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之前,真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不仅能第一时间获得我们后续推送的精彩文章,还能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
文 | 赵金剑
编辑 | t
苏联,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军工强国,曾拥有庞大且丰富的科技产业体系,但当时鲜有人意识到,正是这套科技体系,逐步把苏联推向了解体的边缘。
问题的根源在于,苏联选择了一条狭隘的“科技发展路径”,过分依赖钢铁、能源和军工这几个传统领域,将未来的科技发展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这样的科技路线错误,注定让苏联无法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超越美国。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苏联那些高科技产品究竟是如何影响其国运兴衰的。
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的对抗几乎触碰战争边缘,这场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也极大地推动了两个超级大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苏联的“黑科技”正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孕育而生。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太空竞赛。苏联和美国都竭尽全力争夺“太空第一”的桂冠。苏联率先将第一颗人造卫星和首位宇航员送入太空,一度领先全球。
然而,美国迅速反击,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当美国国旗插上月球的那一刻,苏联内部对此成果的怀疑与否认极为强烈,甚至极力煽动“假登月”的阴谋论。这背后,正是苏联内部逐渐崩溃的前兆。
1949年,距离美国成功研制并使用原子弹仅三年后,苏联也研制出了自己的核武器。这在美国看来意味着一个危险的信号——苏联的核武装力量标志着超级大国的全面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苏联一直试图通过科技力量巩固国防实力,和美国进行军事上的制衡,但其努力也仅止于此。
到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在计算机技术和芯片研发方面飞速发展,而彼时苏联仍沉浸在钢铁与军工的传统梦境中。尽管他们在军工和钢铁领域无可匹敌,但未来的科技竞争已不仅仅是钢铁和军火的世界。
1982年,美国惊讶地在里海发现了两个神秘的低空飞行物体,它们既不像飞机,也不像轮船,美国人戏称它们为“怪物”。
后来才知道,这两者是苏联开发的全新型载具——KM地效飞行器。这种载具能够贴近地面和水面高速滑行,载客量达800多人,最高时速能达到惊人的800公里。
即使放到今天,这种技术仍显得科幻无比。事实上,二战后许多国家都试图研发类似的地效飞行器。
例如日本曾在二战期间设计过搭载折叠式飞机的“潜水母舰”,试图对珍珠港发动二次袭击。
苏联还有一款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神秘军工产品,名叫“鼹鼠”。
这是一种地下行走车辆,专为地下秘密穿行设计。1964年,苏联成功制造出第一辆“鼹鼠”。在松软的黄土中,它的速度仅略逊于自行车;即便是坚硬的花岗岩,也能缓慢但坚决地穿透前行。
这体现了苏联工业的强大实力——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们已经能够将许多科幻概念变为现实技术。
然而,纵观现实,这些黑科技在现代战场上却鲜有用武之地。不论是地效飞行器还是地下穿行车,到了如今都显得更多像是“花架子”。
就算是核武器本身威力巨大,关键问题是它们能否真正被有效运用?
以俄乌冲突为例,最简单的铝热弹反而成为极具杀伤力的武器之一。
毫无疑问,大力发展军工产业非常必要,但如果过度偏重,甚至将全部精力放在极端前沿的军工技术上,就属于“庸人自扰”。
苏联研发的这些黑科技军工武器,既未能在自家军队中充分应用,也难以出口到其他国家,最终成了“破铜烂铁”。
反观美国,恰恰抓住了时代机遇,从硬科技成功转型到“软科技”领域。
单从武器发展来看,智能化、无人化与信息化战争才是未来战争的主旋律。美英等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布局计算机技术,而苏联投入计算机科研的人员不到总科研人员的1%。
在这样的科技投入格局下,再强大的苏联军工武器,也不过是力大无脑的“瞎子”,表面蛮力十足,却缺乏智慧的指引。
80年代,苏联才逐渐意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但这个觉醒来的太晚,导致其半导体行业被美国牢牢卡住脖子。
苏联曾拥有世界顶尖的科学人才,却未能有效利用他们。比如,全球著名的原子弹和人造卫星诞生,绝非校园空想,而是在实践中突破实现。
导致苏联落后的根本原因,正是戈尔巴乔夫对未来的狭隘认识,他依然停留在钢铁和军工的传统思维中,忽视了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
因此,苏联人民甚至后来的俄罗斯人都对他心怀怨恨。
但苏联的军工科技真的是毫无价值吗?绝非如此。
当时苏联工业的实力无人能及,但代价极大。
这就像美国同时研究“茅”和“盾”,而苏联则一味追求让茅更锋利,等发现茅无论多锋利也无法穿透盾牌时,美国人已经开始研发火枪。
苏联对军工业的痴迷,最终耽误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这与“战斗民族”一贯强调“力量至上”的性格不无关系。
而那时的极端力量就像科幻小说中的存在。美国早早意识到软实力的重要,而苏联却没能及早觉醒。
70年代,美国通过多种手段不断拉拢全球盟友,而苏联则仍以核武威胁邻国中国。最终,核武威胁未能成真,反倒让苏联亲眼见证了中国的飞速崛起。
在这方面,中国成了苏联的“老师”。
二战后中国工业非常落后,尽管研发出了核武器和人造卫星,但依旧以轻工业为主。
如果没有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中国至今可能仅是拥有核武的小国,类似于越南或新加坡,只能靠卖低端商品在夹缝中求生。
事实上,中国在重工和军工领域一直没有落下,21世纪初开始投入计算机、互联网和半导体的研发,逐步迈向尖端芯片制造。
苏联解体后的阴霾笼罩下,中国却迎来了炽热的发展红日。
既然中国能做到,苏联为何做不到?所以,无论是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都因过去对未来的错误判断而遗憾终生。
不可否认的是,苏联解体后给俄罗斯留下了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当时苏联自身科技产业压力巨大,超过半数高科技产品在本土无用武之地,只能依赖与美国、英国、日本等技术相当国家合作。
这导致苏联尴尬地花高价从国外购买自己的技术产品,给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进入软科技时代后,苏联的困境更为严重,直到解体后依然没有太大突破。
这烂摊子最终落到俄罗斯头上。
苏联在半导体领域起步晚,注定俄罗斯如今在这方面严重落后。
俄罗斯现代半导体芯片产业的滞后令人难以置信。以90纳米级芯片尚可生产为例,28纳米工艺却一时难以实现。
而对比中国,2023年7月中国已实现28纳米级芯片全面覆盖,虽仍落后美国,但领先俄罗斯约5年。
这足以显示苏联军工历史对俄罗斯现状的巨大影响。
2023年7月,有关“常温超导体”制造的新概念论文引发热议,这项技术到底是否实现尚无定论。
在中国和美国都积极验证该制造方法时,俄罗斯却几乎无动于衷。
对超级大国而言,这无疑是巨大损失,错失了第一时间搭上超导技术快车的机会。
俄罗斯并非不想推进这项技术,更多是因为资源分散,无法专注攻关。俄罗斯认为这项看似简单的超导制造技术,任何国家都能复制,没必要争第一。
问题是,在这个全球竞争中,俄罗斯若错过关键一步,必然会成为“班级倒数”。
从这个角度看,俄罗斯似乎在无意中重复苏联的老路。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俄罗斯芯片产业一方面被美国卡脖子,另一方面又被中国超越的原因。
十年前中国也被美国封锁芯片,现今却逆势成长,以惊人速度突破瓶颈。
俄罗斯看着中国的成长,难免心生羡慕,而这种羡慕背后,是沉重的压力。
不过当年的苏联也非一无所获。
俄罗斯依然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一军事强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大国之一。
俄罗斯所承受的压力,也给许多人敲响了警钟——未来的发展绝非单一领域,而需全面均衡。中国未来的科技布局正是“均衡点亮”各个科技枝干。
未来科技将带来全新挑战,我们必须警惕,不能重蹈苏联覆辙。未来的科技发展,不是靠空想或者单一方向的努力,而是多领域的综合探索。
在尖端科技领域,俄罗斯未来的道路仍然漫长。能否摆脱卡脖子困境,关键就在这几年了。
参考资料
《苏联军工 黑科技与傻大粗》[J]. 国家人文历史,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