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原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由于当时编制精简,八路军仅设有3个师、12个团,因此每个团基本上都是由之前的红军主力部队缩编而成。例如,第115师的第685团就由红2师改编而来,该团下属的三个营的前身都是红军团,并且这些团都是红军的精锐部队。
第685团参加平型关大战后不久,团内第2营和1营4连被曾国华指挥,执行独立任务,并逐渐发展成为声名赫赫的“曾国华支队”。原本的团主力则在充实骨干力量和招募新兵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新第2营,恢复了满员的编制。由于团部机关、直属队和两个营依旧保留了红军主力的编制和优良传统,因此战斗力极为强大。
1938年10月,为了执行“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我军决定让第685团南下,进入苏鲁豫皖地区,全团约2700人被改编为苏鲁豫支队。支队下设的3个营分别被改称为第1大队、第2大队和第3大队。当时,苏鲁豫支队需从山西出发,跨越千里直抵目标地,若非具有极强作战能力的主力部队,根本无法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
支队自12月初出发,经过数周行军,到达当月下旬,成功抵达湖西地区(即微山湖以西)。这里的首要任务是清除伪军王献臣部,并成功击退了日军增援部队,彻底打开了局面。苏鲁豫支队还联合当地的地方武装,建立了湖西抗日根据地。当时该地区的局势复杂,日军、伪军、顽军和匪帮交织,日军控制着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伪军和土匪则掌控着地方。八路军的到来让局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大批伪军被歼灭,日军的扫荡行动屡屡受挫。
随着局势的变化,苏鲁豫支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组建了第4大队、第5大队、第7大队、独立大队等部队,还与当地武装力量联合,战力迅速增长至上万人的规模。到了1939年6月,苏鲁豫支队进行了整编,成立了第1、第4、第7三个团级主力大队,还保留了支队直属队,总兵力接近9000人。与此同时,支队的作战区域不再仅限于湖西地区,开始频繁跨越陇海路南和津浦路东西段展开活动。
因为支队规模庞大,日军也开始加大围剿力度,为了应对压力,八路军决定分兵作战。第4大队回归湖西根据地,第7大队则驻扎津浦路西,第1大队则向津浦路东进发,着手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第1大队由原第1大队与地方游击第3大队合并而成,主干力量来自于原685团1营。这个部队有着深厚的红军底蕴,源自红四团,并且可以追溯至叶挺独立团,是八路军的王牌部队。
尽管有着强大的实力,第1大队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在刚到津浦路东灵璧县的曹集子时,便遭遇了日军的合围。500多名日军快速突入到大队部附近,当时大队还带有张爱萍将军,他亲自提枪与士兵们并肩作战。由于当时的地形被青纱帐掩护,前方几个连队成功抵挡住了日军的猛烈攻击,第1大队在击毙伤百余名日军后,成功突破了包围。
随后,第1大队在该地区展开广泛活动,打击日伪力量。大队长胡炳云的名字在当地传开,民众纷纷称他为“胡老大”,甚至伪军中也传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胡老大”。然而,日军虽然知晓了这一情况,但由于驻军较少,因此改变了战术。
1939年7月,第1大队在桃园一带休整时,日军策动了4000名“刀会”成员发起攻击,同时派遣近百名兵力搭乘汽车前来袭击第1营营部。魏洼是当时第1营的营部所在地,除了有一个机枪排外,周围还围绕着土造围墙和炮楼。日军快速抵达后,立刻发起了进攻,几十名日军猛烈冲击营部。
然而,日军未曾料到的是,第1大队主力并未远离。胡炳云迅速调遣第1营两个连和第2营一个连支援,这些部队是老牌战斗单位,配备了不少轻机枪。援军悄悄靠近,并在青纱帐的掩护下成功包围日军。由于日军没有做好防备,后方还有部分士兵在吃西瓜,完全未能察觉到威胁。援军开火的瞬间,日军被击得晕头转向,陷入混乱。胡炳云将军在回忆录中形容当时的情形:“鬼哭狼嚎,晕头转向”。
日军的进攻被完全遏制,前方的几十名鬼子被压了回去,几乎无力再攻。而背后的增援部队也在轻机枪的扫射和三个主力连的围攻下,迅速被消灭。虽然有部分日军因乘车而成功逃脱,但这次战斗依然被认为是一次接近全歼的胜利。
战斗结束后,清点战果发现,共有90多名日军被打死,战场上血迹斑斑,水坑被污血染红。缴获的武器装备也极为丰富,包括5挺轻机枪、3具掷弹筒和70多支步枪。八路军方面的损失为17人阵亡,38人负伤,虽然战损不小,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一战损比已属相当轻微。
日军在遭遇重大损失后,第21师团气急败坏,调集了几千兵力进行报复。但“胡老大”早已带领第1大队转移,日军的报复行动最终无功而返。尽管这场战斗的规模并不大,但其影响却极为深远。胡炳云将军回忆道,这次胜利极大鼓舞了津浦路东地区的民众,更多地方武装加入了抗日行列,使得抗日形势发生了积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