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谭嗣同被杀之时,身为高官的父亲为何无动于衷,见死不救?
迪丽瓦拉
2025-09-22 11:31:42
0

文|米勒尔的猫

编辑|米勒尔的猫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的其所,快哉快哉!”

1898年9月28日,燕郊菜市口,在百姓们的注视下,曾经名满天下的“戊戌六君子”被押至广场中央。谭嗣同那一声仰天长叹,宛如天际的悲鸣,饱含着他对命运的无奈与对理想的坚持。他在即将赴死的刹那,依然不忘为国家呐喊。

然而,令人心生疑问的是,身为朝廷要员的谭嗣同父亲,原本拥有可以救儿子一命的权势,为什么却选择视而不见,甚至没有为儿子发声?难道他对儿子的死漠不关心,还是心中有其他无法言说的苦衷?

一、变法的起源与风起云涌

1895年4月17日,日本迫使清政府在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马关条约》,正式宣告甲午战争的终结。条约的签署为日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却让中国陷入更加深重的民族危机。这个惨痛的协议不仅让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也打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揭示出晚清的腐败和衰败。

消息迅速传至京城,引发了一波激烈的爱国情绪。众多志士愤怒地批判朝廷的不抵抗政策,纷纷表示要为国家求生出路。同年,康有为和梁启超正在京城备考,却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毅然决定采取行动。他们联合了1300多名举人,向光绪帝递交了“公车上书”,指责清政府的懦弱,呼吁推行变法。

这次上书成为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尽管因为守旧派的坚决阻挠,这份奏章并未送到光绪帝手中,但维新派的变法呼声并未消退,他们依然在各地为变法的实施而奔走。

二、维新变法与“戊戌六君子”的崛起

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梁启超在京城创办了《万国公报》,并成立了“强学会”,意在推动思想启蒙和变法运动。而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报》,与《万国公报》同样致力于传播维新思想。

不久后,1897年冬,德国出兵占领胶州湾,引发了列强对中国领土的疯狂瓜分。国家的危机日益加重,康有为等维新派再度上书光绪帝,直言只有变法才能挽回局面。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势,光绪帝最终不得不接受变法。然而,变法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朝中的守旧派迅速展开了猛烈的反对,甚至直至慈禧太后也明确表示反对。变法的首要障碍,便是那些坐拥权力的守旧派,尤其是慈禧太后,她那深不可测的权力和对改革的顽固抵制,使得维新派的命运变得岌岌可危。

三、变法的风雨飘摇与宫廷权力的博弈

康有为等人未放弃,他们转向了手握兵权的袁世凯,希望能借此获得变法的支持。然而,袁世凯表面上答应支持,实则背后却将变法计划泄露给了慈禧太后。这样一来,慈禧不仅愈发坚定了要剿灭维新派的决心,更找到了打压光绪帝的契机。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通过一场政变,将光绪帝软禁在中南海,并宣布“戊戌变法”彻底失败。随即,她下令将所有参与变法的维新派人士逮捕,并准备将他们一一除掉。

康有为和梁启超及时逃往日本,暂时躲过了这一劫。然而,谭嗣同等留在国内的维新派人士,却未能如此幸运,他们的命运开始走向不可挽回的深渊。

四、谭嗣同的坚守与父亲的无力

在“戊戌六君子”中,谭嗣同的死尤为令人感慨。他原本有机会逃脱——他的朋友为他准备了去日本的船票,可他却选择留下,因他心中仍对光绪帝怀有一丝希望。他认为,变法的失败也许只是暂时的,未来的机会还在。然而,现实残酷,光绪帝被囚禁,变法的希望彻底破灭,而谭嗣同最终也未能逃脱命运的审判。

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北巡抚,名声显赫,按理说他本应有足够的权力去营救儿子。然而,他的做法却令人失望。谭继洵性格谨慎,过于循规蹈矩,完全不愿参与任何形式的变革。当谭嗣同向他请求支持时,谭继洵的回应冷漠且坚决:“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

父子间的思想差异,加上谭继洵的保守态度,使得他根本不愿意为儿子涉险。尽管他内心或许也有过动摇,但面临儿子重罪和自身保全的巨大压力,他最终选择了沉默。

此外,谭继洵并未拥有强大的朝廷关系和足够的支持,无法通过自己的手段影响慈禧太后的决策。就在谭嗣同等人被捕至死刑执行的前夕,救援行动几乎不可能及时赶到,局势早已无法逆转。

五、命运的无常与“戊戌六公子”的光辉

最后,维新派的几位英才虽然有机会逃脱,但依然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值得一提的是,徐致靖这一位曾在变法运动中参与的人,幸运地得到了父亲和李鸿章的支持,最终避免了斩刑。李鸿章通过与荣禄的关系,成功说服了慈禧放过了徐致靖,这一转机,也让他逃过了死劫。

然而,谭嗣同的命运就不同了。他虽然有机会逃亡,但他依然选择留下来与国家共命运。变法的失败,带走了他年轻的生命,也带走了他那份不屈的理想。他所留下的诗句,成为了他英勇抗争的见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变法”虽然被封建势力压制,但谭嗣同等人的生命与理想如同燃烧的火焰,点亮了中国近代思潮的曙光。他们的壮烈牺牲,成为了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提醒着后人,英雄的光芒永远不会消逝,始终照耀着国家的未来。

他们用鲜血与生命,书写了中国变革的篇章。英雄理应受到敬仰,不应被遗忘。愿他们的光芒永远闪耀,与日月同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毛... 毛泽东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 作 者:田开元 在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古老的中国几乎陷入亡国...
原创 苏... 1900年,沙俄迅速集结17万大军,趁清政府处于衰弱之时,夺取了我国东北的80万平方公里土地。然而,...
原创 得... 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英雄气概与浪漫色彩的时代,在这三股势力中,最能让人感受到英雄浪漫主义精神的,恐怕就...
亚历山大大帝不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Alex Rowson 希腊北部的发掘工作揭示了塑造未来国王的世界 (维罗妮卡·菲佛/阿拉...
原创 明... 有句话说:“比皇宫更危险的是东宫,比皇帝更难当的是太子。” 这一观点在中国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充分验证,...
原创 神... 国宴作为一个国家饮食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最高规格的官方宴席。能成为国宴菜肴,无疑是该道菜肴获得的至高荣...
原创 三...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时代,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和智勇双全的俊杰。...
原创 建... 古籍中记载的建安五年,关羽的武力似乎达到了巅峰状态:他斩杀了颜良和文丑,历经五关斩六将,无论是在两军...
原创 承... 在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沙俄遭遇了严重的挫折,但为了保持在远东的利益,尼古拉二世不得不与日本保持...
原创 国... 傅作义,国民党高级将领,曾是晋系的代表人物。他并不像阎锡山那样在山西称霸一方,实际上他的势力相对较为...
原创 李...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秦琼和程咬金是否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这个问题,答案毋庸置疑。根据《旧唐书·列...
原创 糜... 在《三国演义》这部经典的历史小说中,首次提到糜夫人是这样的:“原来糜竺有一妹,嫁与玄德为次妻。” 这...
原创 吴... 吴三桂,这位明末清初的军事巨擘,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早在大顺军围困北京之时,崇祯帝急忙召他...
山西绛县发现30万平方米仰韶中... 中新网 太原7月16日电 (记者 杨杰英 胡健)7月16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绛县西吴壁遗址202...
原创 “... 阅读本文之前,真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不仅能第一时间获得我们后续推送的精彩文章,还能方便您...
原创 评... 曹操麾下有“五子良将”,刘备麾下有“五虎大将”,孙权麾下则有“江表十二虎臣”。然而,仔细研究三国历史...
原创 朱... 建文纪事 1398年6月24日,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今南京),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
原创 诸...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六次北伐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消耗,直接导致了国家的衰败,最终也间接促成了蜀汉的灭亡。...
原创 商... 商朝,总给人一种奇妙炫目的感觉,那时候的历史仿佛充满了神秘与传奇。近期,随着《封神》这部影视剧的热播...
原创 老... 在淮海战役还未打响时,杜聿明已深感悲观,他内心充满恐惧,甚至认为自己已注定失败,十死无生。他在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