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英雄气概与浪漫色彩的时代,在这三股势力中,最能让人感受到英雄浪漫主义精神的,恐怕就是蜀汉了。蜀汉不仅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而且这些英雄的传奇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气息,特别是关羽和张飞的去世,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痛惜和惋惜。
但在刘备看来,张飞的死似乎早有征兆,尤其是他在得知张飞死讯后的反应,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刘备的这一番话,让一直冷静的诸葛亮也不禁心中一颤,似乎预示着他早已意识到张飞的结局。
张飞的死并非没有任何预兆。刘备在内心早有警觉,张飞的行为一度让他忧心忡忡,尤其是张飞对待士兵的暴虐。他常常打骂手下,性格急躁,几乎没有体恤下属的心情,这与他出身屠户的背景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张飞的祖辈便是做屠宰生意的,垄断了涿郡一带的猪肉生意。可以说,他的家族不仅是屠夫,还是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的主导者。虽然表面上看,张飞似乎只是一个卖肉的小商贩,但实际上,他从小便掌握了家族的整个肉品产业。正如《三国演义》所描写的那样,刘备一再为贫困而哀叹时,张飞则直接表示:“那根本不算事,我们家有钱。”这一点,罗贯中的描写与事实相符,张飞的出身与普通士兵截然不同,造成他在与手下士兵相处时,往往显得过于傲慢和粗暴。
张飞与关羽的性格正好形成鲜明对比。关羽,虽是出身贫寒的河东解县街头小混混,但他却能更好地体察底层士兵的难处。这种出身低微的关羽,对士族的傲慢始终保持警惕和排斥。他善待士兵,崇尚“敬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的理念,这种态度让他与下属保持了深厚的感情。然而,张飞的这种对下属粗暴的态度,最终导致了他自身的悲剧。关羽由于轻视东吴,导致了吕蒙白衣渡江,而张飞则因一时失控,暴力对待手下,最终酿成惨剧。
如果说关羽的死亡是由东吴背叛和“国舅投敌”这样的意外引发的,那么张飞的死则几乎是必然的。刘备早在张飞出事前就曾多次警告他:“阿飞啊,不能因为手下犯错就过度惩罚,打了人之后再不管,这种行为会为自己带来祸端。”他明确告诉张飞,过度的惩罚和无理的暴行,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
然而,张飞并没有听取刘备的警告,继续按自己的性格行事。最终,张飞在刘备讨伐东吴时再次打了手下的张达和范强,激起了他们的反感,二人暗中谋划刺杀张飞,并投奔东吴。张飞的死讯通过都督传递到刘备耳中,刘备的反应却是:“唉,张飞还是死了吗?”这一句话,让一直冷静的诸葛亮也为之一震。
为何刘备在得知张飞死讯时如此冷静?这背后其实有深刻的原因。张飞的死,早在刘备的预见之中。刘备并非没有察觉到张飞暴虐性格所隐藏的危险,而正是因为早有警觉,所以他听到都督上报的那一刻,便没有多做反应。刘备知道,张飞的死并非偶然,而是他暴躁脾气和对下属的压迫最终引发的悲剧。
刘备的那句“噫!飞死矣”,实际上可以从多角度解读。有人可能觉得他是在感叹“张飞死了”,有人则认为这话是说“张飞还是死了”。而从刘备的内心世界来看,这句话最深的含义,或许是“张飞终于死了”。他早已预见到张飞会因为自己的暴脾气而最终死于非命,这一切并不让他感到意外,却依然让他心中涌起难以言说的悲痛和无奈。
这一切都表明,刘备并非是没有为张飞的结局作出预判,他只是无力改变张飞的命运。刘备的痛苦,更多是来自于自己对这个兄弟的无能为力。张飞的性格,源自于他的出身和经历,使得他无法摆脱那种“我比你们高贵,打骂你们是天经地义”的思维方式。而这一点,正是他最终丧命的原因。
刘备的悲伤,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一个忠勇的战友,更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这个不幸的命运。在他心中,张飞的死不仅打击了他讨伐东吴的信心,更让他对自己一直追求的理想产生了怀疑。刘备的痛苦、懊悔和无奈,最终化为那句深深的叹息:“噫!飞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