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这位明末清初的军事巨擘,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早在大顺军围困北京之时,崇祯帝急忙召他入京勤王,但命运弄人,崇祯帝还未等到吴三桂赶到京城,就在煤山自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个时刻,吴三桂手握三万精锐的关宁铁骑,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左右为难,左右徘徊,最终选择了投降清朝的多尔衮。吴三桂在明朝时的爵位是“平西伯”,而归降清朝后,清朝并没有给他改名换姓,依旧沿用“平西”这两个字,并赋予他“平西王”的封号,传世之言便是:“即日承王制,进三桂爵平西王”。
那么,吴三桂的“平西王”究竟是亲王,还是郡王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清朝的爵位体系。清朝的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可分为十二个等级,每个等级之下又有所细分,简而言之,大致可以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等几类。蒙古爵位则遵循宗室爵位的标准,并保留蒙古的传统尊号,甚至在亲王之上有时候还会设立如“汗”号之类的世袭职位。至于异姓功臣爵位,则分为公、侯、伯、子、男等,此外还包括一些较为低级的职称,比如轻车都尉、骑都尉等。清朝有一句颇具讽刺意味的传闻,咸丰帝曾说,谁能够平定太平天国,就封他为王,但曾国藩最终只被封为侯爵。
在整个清朝,只有五位异姓功臣被封为王,他们分别是:清初的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和义王孙可望。史书中没有明确指出这几位功臣的王爵是亲王还是郡王,但我们知道,在皇太极时期,三顺王的地位是极为显赫的,甚至仅次于满洲八大贝勒,位列满洲和蒙古贵族之上。
清朝入关后,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和吴三桂四人,带领军队征战平定反清势力及明朝残余势力,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他们在南征北战过程中,与清朝的开国功臣们共同努力,为清朝统一中原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顺治六年,继位不久的清朝幼帝下令改封几位王爵:恭顺王孔有德被封为定南王,进军广西;怀顺王耿仲明被封为靖南王,攻打广西;智顺王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进军广东;而吴三桂的封号依旧保持不变,继续被称为平西王,带领军队征战四川。
不久之后,广西、广东和云南的反抗势力相继被平定,成为了四位王爷的常驻地。此时,这四位王爷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最初,他们是南征北战的异姓功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转变成了地方的藩王,成为镇守一方的权力象征。
根据清朝的制度规定,和硕亲王的年俸为一万两,郡王则为五千两,而四王的年俸为六千两,此外,他们享有亲王等级的护卫和仪仗。由此可见,这四位功臣的王爵应当处于亲王和郡王之间,虽不能与亲王等同,但地位远高于郡王。
到了康熙元年,吴三桂因擒杀南明永历帝,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朝廷特意下旨,将他封为“亲王”,即“平西亲王”。此时,他成为四位王爷中最先获得亲王封号的人。
三藩之乱爆发时,康熙帝为了拉拢尚可喜及其部众,以便牵制吴三桂,特地下令晋封尚可喜为亲王,封号“平南亲王”。当时,耿仲明已经去世,继承其王爵的是孙子耿精忠;而孔有德则被李定国击败并自焚,没有后代继承,因此他们都没有获得亲王的封号。至于孙可望,南明灭亡后失去了利用价值,常常受到清朝的打压,甚至在乾隆时期取消了其世袭特权,当然也就没有机会成为亲王了。
从这些变动可以看出,吴三桂的“平西王”最初是次于亲王的封号,位居郡王之上。而当吴三桂投降清朝,亲手杀死了永历帝后,他才获得了亲王的封号。遗憾的是,清廷并未给予吴三桂在云南的长期安置,历史上有过“兔死狗烹”的说法,吴三桂也最终成了被抛弃的“贰臣”,无论是从背叛历史还是被清朝的清算来说,他都无法避免终局的悲剧。
本期内容到此结束。
部分图源来自网络,侵删。
部分地图手绘,存在一定误差,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