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末代状元刘春霖,中状元后不久大清就亡了,他在民国的待遇如何?
迪丽瓦拉
2025-09-22 13:02:13
0

在中华文明悠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君主都通过开科取士的方式,选拔国家的优秀人才,为治国理政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因此,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成为无数学子毕生追求的荣耀与梦想。

科举制度延续了千年,直到清朝末年才最终被废止。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科举制度废除之前的最后一位状元,他在中国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经历的跌宕人生。

这位状元活跃于晚清乃至民国时期,是一个颇为特殊的人物。作为中国最后的状元,他的身份使得统治阶层极为重视他的声望,难免将他利用为权力的工具。

然而,他始终保持着文人的清高和坚守读书的初心。

他的人生既有在翰林院的辉煌时光,也有回乡隐居的宁静岁月。

他就像是中国科举制度消亡前最后一缕余晖,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1928年一个平凡的下午,这位已近六十高龄的老人握笔在宣纸上挥洒,笔迹遒劲有力,仿佛映射着他一生的坚毅与刚强。

当时正值军阀混战,硝烟弥漫在全国大地,局势极为动荡。

但这位老人似乎早已心灰意冷,作为一名隐士,他只愿以诗词为伴,书籍为友,淡泊名利。

这绝非他无能,也非不肯争取。

伪满洲国的溥仪曾向他发出邀请,日伪统治下的北京政府也曾试图拉拢他,但他始终坚决拒绝。

他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更坚守内心的底线。

事实上,他并非缺少家国情怀。

他在家乡出资创办了一所小学,亲手为校门题写“铸材炉”,寄托了对后辈成才的殷切期望;只要家族子弟考入中学或大学,他都慷慨承担全部费用;还曾为北京燕冀中学捐款购书,支持教育事业。

1933年,河北因黄河泛滥遭遇严重洪灾,成千上万百姓流离失所。他挺身而出,联合发起成立“河北移民协会”,自掏腰包组织受灾群众迁徙至内蒙古草原,成功救助上千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虽身为书生,体弱无力,但他用微薄之力默默奉献于教育及公益事业,始终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

这位就是中国最后的状元——刘春霖。

刘春霖并非出身名门望族,家族没有文献传承,祖上世代务农。其父为府衙的小差役,母亲则是知府府上的女仆。

虽处晚清动荡时代,刘春霖自幼便展露出惊人的学习天赋。

他的父母也十分开明,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极为重视他的教育,从小便送他进莲池书院就读。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莲池书院的背景。

提到李卫,许多人不会陌生,他在不少反映清朝历史的影视剧中频频出现。

而莲池书院正是李卫任直隶总督时,奉雍正皇帝旨意亲自创办,故又称“直隶学院”。

这所学院逐步发展成为清代北方最高学府之一。

正是在这样优越的学术环境下,刘春霖得以充分展现天赋。

他在莲池书院苦读十余年,学业卓著,还获得当时院长吴汝纶的特别赏识。

1904年,也就是清光绪三十年,风雨飘摇的晚清皇朝如往年般举办殿试。

刘春霖在这场考试中荣膺状元,达成了封建时代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顶峰荣誉。

此时的他,站在中国士子最高峰,父亲的辛劳、吴院长的培养以及自己多年的勤学苦读终于化作现实。

那年,他32岁。

状元及第后,刘春霖被朝廷委以翰林院职务,进入皇帝的核心文书机关。

清政府清醒认识到自身的落后,积极推动改良派大臣主导的留学生计划。

刘春霖作为状元,自然成为重点培养对象,并在光绪三十一年被派往日本法政大学深造。

说到法政大学,或许不为大众所熟知,但这所学校自1904年起接收大量清朝公派留学生。

在这里留学过的中国名人不乏其人,包括“宪政之父”宋教仁、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以及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等,都曾在此汲取知识。

由此可见,刘春霖的留学之旅含金量颇高。

两年后,他学成归国。此时的他已非当年殿试时的青涩书生,满怀希望要用所学为国家效力。

然而,他归国正赶上清末新政时期,被任命为资政院议员。

为何称之为“不幸”?

因为清末新政本是摇摇欲坠的朝廷为自救推行的改革之一,其中最关键的一条便是废除科举。

1904年刘春霖高中状元,次年1905年,科举被正式废止。

真是“刚夺状元冠,科举即废止”,想必刘春霖心中五味杂陈。

新政内容还包括练兵、办学及预备立宪。

这其中“预备立宪”政策尤让刘春霖心灰意冷。

可能受日本留学经历影响,他坚定支持立宪制度。

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

然而,内阁成员中九位满族人、七位皇族,实际权力仍牢牢掌握在爱新觉罗家族手中,立宪不过是虚设,天下依旧是家天下。

刘春霖对此深感失望,满腔壮志被挫折压抑,人民怨声载道,革命派日益壮大。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

距刘春霖高中状元不过短短八年,他也因此成为大清的末代状元。

此刻他的内心必然充满痛苦与迷茫。

作为士子出身,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熏陶,他毕生恪守忠诚之道。

如今末代皇帝退位,他却只能孤独徘徊在时代的十字路口。

袁世凯懂得利用人才,他察觉刘春霖的声望与才能,遂邀请其入总统府任职,兼任农商部农事试验场场长及多个顾问职务。

获新政权赏识后,刘春霖满怀热忱投身农业技术改革,推动农事业发展。

然而,他很快看清袁世凯实质——披着共和立宪外衣的野心家,意图称帝。

1916年,袁世凯死于众怒之下,民国初年中国陷入黑暗混乱。

刘春霖对国家前途茫然不知所措。

甚至1917年张勋复辟时,他怀念旧主,身穿大清官服参加溥仪的“登基大典”。

在北洋军阀混战的乱世中,他也曾任职于徐世昌和曹锟政府,担任秘书厅厅长,还因末代状元身份代表大总统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风光一时。

以他的才华和名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都能在政府中找到一席之地。

然而到1928年,他彻底厌倦了北洋军阀争权夺利、朝政黑暗。

坚定的立宪派刘春霖毅然辞官隐居,选择远离政治纷争。

他心想:“一切就此结束吧。我曾在殿试拔得头筹,曾赴日本留学报国,曾天真以为皇帝能复辟,朝廷能推行立宪大业,曾为军阀政权效力。如今,这一切都画上句号吧。他们救不了民众,我看不到光明,我选择退出……”

日本人及某些不解他的人视刘春霖为顽固守旧者。

但实际上,隐居期间,河北省长宋哲元曾拜他为师,刘春霖耐心教授,二人交情深厚。

由此可见,他排斥的仅是侵略者及其走狗,而对同胞却极其友善。

刘春霖才华卓越,在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已然证明自己。

可惜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晚清至民国,国家内忧外患、政局混乱、战火纷飞,他真正生逢乱世。

袁世凯“称帝”时期的“劝进”,他被迫参与;张勋复辟时,他也出席大典。

在那动荡年代,许多人都会迷失自我,他也不过是凡人,难免迷惘。

然而珍贵的是,他最终能在乱世中果断退出政坛,隐居后找回初心,继续为生民谋福祉。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面对日本政权的两次邀请,坚决拒绝,无丝毫动摇。

他所书写的《兰亭序》墨迹犹新,隐居岁月中,他写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感慨,或许在感叹命运多舛,若能生于盛世,登状元后一展抱负,何其快哉!

《兰亭序》的墨迹已干,岁月流转。

但刘春霖作为中国最后一位状元,至今仍被人们铭记,他的故事也将代代相传。

——《科举集萃之刘春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新... 1942年12月16日,日伪军调动了超过1万人的兵力,悍然袭击了大悟山根据地新四军5师司令部驻地。幸...
原创 元... 历史讲解:元代宗王与中央的关系 关于元代宗王与中央的关系,学术界通常从较为宏观的视角讨论宗王的封地和...
青釉描金三足双耳炉鉴赏与研究 一、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 青釉描金三足双耳炉是中国古代香具艺术的杰出代表,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在明清时...
原创 隋...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位人物。 罗成,字公然(有说法为志敬),是北平王罗艺和罗彦超的儿子,名列天下第...
原创 为... 沙俄与苏联:中国近代版图之殇与战略抉择 一、19世纪的伤口:沙俄的领土饕餮 19世纪中叶,当大清帝...
原创 “... 历史开讲 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位侠客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一家客栈。这...
原创 秦...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秦始皇统一六国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封建...
原创 红... 红军时期,最大的叛徒是谁?答案毫无疑问是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 1934年10月,红军踏上了漫长而艰...
原创 占... 从沙俄的 “黄俄罗斯计划” 到苏联的 “势力范围划分”,尽管意识形态与国家名称更迭,但其对领土的贪婪...
原创 皮... 解放战争初期的皮定均与王必成:并肩作战与差距的背后 在解放战争初期,皮定均的名字因在中原突围中的英勇...
原创 何... 1945年4月,在经历了多次推迟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终于在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拉开了...
原创 水... 梁山兄弟的命运 梁山的好汉们,多数最终都未能享有幸福结局。自从他们在宋江的带领下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原创 通... 市舶司是宋代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根据历史记载,宋代的海外贸易已经拓展到了广泛的地域,除了东亚...
原创 杀... 在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这样不仅能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更好地享受这次...
原创 陈... 有一次,陈赓和萧克进行实弹射击比赛,他们各自射了三发子弹,究竟谁的成绩更高呢?遗憾的是,两人都没有全...
原创 说... 在《雪中悍刀行》这部作品中,有一位武艺高强、面容清瘦的男子,他被称作“韩貂寺”。“韩”是他的姓氏,而...
原创 维... 这段文字非常详细地讲述了沙俄在清末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策略,特别是以维特为代表的俄国政治家,如何通过...
原创 隆... 杨福荫(1890—1935),字寿荣,出生于长发乡乌梅屯(今克长乡后寨村乌梅屯),是西隆第七区(包括...
原创 王... 历史开讲:王保保与元朝覆灭 “扩廓能支残元之国脉,折初明之军威”,这句古语深刻揭示了元末农民起义的...
原创 在... 在近代史上,从1927年到1937年这一时期,广泛被我党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十年间,是我国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