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人们称呼某人为“老某某”,往往是因为对方年事已高。然而,赵朴初在三十岁时就被称作“赵朴老”,这一称呼令周总理颇感意外。第一次见面时,周总理便好奇地问他:“你年纪轻轻,为什么会被称为赵朴老?”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外号而已。
抗日战争期间,赵朴初创建了一个名为“益友社”的抗日救亡组织,成员多为热爱祖国的进步人士。他们秘密筹划各种抗日活动。为了掩人耳目,社团邀请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担任名义理事。赵朴初对这些长辈极为尊敬,经常提及关炯老、闻兰老等人,因此社员们戏称他为“赵朴老”。虽说只是玩笑称呼,但也体现了大家对他的敬意。
赵朴初于1907年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封建家庭,母亲虔诚信佛,受母亲影响,赵朴初幼年便与佛教结下了深厚缘分。长大后,他外出求学时不幸患上肺结核,不得不中断学业返家养病。由于家中佛教传统,他被送到佛教圣地觉园调养。期间,他对佛教的理解日益加深,最终选择皈依佛门。
但赵朴初并未安于寺庙生活。作为一位接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他心怀救国救民的理想。1937年,上海的爱国人士联合成立了一个慈善团体,专门救助受战火影响的无辜百姓,其中不少是佛教人士。赵朴初作为佛教代表,被推举为常务委员。
8月14日,日军轰炸上海,昔日繁华的上海滩顿时硝烟弥漫,位于轰炸区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