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知府、知县的任免,是吏部说了算还是督抚说了算?
迪丽瓦拉
2025-09-22 16:32:28
0

清代知府的任免权究竟属于吏部还是各省督抚?这是一个读者通过私信提出的问题,恳请御史能撰写一篇关于地方官任免制度的文章。

关于清代地方官的任免问题,若要详尽论述,恐怕需要一系列的专门文章。故此,御史在此只能做一个大致概述,重点讲解知府与知县两个层级的情况。

知府作为地方的中级官员,通常与道员平行,二者常被并列称作“道府”。虽然道与府的级别仅差一级,但在实际的人事任免上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光绪会典》记载,清代的道员人数不到一百人,且所有道员均为“请旨缺”,即他们的任免需由皇帝亲自决断。

相较之下,知府的任命则要复杂许多。知府的职位缺额按“冲、繁、疲、难”四个标准分为最要缺、要缺、中缺和简缺四种,其中“最要缺”和“要缺”属于“请旨缺”。凡是这些“请旨缺”的知府,吏部与地方督抚都无权任命,必须通过军机处提名,再由皇帝最终批准。

以江苏省为例,江宁、苏州、镇江、常州、扬州、徐州、松江、淮安等地的知府多为最要缺与要缺,其余省份也有不少府级职位属于“请旨缺”。这表明,皇帝对于道府层级的地方官十分看重,赋予了吏部和督抚相对较少的任免权。

除了“请旨缺”外,二字的中缺与一字的简缺知府的任命权则由吏部或各省督抚掌握。具体划分标准依据地理位置而定。中原省份的中缺与简缺知府,任命权一般由吏部负责,而边疆省份的中缺与简缺知府则多由督抚负责提名,特别是在云南、贵州等地,绝大多数知府的任命都由督抚把控。这是因为边疆地区治理相对复杂,中央选派的知府难以应对当地特殊情况,督抚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干之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清代知府的任免大多数掌握在皇帝手中,少部分掌握在吏部,而督抚的任免权则主要集中在边疆省份。至于知县,由于其职位较低,皇帝在任免上很少干预,主要由吏部和地方督抚负责。清初时期(顺治与康熙两朝),不论是四字最要缺还是一字简缺,所有知县的任命权均在吏部手中。

当时的知县并没有明确的等级划分,也未形成“冲、繁、疲、难”这种标准,更多是根据各县的赋税多少来决定知县的“缺分”。然而,这种标准显然存在问题,因为不同县的情况差异很大,仅凭赋税多少来划分“缺分”容易导致“人地不宜”,无法有效治理。

雍正即位后,针对这一问题,他积极采纳各省督抚的建议,决定以“冲、繁、疲、难”四个标准重新调整全国知县的缺分。这一新的标准制定后,大多数知县的“缺分”依然是中缺和简缺,最要缺和要缺的知县相对较少。但新标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吏部在选拔知县时,往往更多看重出身和资历,而忽视了候选人的行政能力。这意味着,许多被选为最要缺、要缺的知县上任后,无法胜任繁重的工作。

对此,各省的督抚开始提出意见,建议最要缺与要缺的知县应从本省知县中选拔,确保人选更了解本地的风俗和民情,从而更为得力。督抚的建议可谓合情合理,毕竟只有在本省任职的知县,才能更好地应对地方上的复杂问题。雍正皇帝听取了这一建议,开始将最要缺与要缺知县的选任权交给地方督抚,这便是所谓的“题缺”制度。

虽然“题缺”制度本身是出于实际需要,但也无形中削弱了吏部的权力。随着时间推移,督抚们的权力欲望不断膨胀,吏部与督抚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并日益严重。

进入乾隆朝后,许多省份的督抚借着“地方难以治理”的借口,将中缺、简缺的“请旨”改为要缺,这样一来,知县的任命权就完全归督抚所有。乾隆皇帝非常精明,他很清楚督抚看似为国家着想,实则是在争夺权力。因为只要将“请旨缺”改为“要缺”,就意味着知县的任免权落入督抚手中。

为了避免局势进一步失控,乾隆皇帝明令规定,任何地方不得随意更改既定的缺分制度。尽管督抚们不断争取更多人事权力,但乾隆朝廷对此保持警惕,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外,大多数知县的缺分制度保持原状。

总体来看,雍正以后,督抚的任免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但大多数知县的任命权依然掌握在吏部手中。这一局面在太平天国运动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督抚权力的进一步上升,吏部的权力也逐渐被架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蜀... 历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尽管有着巨大的梦想和坚韧的信念,最终却没有取得成功。正因为如此,许...
原创 埃... 从小,我便了解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每一个文明古国都源自于自己的母...
原创 朱... 自古以来,帝王为了延续自己的血脉,稳固皇族的统治,往往会养育众多后宫,生下许多子嗣,借此壮大家族的力...
原创 明... 明孝宗朱佑樘于1505年5月因病去世,年仅38岁。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男女平等”和...
原创 杨... 杨玉环是唐玄宗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同时她也是李隆基儿子的妻子。李隆基虽然拥有三千佳丽,且本身性情风流...
原创 秦... 泰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它比现今的时代晚了约15年便灭亡,但它对后来的中国国家形态...
原创 慈... 清朝末期,国家步履蹒跚,固守旧有的体制和政策,反观西方国家却经历了科技的迅速飞跃,新的思想与技术在交...
原创 司... 《三国志》上有一则令人深思的故事,细细品味之后,似乎更能感受到其中的复杂与微妙: 西晋建立后不久,晋...
原创 蜀... 263年,邓艾大军压境,逼近成都城下时,刘禅的第三个儿子北地王刘谌主动请缨,想要出城迎敌抵抗,可惜被...
原创 灭... 武王伐纣的具体日期,至今依旧是一个谜。 根据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许宏的统计,学术界至今已经有44...
原创 中... 中国历史的传统强调的是“董狐直笔”的写作原则,追求“不虚美、不隐恶”,每一段历史都力求真实,详细记录...
原创 故... 在清朝鼎盛时期的京城,清晨总是随着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晨钟悠扬响起而拉开序幕。阳光温柔地洒落在街巷,...
原创 台...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正是杜月笙本人。与影视剧中那种典型黑帮老大的形象相比,照片中的杜月笙显得眉目清秀,一...
原创 五... 《长沙起义》这段历史,除了程潜和陈明仁的精心策划与谨慎行事、共产党人的冷静果敢之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
原创 列...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殖民史常被视作“无上荣耀”,然而对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而言,这段历史却是...
原创 李... 公元912年7月18日的深夜,著名枭雄朱温遭到了自己亲生儿子朱友珪的刺杀,随他一同被杀的还有后梁帝国...
原创 沙... 提到西方历史,罗马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继承了凯撒的位置,成为了罗马的第一任皇...
原创 南... 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敬请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方便地获取我们今后的文章,也能参与到更多讨论和分...
原创 1... 皇太极,作为大清帝国的实际创立者,一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可。尽管他为清朝建立和巩固了强大的基础,但...
原创 吴... 吴敬中在天津解放前,乘坐飞机逃离了现场。无论他是因畏战而逃,还是另有特殊使命,都已无关紧要。我们只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