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知府、知县的任免,是吏部说了算还是督抚说了算?
迪丽瓦拉
2025-09-22 16:32:28
0

清代知府的任免权究竟属于吏部还是各省督抚?这是一个读者通过私信提出的问题,恳请御史能撰写一篇关于地方官任免制度的文章。

关于清代地方官的任免问题,若要详尽论述,恐怕需要一系列的专门文章。故此,御史在此只能做一个大致概述,重点讲解知府与知县两个层级的情况。

知府作为地方的中级官员,通常与道员平行,二者常被并列称作“道府”。虽然道与府的级别仅差一级,但在实际的人事任免上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光绪会典》记载,清代的道员人数不到一百人,且所有道员均为“请旨缺”,即他们的任免需由皇帝亲自决断。

相较之下,知府的任命则要复杂许多。知府的职位缺额按“冲、繁、疲、难”四个标准分为最要缺、要缺、中缺和简缺四种,其中“最要缺”和“要缺”属于“请旨缺”。凡是这些“请旨缺”的知府,吏部与地方督抚都无权任命,必须通过军机处提名,再由皇帝最终批准。

以江苏省为例,江宁、苏州、镇江、常州、扬州、徐州、松江、淮安等地的知府多为最要缺与要缺,其余省份也有不少府级职位属于“请旨缺”。这表明,皇帝对于道府层级的地方官十分看重,赋予了吏部和督抚相对较少的任免权。

除了“请旨缺”外,二字的中缺与一字的简缺知府的任命权则由吏部或各省督抚掌握。具体划分标准依据地理位置而定。中原省份的中缺与简缺知府,任命权一般由吏部负责,而边疆省份的中缺与简缺知府则多由督抚负责提名,特别是在云南、贵州等地,绝大多数知府的任命都由督抚把控。这是因为边疆地区治理相对复杂,中央选派的知府难以应对当地特殊情况,督抚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干之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清代知府的任免大多数掌握在皇帝手中,少部分掌握在吏部,而督抚的任免权则主要集中在边疆省份。至于知县,由于其职位较低,皇帝在任免上很少干预,主要由吏部和地方督抚负责。清初时期(顺治与康熙两朝),不论是四字最要缺还是一字简缺,所有知县的任命权均在吏部手中。

当时的知县并没有明确的等级划分,也未形成“冲、繁、疲、难”这种标准,更多是根据各县的赋税多少来决定知县的“缺分”。然而,这种标准显然存在问题,因为不同县的情况差异很大,仅凭赋税多少来划分“缺分”容易导致“人地不宜”,无法有效治理。

雍正即位后,针对这一问题,他积极采纳各省督抚的建议,决定以“冲、繁、疲、难”四个标准重新调整全国知县的缺分。这一新的标准制定后,大多数知县的“缺分”依然是中缺和简缺,最要缺和要缺的知县相对较少。但新标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吏部在选拔知县时,往往更多看重出身和资历,而忽视了候选人的行政能力。这意味着,许多被选为最要缺、要缺的知县上任后,无法胜任繁重的工作。

对此,各省的督抚开始提出意见,建议最要缺与要缺的知县应从本省知县中选拔,确保人选更了解本地的风俗和民情,从而更为得力。督抚的建议可谓合情合理,毕竟只有在本省任职的知县,才能更好地应对地方上的复杂问题。雍正皇帝听取了这一建议,开始将最要缺与要缺知县的选任权交给地方督抚,这便是所谓的“题缺”制度。

虽然“题缺”制度本身是出于实际需要,但也无形中削弱了吏部的权力。随着时间推移,督抚们的权力欲望不断膨胀,吏部与督抚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并日益严重。

进入乾隆朝后,许多省份的督抚借着“地方难以治理”的借口,将中缺、简缺的“请旨”改为要缺,这样一来,知县的任命权就完全归督抚所有。乾隆皇帝非常精明,他很清楚督抚看似为国家着想,实则是在争夺权力。因为只要将“请旨缺”改为“要缺”,就意味着知县的任免权落入督抚手中。

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失控,乾隆皇帝明令规定,任何地方不得随意更改既定的缺分制度。尽管督抚们不断争取更多人事权力,但乾隆朝廷对此保持警惕,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外,大多数知县的缺分制度保持原状。

总体来看,雍正以后,督抚的任免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但大多数知县的任命权依然掌握在吏部手中。这一局面在太平天国运动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督抚权力的进一步上升,吏部的权力也逐渐被架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从... 公元前600年,希腊哲人米利都的泰勒斯在自家小屋里逗猫。当他用琥珀摩擦猫毛时,惊讶地发现那块琥珀竟能...
原创 原...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甚至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深远。这场政变不仅震动了...
原创 大... 当年大禹带领人民平定水患后,根据山川的走势和江河的脉络,将天下分为九个大区,分别是冀、兖、青、徐、扬...
原创 玄... 唐朝初年这场“玄武门之变”,很多人以为是李世民单纯的“弑兄逼父”。 但问题是,李渊好歹是开国皇帝,...
原创 超... 上海这座城市,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中隐藏着数量不小的日本人群体,他们不是来旅游...
原创 2... 731遗址的阴风似乎在不断哀嚎,通道里发出嗡嗡的声音;那把曾经用来切割人体的锯骨刀依然泛着银光,刀面...
原创 曹... 有人说:“亲戚,是在某些场合不得不出现的人。” 也有人说:“富贵时,亲戚围绕;贫贱时,亲戚远离。”...
原创 精... 唐朝的军队曾经横扫四方,威震敌国,但在安禄山的叛乱中却败给了叛军。为什么唐朝曾经精锐的部队,在野战中...
原创 刘... 吕后曾经邀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刘盈,这个故事表面上看很合理,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商山四...
原创 清... 公元1644年,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
原创 清... 清朝时期,长白山下的乌拉衙门负责将贡品送到皇帝的面前。然而,有一位新上任的总管在送红蘑贡品时,差点被...
原创 同... 唐高祖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由于儿子李世民的存在,在所有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中,他显得有些黯淡。明成...
原创 韩... 提到我国的兵家大师,韩信绝对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人物。韩信一生未曾败北,公元前204年,在井陉之战中,他...
原创 蜀... “论功行赏”,这句老话讲的就是,想要得到奖励,就得靠真本事。三国时期,正是这样一个现实的时代,能打胜...
原创 传... 在民间的演义小说中,尉迟恭曾三次救过唐太宗李世民的命。 第一次发生在李世民和王世充交战期间。当时,...
原创 诸... 诸葛亮和司马懿,究竟谁更强呢?这一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历史学者和普通百姓的热议。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
原创 “... 1、首先我们来谈谈诸葛亮。如果他不是长得那么帅,才华也没有那么出色,他可能就不会比庞统更厉害。我们说...
原创 他... 《三国演义》虽然内容精彩,但毕竟是一部小说,与真实的历史有一些差距。今天要介绍的人物是汉末三国时期的...
原创 汉... 汉献帝的第一任皇后是伏皇后,而第二任皇后则是曹操的女儿曹节。曹操虽然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权...
原创 韩... 交马而语,顾名思义就是两个人骑在马背上谈话。在古代的战争中,并非所有的战斗都是急速冲杀。往往在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