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章养成计划》——秦琼和程咬金是否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这个问题,答案毋庸置疑。根据《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和《新唐书·列传第十四》的记载,事实非常明确:“六月四日,参与了诛杀建成、元吉的行动,并且在平定隐王、巢王(李世民继位后追封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巢王)后,秦琼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封七百户。”程咬金则因表现卓越,被提升为上柱国(唐朝的高级勋位),在《大唐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上柱国卢国公程使君墓志铭并序》中有详细记载:“事宁之后,赏赐绢六千匹,骏马二匹,并赠送金装鞍辔、金胡瓶、金刀、金碗等物,并加封上柱国,授东宫左卫率。”
深入研究唐朝的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在玄武门之变后,许多新兴贵族迅速崛起,但秦琼和程咬金的处境却显得既尴尬又复杂,甚至一度面临险境。要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并避免卷入更深的政治漩涡,这对于二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两位历史人物各自的应对方式,分析哪一位的做法更具智慧,值得尊敬与效仿。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秦琼担任上柱国和翼国公,而程咬金则是宿国公。按照唐朝的等级制度,像李世民、李元吉这样的亲王是正一品,食邑高达一万户,而秦琼和程咬金的国公身份与郡王相似,属于从一品的高级官职。郡王食邑五千户,国公则为三千户。李世民为削弱他们的权力,将他们的封邑减少了两千三百户。
程咬金虽然得到了一些小礼品和上柱国的勋位(比正二品稍低),但秦琼却并未获得额外的封赏。这并非李世民吝啬,而是因为上柱国之后再无更高的勋位,而要晋升为开国公就必须成为郡王,这样一来就需要改姓。秦琼当然不愿意这样做。李世民无论如何也没法再给秦琼什么称号或封赏,这让两人都感到非常尴尬——这是一个复杂的局面,甚至是赏赐上的两难。
实际上,秦琼未获得额外封赏还有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在玄武门之变时,秦琼和程咬金虽明确站在李世民一方,却并没有直接动手参与处决建成和元吉——这是他们的底线。通过两唐书的记载,我们能看到与李世民共同发动“屠戮行动”的几位功臣:如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等人。然而,秦琼和程咬金在这一场权力斗争中未曾露面,他们并未像其他功臣那样主动参与这场屠戮。至于李世民为什么给他们如此特殊的待遇,究其原因,可以推测为两人独特的立场和做法。
通过分析这些历史人物的官职变迁,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等人因功勋显赫,纷纷晋升为高爵,而秦琼和程咬金则没有晋升,原因便在于他们并未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虽然他们都是李渊所封的开国公,但作为李世民麾下的核心将领,他们的行为被历史记录在案,未曾参与重大屠杀,反而与其他功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秦琼和程咬金而言,即使他们选择保持中立,不表态,依然有许多危险可能降临在他们头上。历史记载中提到,建成和元吉密谋杀害这两位勇士,他们与魏征等人组成的阵营密谋陷害秦琼和程咬金,但二人依然能巧妙避开这一致命的威胁。
程咬金做出了一些巧妙的选择。尽管他一再表态,甚至在面临重大抉择时,他始终没有过度参与。无论是通过建议还是观察,程咬金保持了适度的距离,并且在关键时刻谨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智慧表现在懂得在形势复杂时保全自己,而又不显得过于软弱。
秦琼的表现则更加低调,尽管他并没有直接参与政变,却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了“闭门谢客”的态度。他以“称病不朝”回避了朝堂的纷争,并在背后给予支持。这一举动无疑是具有深意的——他远离了权力的漩涡,也许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的立场和身份。对于李世民来说,秦琼这种远离权力斗争的做法,不仅是一种自保的智慧,也是对权力过度干预的避免。
程咬金的做法则更具“实用性”,他以一种不张扬、不夸张的方式,继续在战场上征战,而这也确保了他在政变后依然能够稳定地保持自己的位置。无论是大功还是小错,程咬金都能合理把握分寸,甚至通过“稍犯小错”获得了一些政治上的避难空间。
从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选择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别样的智慧:秦琼虽然拥有强大的勇气与能力,但他在玄武门之变后选择放慢脚步,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而程咬金则通过巧妙的“隐忍”和智慧,让自己在历史的潮流中站稳了脚跟。
最终,问题的关键便是:秦琼的“病”,程咬金的“错”,是否都是深思熟虑的策略?他们每个人的选择是否都具有更深层次的智慧和勇气?是秦琼无法学习程咬金的智慧,还是他根本就不愿意涉足其中的复杂权谋呢?在这场政治风暴中,谁能从中获益,谁又能安然无恙,实在需要我们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