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智谋过人,诸葛亮最终仍败在他的宿敌司马懿手下。
他用兵如神,几乎无人能及,但可惜的是,千军万马在一夕之间崩溃,诸葛亮也只能成为后人敬仰的“卧龙军师”,在历史中留下传奇的身影。
六次北伐的努力,最终换来的是英年早逝的结局,许多人对他的陨落感到惋惜和哀叹。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位被称作“神算”的诸葛孔明,早在魏军出现一位白发老者时,便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甚至默默感慨“吾命休矣”。
他为何能因一人便断定自己的死期?这位白发老人究竟是谁?
说起司马懿与诸葛亮,两人可谓一生死敌。
他们的首次较量发生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之时,当时魏国大司马曹真病入膏肓,命不久矣,魏明帝遂派司马懿驻守长安,负责抵御诸葛亮的进攻。
随着曹休和曹真相继去世,曹氏家族后继乏人,鲜有杰出人物出现,正是司马懿崭露头角、接管大权的关键时刻。
而此时的诸葛亮,已稳坐蜀国的中流砥柱,作为掌控军政大权的丞相,自然是与魏军正面抗衡的核心人物。
两个天生的对手,终于在司马懿被重用后,展开了长达数年的“相爱相杀”。
说他们“相爱”,是因为彼此最了解对方。司马懿深知诸葛亮才华横溢且桀骜不驯,自信满满地坚信自己的谋略;
而诸葛亮也十分清楚司马懿的权谋手腕和谨慎作风,他总是做事留有余地,善于权衡纵横。
其实,如果他们不是敌人,反而是非常互补的搭档。
然而,冢虎与卧龙,虽同是藏锋于世、才华横溢的天才,却从未行走在同一条道路上。
冢虎如盘踞石冢的猛虎,目光锐利,渴望通过厮杀争夺利益和权势,他的谨慎是为了更好地麻痹并制服对手;
而卧龙心怀大志,看淡功名利禄,真正追求的是完成先帝托付的重任,实现更高远的抱负和个人价值。
不同的格局与立场,注定了他们的选择迥异,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在“相爱”的纠缠中,拼死厮杀,彼此生死相搏。
第四次北伐,是诸葛亮最接近胜利的一次。那时他决心速战速决,誓与司马懿拼个你死我活。
然而司马懿准确判断出诸葛亮军粮不足,便以粮草战术与之周旋,意图耗尽蜀军;
与此同时,蜀军后方却因李严的粮草供应延误而错失良机,原本被诸葛亮视为先帝信任的重臣,竟先一步向阿斗告发诸葛亮。
如此内忧外患,使得这次北伐最终未能达成预期。
尽管失败,诸葛亮的表现依旧令人赞叹。他在战役中接连击败曹魏名将,夺下多个郡县,还给初上任的司马懿以沉重打击。
这场战役中,他更是侥幸斩杀了曹魏名将张郃,大大振奋了蜀军士气。
时光流转至234年,诸葛亮与司马懿交锋多年,身心俱疲,但为捍卫蜀国未来与自身价值,他仍毅然策划第六次北伐。
这一次,北伐成了他的“催命符”。
尽管身体虚弱不堪,诸葛亮仍决心一搏。
他相信,只要谋划得当,司马懿总会露出破绽,然而他未料到,这次对手也已掌握反制之策。
诸葛亮选定五丈原为驻扎之地,准备与魏军一决高下。
他清楚自己时日无多,这次北伐可谓孤注一掷。
吸取前几次经验,他做了充分准备:将运粮官李严替换为亲信,更新军装,发动士兵士气,务求万无一失。
此时,他无暇他顾,仿佛距离棋局的终局只剩最后几步。
诸葛亮大军绕行斜谷道,直取五丈原。
这场战役将走向何方?诸葛亮难得失去往日的沉稳与谋算。
司马懿起初颇为担忧,担心诸葛亮切断与长安的联系,会使魏军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但诸葛亮选址五丈原,显然放弃了这一打算。
他依旧希望速战速决,既是因为蜀国国力有限,也是因为自己生命日薄西山。
渭水之滨,诸葛亮目光如炬,寻找着任何突破口,只待一击即发。
而此时司马懿小心谨慎,害怕落入诸葛亮的陷阱,暂不轻举妄动。
诸葛亮二月抵达渭水,数月来面对司马懿的按兵不动愈发焦急。
于是他依旧使出惯用的策略。
他自信谋略高超,擅长“不战而屈人之兵”,作战前最喜欢用言辞激怒对手。
然而司马懿头脑冷静,丝毫不受挑衅影响。
面对诸葛亮的种种叫嚣,司马懿依旧按兵不动,不给蜀军任何试探机会。
多年的征战已让诸葛亮身体愈发虚弱,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守阵地。
他借助身体欠佳的谣言,故意让士兵散布自己卧病不起、无法理军的假象,想以此迷惑司马懿,引诱对方探查虚实。
消息传入魏营,司马懿手下有人坐不住。
司马昭闻讯,带领五千铁骑疾驰至上方谷一带。
司马懿察觉事态不妙,匆忙派兵增援。
然而天不遂人愿,司马昭和援军陷入诸葛亮布下的埋伏。
诸葛亮命令堵路放火,火势猛烈。
眼看魏军已箭在弦上,未料骤雨突降,救了司马军一命。
急躁的诸葛亮因身体不适而心力交瘁,唯有独自支撑全军。
一次计策失败后,诸葛亮又起新招。
他派使者携带一份“礼物”前往魏营,欲献给司马懿。
使者见礼物,冷汗涔涔——竟是一件女装。
此举寓意明显:诸葛亮借此讽刺司马懿像个闺阁中的女子,整日闭门不出,讥讽曹魏大军虽有百万兵力,却皆是纸老虎,不敢与蜀军正面交锋。
目的无非激怒司马懿,迫使其出兵一战,好让诸葛亮探明敌情,谋划下一步。
对司马懿这般骄傲如虎的将领而言,这种羞辱无异于人格侮辱。
以往只要被激怒,他必定会带兵出战。
但这次不同,司马懿非但没有动怒,反而镇定自若。
连他麾下易怒的将士也未见任何动作。
诸葛亮惊疑不定,派使者探听情况。
使者回报一切平静,连一句怒斥声也未闻。
唯独不同的是,这次司马懿身边多了一位威严的白胡子老人。
司马懿对他毕恭毕敬,毫无怠慢。
诸葛亮一闻此事,顿觉不妙,叹息道:“吾命休矣!”
这位白胡子老人正是魏明帝身边宠臣辛毗,此行军前,实为魏明帝派来维稳军心,确保司马懿军中无乱。
辛毗出身东汉末年名门颖川世家,历仕曹魏三代帝王,深受信任。
他此行即代表皇权,带着绝对权威,严控司马懿及其部下。
司马懿自然不敢怠慢,立刻迎接辛毗,封其为大将军军师,听其策划军务。
辛毗兼任“使持节号”,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官职,代表皇帝行使军政权力。
辛毗的到来象征着魏明帝的亲自压阵,也意味着司马懿及其将士不得轻举妄动。
有了辛毗的制衡,司马懿即便再不耐诸葛亮的挑衅,也只能忍气吞声。
辛毗和皇帝的意志是令蜀军自乱阵脚,最终自溃而退。
众所周知,诸葛亮时日无多,蜀军一旦缺乏主心骨,必将四分五裂。
蜀军本就粮草紧缺,若不中诸葛亮的计谋,魏军只需以静制动,便可坐享其成。
这个白发老人,正是压阵的关键。
只要他在,代表着皇权威严,司马懿及其兵士不敢轻举妄动。
诸葛亮心知肚明,这老者在阵前一天,他的计划便被拖延一天,无计可施。
两军对峙整整三个月,辛毗稳坐阵前,无一魏军将士敢违令。
蜀军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流失,心中愤懑难平。
蜀汉方面处境艰难,银钱粮草等硬件条件远不及魏国。
辛毗的到来,不仅宣告诸葛亮计策失效,更是士气的巨大打击。
诸葛亮越发焦躁,身体也日渐衰弱。
他明白,这场较量比拼的是耐力和资源,而辛毗带来的充足粮草与皇命坚决让蜀军难以突围。
面对阿斗的无力支持,诸葛亮只能孤身苦撑。
终于到了八月,司马懿稳守不出。
诸葛亮客死异乡,失去支柱的蜀汉未来迅速走下坡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诸葛亮才智过人,也无法扭转蜀汉国力悬殊的局面。
国家力量差距巨大,使得他的计谋只能在现实中被局限,渐渐演变为无可挽回的败局。
那位白发老人只是这场棋局中的一个变量,
即便没有他,蜀魏之间的实力差距也不是诸葛亮一人能够弥补的。
最终,司马懿成了胜者,
而诸葛亮则成为后世更被尊崇的英雄,
因为人们知道,他已经竭尽全力。
若有来生,再度北伐,诸葛亮必将更加谨慎准备,决不让国力拖累自己。
然而人生无常,历史无法重写,任何决定都需三思而后行。
学学司马懿的谨慎与深谋远虑,或许人生之路能走得更稳更远。
——《浅析诸葛亮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
——《解密_诸葛亮神机妙算何以最终斗不过司马懿》
上一篇:中国为什么缺乏世界史研究?
下一篇:游击健儿逞英豪(山河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