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源不源于于印度湿婆、中国上古神话是不是来自非洲这个我不能肯定,但是根据近些年的了解,我发现西王母可能和非洲有莫大的关系,而且西王母这个形象本身可能不是我们想的飘飘欲仙的仙女,而是一只威武雄壮的狮子。
西王母这个名字,大家已经不陌生了。
她是个很古老的神祇,目前能看到的典籍里,最早出现“西王母”的应该就是《山海经》,然后是《穆天子传》和《归藏易》等战国作品。
《山海经》里对西王母的记载和后来的《穆天子传》以及汉代以后的典籍记载不同,充满了原始的意味,《西次三经》里说:“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大荒西经》说:“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西王母是个半人半兽的神灵,而且分不清男女,它的形象在山海经里更像是一个人与兽的混合体。
但在这之后的《穆天子传》里也没说西王母是男是女,到了汉代才明确她是女性,而且还给她编了个配偶叫“东王公”,再后来随着道教的发展她成了昆仑上管理众仙女的神。
之所以她成为女神,就是因为她名字中有个“王母”,人们望文生义,自然会想到她是一个老年女性的形象。
“王母”一词,甲骨文中没有,西周早期的金文中似乎也没有,它出现在西周金文的中、晚期,应该是周人发明的一个词汇,指祖母。
有很多学者把西王母和殷墟卜辞中的“东母”、“西母”联系起来,这恐怕有问题。
卜辞中的“东母”、“西母”到底是什么神灵还不知道,更无法证明“西母”就是“西王母”。
我个人认为西王母原型更可能是一头狮子,并且是一头雄狮。
《山海经》对西王母的描述是“虎齿豹尾、蓬发善啸”,能和这个形象很好对应的其实就是一只狮子。
西王母其实本质上不一定就是男性,如果西王母这个词属于舶来品,那么就和“拿破仑”一样只是一个音译的词汇,本身是不带任何性别色彩的,就像拿破仑我们不能理解为拿了一个坏的轮子来解释是一样的。
其实我认为西王母是来自非洲的狮子除了它的外型相像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他的称谓。
狮子在先秦时期也称“狻猊”,这也是个外来词汇(“狮子”也是),“猊”字也写作“麑”,这个字音在鲁东地区非常怪,不是读ni,而是读mi,鲁东地区“泥”、“倪”、“猊”都是读mi,在古音中,它和“母”的读音几乎一样。
我一直怀疑《五藏山经》和《海经》是东夷人(其先是夏人)所作,是他们把本来牙音的“猊”转换成了唇音的“母”,也就是说,“西王母”实际上就是sarvanai或sarauna最古老的一种音译,就是指狮子,而“狻猊”则是后出的音译。
音译这个东西本来就没什么特定的标准,只是存其读音的仿佛、大概,因为时代和地域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美国著名演员、前加州州长Schwarzenegger (Arnold Schwarzenegger),内地的翻译是“施瓦辛格”,香港的翻译是“舒华辛力加”,单从字面上看你根本就想不到是一个人,“西王母”和“狻猊”的情况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