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大将,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却屡屡死里逃生,被誉为“福将”。他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还常常因一线生机获得逆转,屡次化险为夷,成为红军中的传奇人物。
1936年,红军在祁连山战斗中惨遭失败,王树声带领的队伍被迫突围。突围后,他孤身一人,在荒芜的沙漠中独自向东行进,目标是返回延安。然而,经过长时间的奔波,王树声体力透支,最终因饥饿和疲劳倒在了一个沙丘上。此时,他的生命几乎到了尽头。幸运的是,一个叫俞学仁的小商人偶然经过,发现了他并将其救起。王树声凭借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在接下来的五个月里,爬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延安。
1944年,王树声率领部队渡黄河时,面临了没有船只、只有波涛汹涌的黄河水的困境。在束手无策之时,天公似乎垂青于他,连续降温,黄河水在一夜之间结冰。王树声带领部队竟然依靠这片冰面顺利渡过了黄河。待敌人赶来时,天气再次转暖,黄河的冰层开始融化,原本无法渡过的河流重新变得险象环生。正是这次“天助”之举,才让王树声获得了“飞将军”的称号。
然而,王树声最为传奇的“福将事迹”,要数他在红军时期剑门关战斗的胜利。令人惊讶的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张飞似乎也在这一战中“暗中相助”,为王树声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事情发生在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开始了艰难的长征。王树声带领红31军成功渡过嘉陵江,击败了敌人刘汉雄部的一个旅,紧接着向剑门关推进。剑门关,位于横亘在剑阁与昭化之间的剑门山上,地势险要,是通往川陕大地的咽喉要道。剑门山北高南低,山势陡峭,峰峦峻拔,犹如雄狮卧伏,守卫着这片战略要地。那里的峭壁高耸如刀切斧砍,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攀登的地方,只有一条隘口,被形容为“万夫莫开”。
四川军阀邓锡侯派出了得力干将、第28军宪兵司令刁文俊,带领四个团驻守在剑门关。刁文俊甚至信心十足地宣称:“即使红军渡过了嘉陵江这个天堑,插翅也难飞过剑门关。”
4月2日,王树声带领部队来到了剑门关下,指挥91师、93师和红30军的88师从东、西、南三面对剑门关展开包围。他们迅速清除了外围的敌人防线,并将敌军逼退至主峰阵地。
王树声亲自指挥红军的突击队——374团2营,对敌人主峰阵地发起强攻。然而,敌人依托天险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且火力密集,红军的进攻陷入了困境。王树声迅速作出决定,指示炮兵连长:“你看,敌人主峰阵地上的工事威胁最大,命令你们每发两颗炮弹,一定有一颗要准确打击敌人工事。这样才能压制敌人的火力,给我们的突击队提供掩护。” 随着炮火的响起,敌人的火力点纷纷被炸毁。红军的冲锋号响起,战士们勇猛跃起,血战了半天,终于将红旗插上了剑门关的顶峰。
战斗结束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亲自前来祝贺,感谢王树声和全体将士的英勇表现。剑门山上的松柏依旧苍翠,那些粗壮高大的“汉柏”,传说是三国时期张飞命令蜀军栽种的。王树声向徐向前汇报战况时,幽默地提到:“山上的树太多,我们的手榴弹从马尾上甩出去后,挂在树上掉不下来,幸好有追击的炮弹爆炸,把挂在树上的手榴弹震了下来,最终四处爆炸,敌人吓得魂飞魄散,以为是‘神兵天降’,迫于压力纷纷投降。”
徐向前听后哈哈大笑,称赞道:“你们的战术真是巧妙,这就是‘全面开花’!而且你打仗时,张飞都在背后帮忙,真是个福将!哈哈!”这段传奇战斗经过被中共党史出版社的《战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传奇将领纪实》详细记录,并成为了广受读者喜爱的军事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