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显赫的一次宫廷政变,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疑惑的事件。这场政变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的7月2日。其结果人们或多或少都已熟知,胜利者是秦王李世民,即后来的唐太宗。曾担任太子的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不幸陨落,而在一个月后,唐高祖李渊则将皇位禅让给李世民,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缘由与结果,历史正史中的记载几乎一致,几乎所有史书都把太子李建成描绘成一个既昏庸又无能的角色,认为他因妒忌李世民而与李元吉密谋几次想要将其致于死地。而李世民则被描绘成一位多次忍耐、最终无奈反击的角色。在这场兄弟间的权力斗争中,李渊未能制止这一冲突,部分原因或许因为他曾承诺过李世民将来可以继承太子之位,然而此时却难以实现,使他感到内心的愧疚。因此,在玄武门之变平息后,李渊便迅速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
然而,事情的真实情况果真如历史记载所描述的吗?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乐趣在于探索那些未解的谜团和不确定性,因为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答案,所有的记载与传言均是后人根据逻辑进行的推测和解读。因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关于玄武门之变的正史记载显然难以完全可靠,或至少其中大部分是经过扭曲和修饰的。正如俗话所说:“成王败寇”,历史书籍通常由胜利者所撰写,因而统治者往往会美化自己,贬低对手,以便巩固其合法性和正统地位。
有相关史料表明,太子李建成其实并非一个无能之辈。事实上,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他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只是李世民在战争中的功绩更为显著,也因此或许使得他们之间在政权建立之后产生了激烈且不可调和的权力冲突和政治博弈。李世民为了先发制人而取得胜利的决策也证明了他的果敢。
据说,敦煌曾发现一块记录有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墓碑,或许可以解开这场政变的谜团。墓碑的主人名叫常何,在唐朝初年他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早期,他参与了瓦岗寨的起义,并随李密投降唐朝,随后又因为李密的叛变被王世充俘获,然而他最终又成功逃脱,再次投奔大唐,成为李世民手下的重要将领。
在武德七年,也即是玄武门之变发生前的两年,常何被李世民调回京城,并安置于玄武门位置。在《常何墓碑》中有这样的记载:“(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这一段记录颇具价值,显示李世民在两年前实际上已经开始布局这场政变,甚至还暗示常何用金刀子来收买禁军。在政变那日,常何与李世民相互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或许可以推测: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储君之争,尽管已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但李建成始终遏制着弑兄的念头,他天真地相信李世民也会与他保持相同的想法。然而,他显然错了,在权力的面前,李世民的决策可能比他所想的更加冷酷和无情。他不仅残忍地杀死了两位兄弟和十多个侄子,甚至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让位。
可以说李世民在那一切中并非完全是被迫而为,但也不能否认没有玄武门之变便不会有后来的大唐盛世。诚然,李世民在治理国家过程中表现得无可挑剔,但作为一个人、儿子和兄弟的身份,他的表现却显得极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