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沙俄迅速集结17万大军,趁清政府处于衰弱之时,夺取了我国东北的80万平方公里土地。然而,沙俄并未因这一侵略行为而肆意张扬。仅五年后,1905年,曾在经济困境中的日本,借款8年国家财政收入,集结百万大军,成功击败沙俄并迫使其退出东北。沙俄不得不吞下这一败仗,默许日本的侵略行为,同时暗中计划复仇,与日本共分中国东北,等待时机。
苏联在成立之初,列宁曾公开宣布要归还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但这一承诺很快被推翻,反而与日本继续达成分割协议,协同瓜分东北。1938年,利用日本的主力集中于中国的机会,苏联在中国珲春的张鼓峰修建军事设施,而日本则视此为自家管辖的中国领土,引发了紧张对峙。在多轮交涉无果后,日本直接派遣第19师团强行驱逐苏军。苏联虽遭重创,但其并未气馁,迅速集结兵力,携带飞机和坦克大举反攻。
日本的扩张计划始于明治维新后,军方认为中国和朝鲜是易于征服的目标,计划先后吞并两国,为未来的二次扩张铺路。然而在其扩张区域的选择上,日本的海军与陆军发生了分歧。海军认为,远东的苏联领土无任何价值,宁可专注南进,抢夺东南亚的石油资源;而陆军则认为,凭日本的实力,攻打苏联并非不可能,而与美国和英国的对抗则毫无胜算。因此,与其冒险挑战美英,不如先北上,击败苏联,获得更有利的战略地位。
自日俄战争后,日本陆军便对沙俄怀有蔑视之情,甚至在苏联成立后,依旧保持轻视。无法说服海军的日本陆军,最终决定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并将其北进计划逐步付诸实践。在此过程中,美国对日本的侵华行动视若无睹。日军攻占我国东北后,开始着手策划进攻苏联。
尽管日军在张鼓峰战役中遭遇了苏军的惨败,但他们并未放弃。日本认为,这一失败源于苏军兵力过于庞大,而非战斗力的绝对优势。于是,在1939年7月,日本陆军决定通过小规模试探性冲突,评估苏军的实际作战能力。7月,日本在海拉尔部署先头部队,苏军意识到敌人可能通过蒙古进攻,随即增派兵力进行部署。随着事件的升级,战斗迅速升级为全面冲突。
当时,蒙古和伪满洲的边界冲突引发了更为严重的对抗。日本第23师团的小松原道太郎指挥的部队趁机发起攻击,成功击溃蒙古守军,进而企图寻找苏联的突破口。然而,苏联军队不仅迅速反应,而且通过大量增援和精心部署,成功反击,并且在战斗中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日本陆军在初次冲突中未能得到预期的胜利,于是决定进行更大规模的反攻,调集了更多的兵力与先进装备,包括第1战车师团和大量的空中力量。然而,苏联并未轻视对方的挑战,在面对日军的增强力量时,调遣了更强大的兵力进行应对,并重新部署战术,迅速展开反击。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空战与地面战斗。苏军以150架战斗机及大量坦克部队为主力,进行猛烈攻势。日本虽然也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由于战斗力严重受限,面对苏军的空中优势,日军逐渐陷入被动。更糟糕的是,日军指挥系统因无线电通讯受损,导致炮火错误地持续轰炸自家阵地,造成了大量自伤。
在经过一系列激烈的空战与地面战斗后,日军虽然不断进行反击,但仍未能扭转战局。面对无休止的攻击,日军终于意识到局势的严峻,部分部队选择企图撤退。然而,苏军凭借强大的战斗力与严密的包围圈,逐渐压缩日军的活动空间,迫使他们陷入绝境。
9月9日,在遭遇巨大损失后,日军向苏联提出停战请求,几天后双方正式签署了停战协议,诺门罕战役也因此宣告结束。这场战役虽然没有改变二战的总体格局,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对于蒙古而言,这场胜利极大提升了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成为少数几次对外成功的战役之一。
对于苏联来说,诺门罕战役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战役的胜利不仅大大提升了苏军的士气,还有效验证了新式武器的实战效果,并为后来的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场胜利的取得,也为苏联在面对日后敌对势力时,建立了更强大的信心。
日本则深刻认识到,苏联不再是那个容易击败的沙俄,而是拥有强大军力和先进武器的强敌。这一失败虽未直接导致日本放弃北进战略,但却影响了日本的战略决策。日军转而南进,决心从东南亚获取石油资源,而非继续与苏联对抗。然而,日本最终还是因美国对其实施石油封锁,选择冒险袭击珍珠港,最终导致二战的灾难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