跋涉千里才能平乱。
即使平定,中央对南方偏远地区的掌控依旧薄弱。
因此,顺畅通达的水路交通成为维系政治控制和军事调动的关键。
另一方面,运河通航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运费收入也补贴了文帝时期东征高句丽的亏空。
总的来说,开凿运河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漕运催生了江南文化的繁荣,使洛阳、临安等城市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其次就是被后世广泛推崇的科举制度。
《唐会要》记载:“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机制,为寒门子弟打开了通向仕途的阶梯,打破了九品中正法任人唯亲的局限。
隋炀帝不仅重视人才选拔,还极其看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隋文帝晚年对儒学冷淡,废除了全国大部分学校,仅保留国子监。
而隋炀帝即位后重新扩建各级学校,提升教育规模。
他还大力派人修撰典籍,鼓励文人创作,打破南北朝浮华浅薄的文风。
在音乐方面,他支持乐官向异域音乐家学习,将外来优秀音乐融入本土传统。
这些举措对隋朝文化教育的发展贡献巨大,成为隋炀帝文治的重要亮点。
然而,这位文武兼备、才华横溢的帝王,也有一个致命缺陷:刚愎自用,不顾民意。
他的功绩使他自负骄傲,后期拒绝听取任何忠言,只顾压榨百姓以完成自己所谓的“伟大功业”。
隋末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发且不断升级。
隋炀帝多次东征高丽,导致民不聊生,国库空虚,民怨如潮。
随后各地军阀趁机割据,最终结束了隋朝短暂的统治。
他的暴政行为成为历代统治者深刻警戒的反面教材。
从整体来看,隋炀帝一生成败交织。
他创设的科举制度与开凿运河的功绩为后世带来深远福祉。
但治国政策若过于激烈,尤其忽视民生安危,即使功勋显赫,终难逃亡国灭种的结局。
虽然千年来他被批判不休,然而他的功绩同样值得我们认真考量。
毕竟其中不乏对后世仍有益处的举措。
隋炀帝的文治武功在大一统朝代中也属上乘。
从他协助隋文帝平定天下的豪迈气魄和手腕来看,他与汉武帝刘彻有几分相似,都偏爱扩张疆域。
但因时代限制,隋炀帝早期还只是文帝之子,其主要任务是尽力稳定局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大地支离破碎,分崩离析,各地小国纷争不断。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不可逆转的规律。
而杨广正是顺应这时代浪潮,成为一位一统天下的帝王。
当时隋文帝已统一北方多个政权,收复失地。
杨广面临的挑战是消灭南方的陈国,实现全国统一。
那时的杨广尚未陷入后期的刚愎自用,仍然能任用贤才良将。
他的军事才能在灭陈战役中表现突出。
率军攻克建康后,严格整顿军纪,保护百姓利益,赢得民心。
他还清理陈国腐败官僚,肃清奸佞,树立了良好声望。
江南稳定后,全国大体实现统一。
开皇十年云南叛乱,他被封扬州总管,指挥杨素军队平乱。
之后统领江淮军务,掌控东南军事力量。
《隋书》记载:“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隋朝统一虽非全赖他,但他的军事能力无疑为江山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外,他的战略眼光高远,即位后选择将都城迁至洛阳,利用洛阳的中原核心地理位置,制约北齐与南陈余部。
历代大一统王朝均面临西南叛乱威胁,洛阳地理优势明显,便于节制四面势力。
开凿运河带动洛阳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天下最繁华的都城之一。
隋炀帝还积极扩展中国海疆。
在位期间,海外国家纷纷派遣使节来访,表达对隋朝强盛的敬仰。
东南亚赤土国派遣使者拜见隋炀帝,他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
为了彰显天朝威仪,他派遣使者常骏出访,既是“公费旅游”,也是正式外交任务。
常骏沿途访问邻近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这些国家敬仰中原文明,欣然建交。
当时南沙群岛尚未纳入中国版图,常骏通过外交使这些岛屿归顺,并赠送以盟号之意。
他为这些岛屿命名并绘制详细地图,呈报隋炀帝。
自此南沙群岛成为中国固有领土,至今仍完整保存。
群岛中甚至有以常骏名字命名的“常骏暗沙”。
这些岛屿和海域面积约两百万平方公里,成为中国宝贵领土。
由此可见,隋炀帝的外交礼遇与拓疆举措,功绩卓著,确实功在千秋。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辩证客观。
虽然杨广许多行为今天看来有严重失误,
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同样值得称道。
比如开凿运河、定都洛阳等稳定统一大业的举措,至今仍使中国受益。
而那两百万平方公里的海疆,更是中华实力与悠久历史的象征。
综上,隋炀帝无疑立下了不朽功勋。
参考文献
《隋书》
《唐会要》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