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年),抗击金兵的名将、民族英雄岳飞遭到宋高宗的诏令赐死,随他一起被害的还有其子岳云及心腹爱将张宪。提起岳飞之死,众多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都将矛头指向了奸臣秦桧。秦桧不仅长期反对岳飞领导的北伐战争,还为换取与金国议和的机会,持续压制岳飞的军事行动。在得到了宋高宗的支持后,秦桧毫不犹豫地设计陷害岳飞,最终将这位抗金英雄逼死,也因此被后世视为千古罪人,背负着极其恶劣的历史评价。
如今,在杭州西湖畔的岳飞墓前,伫立着四座铁铸人像。除了罪魁祸首秦桧外,另外三尊分别是秦桧的妻子王氏、将领张俊以及万俟卨。值得一提的是,“万俟”这个姓氏极为罕见,且其读音不同于常见的“万”,音同“陌奇”。虽然罕见,但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几位著名的万俟氏人物,令人颇感兴趣。
关于“万俟”姓氏的起源,历代典籍中有三种主要说法。根据《姓谱》和《姓纂》的记载,万俟最初是鲜卑族拓跋氏所分出的一个小部落,族人便以部落名为姓,形成了这个独特的姓氏。《魏书官氏志》则认为万俟氏是东汉末年生活的一支,后被追尊为北魏献帝拓跋邻的三弟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开封地区。第三种说法见于二十四史之一的《北史》,记载称:“万俟,其先匈奴之别种也。”由此可见,万俟氏的先祖或出自鲜卑族,或起源于匈奴族,有很大可能属于北魏皇室的一个分支。史料中,首位有据可查的万俟氏名人是北魏末年的少数民族起义领袖万俟丑奴。
万俟丑奴生于原州高平镇,即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一带。北魏正光四年(523年),边境六大重镇如沃野、怀朔、武川等地的守边军士和少数民族联合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史称“六镇起义”。同年四月,高平镇也加入了这场起义,胡琛被推为领袖,万俟丑奴则是他的得力干将之一。孝昌二年(526年),在北魏朝廷的离间下,义军内部爆发内讧,胡琛死于冲突,而万俟丑奴继承了他的势力。万俟丑奴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击败北魏军队,赢得了极高的威望。次年关陇义军主要领袖莫折念生被叛徒杀害后,原本归属于他的部队纷纷转投万俟丑奴麾下。
建义元年(528年),万俟丑奴在高平自立为帝。当时一队波斯使者运送的狮子经过该地被其扣押,万俟丑奴视此为吉兆,遂将年号定为“神兽”。次年,他攻下东秦州城,基本掌控了泾、渭地区。永安三年(530年),北魏派出名将尔朱天光讨伐万俟丑奴,他多次作战虽顽强抵抗,但终被击败。在回归高平途中,被北魏猛将侯莫陈崇单骑擒获。万俟丑奴虽然一度在关中称雄,最终却遭诛杀,头颅被示于洛阳,结局极为悲惨。
相比之下,后来出现的万俟普与万俟洛父子则命运较为显赫。万俟普生于太平郡太平县,即今日山西忻州宁武县一带,早年曾参加六镇起义,但预判起义难以成功后,及时归顺北魏,并因功被授予后将军和第二领民酋长等爵位。普泰元年(531年),高欢在信都起兵反尔朱氏,拥立宗室子弟元朗为帝。闻讯后,万俟普携子万俟洛拜访高欢,受到优厚接待。高欢随后击败尔朱氏,掌握大权。永熙三年(534年),他未忘万俟普的支持,封其为司空和秦州刺史。
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高欢掌控东魏,万俟普随军协助攻打西魏,被封为河西公。高欢去世后,其子高洋建立北齐,万俟普官至太尉兼朔州刺史。万俟普之子万俟洛少年时随父参加起义,归顺北魏后被封为显武将军,后跟随尔朱荣四处征战,凭借战功升任汾州刺史、骠骑将军。归附高欢后,万俟洛被封建昌郡公、领军将军。元象元年(538年),万俟洛参加河桥、邙山之战,随军攻占洛阳。东魏兵败急撤时,万俟洛独守黄河河桥,勇敢向追兵喊话:“万俟洛在此,能来可来也。”他成功击退敌军,高欢为表彰其功,特建“回洛城”。《北齐书》盛赞其“慷慨有气节,勇锐冠时,当世推为名将”。
此外,宋哲宗、徽宗时期的万俟咏以诗赋闻名,虽多次科举未中,最终弃仕从文,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北宋末年还有万俟湜,宋徽宗大观年间曾任复州知州,政绩显著,以勤政廉洁著称。综上所述,历史上的万俟氏人物,有勇猛善战者,有文采斐然者,也有清廉爱民者,唯独万俟卨臭名昭著,实为门庭败类,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