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权:13岁封宁王,15岁镇塞外,朱元璋第17子,靠韬晦才活到71岁
迪丽瓦拉
2025-09-22 18:06:55
0

明朝建文元年,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虽然兵力不足、将领寥寥,但他对麾下的亲信将领们说:“当年我巡视塞外时,见宁王朱权麾下的骑兵极其勇猛。如果能拉拢到宁王支持,借助他的骑兵助阵,这场大战必能成功!”

朱棣手下的将领们,包括张玉、朱能等,都非常赞同朱棣的想法。然而,要想获得宁王朱权的兵力支持,绝非易事。

最终,朱棣冒险单骑进入大宁,巧妙骗取了朱权的信任,令朱权麾下八万兵马悉数归顺燕军。自此,燕军实力大增,屡次击败李景隆,扭转了战争的整体态势。

在靖难之役全过程中,宁王被迫“倒戈”成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历史上的朱权人生却极其复杂。本文将结合史料,深入解析明朝第一代宁王朱权的生平经历,期望他的故事能带来更多启示。

据《明史·列传第五·朱权传》记载:

宁献王权,明太祖第十七子。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生于洪武十年(1378年),生母为杨妃。《国朝献徵录·朱权传》描述他:“生而神姿朗秀,皮肤白皙,须髯俊美,天资聪慧,自幼称自己为大明奇士。博览群书,通晓儒释道,尤擅长历史研究……”

也就是说,朱权长得俊朗潇洒,皮肤细腻,须髯整齐,聪明过人。自幼勤奋好学,尤其热衷于历史和道家学问。

朱权生活在洪武中后期,那时朱元璋对待子孙已不如早年严苛,但朱权天资聪慧,深得朱元璋宠爱。朱元璋一生共封藩王三次,分别在洪武三年、十一年和二十四年,最后一次封藩王时共封了十位皇子。朱权和其兄朱栴都是13岁,是当时封藩中年龄最大的两位。朱权被封为宁王,封地设在边陲重镇大宁。

大宁位于喜逢口,历来是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北伐的重要通道,东接辽东,西连宣府,是燕幽要地。朱元璋封朱权于此,是有战略考量的。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北伐北元大获全胜,俘获八万余人,其中包括“朵颜三卫”,大批投降牧民被安置于大宁都司,但因地处边塞,屡有叛乱,给明廷带来极大麻烦。

为震慑这些不安定因素,朱元璋在东北设立宁、辽、沈、韩四位藩王,强化对该地区的管控。宁王所辖地广袤千里,兼具军事要塞地位,宁王府被列为“高规格”,其地位与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驻西安)、三子晋王朱棡(驻太原)同级。因疆域广阔且人口稀少,朱元璋每年赐予朱权的俸禄也较其他藩王丰厚。《明史》记载,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麾下兵马规模庞大,管辖城池多达九十余座,可谓塞外最强藩镇。

尤为突出的是,朱元璋将北元降将“朵颜三卫”划归朱权麾下,使他拥有了明朝罕见的精锐骑兵。

十五岁时,朱权首次抵达大宁,目睹辽阔草原与骁勇骑兵,内心震撼,深知今后将如兄长们一般,长期驻守边疆。

朱权虽年少,但早已展现过人的才干。《国朝献徵录》评价他:“王智略渊宏,衣冠儒雅,屡与边镇藩王共出征,捕虏肃清沙漠,威震北荒。”可见,朱权谋略出众,仪表文雅,洪武中后期常配合其他藩王出征北元,屡战屡胜,稳固边疆。

由此可见,作为明初宁王,朱权肩负重任,得朱元璋厚望。若非后续风云突变,他与后代或许能稳扎大宁。

遗憾的是,朱元璋驾崩后,藩王的命运发生剧变。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初,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洪武间,燕王受命巡边,至大宁,与宁王相得甚欢。

意即朱元璋的诸多儿子中,燕王朱棣以勇武著称,宁王朱权则以谋略见长。洪武年间,燕王朱棣奉命巡边时路过大宁,与宁王相谈甚欢。

不过朱棣洪武十三年即北平就藩,当时朱权仅三岁,二人良好关系应属后期建立。这也为朱棣日后“突袭大宁”埋下伏笔。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八月,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不到百日,便听信权臣齐泰、黄子澄,开始削藩,连续废除周、代、齐、岷、湘五位藩王。湘王朱柏因不堪辱辱自焚,其余藩王或囚禁或废为庶人。

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激化了朝廷与藩王矛盾。远在北平的朱棣,作为最年长且势力最强的皇叔,忧心忡忡。在姚广孝等谋士建议下,朱棣于建文元年六月起兵“清君侧”,即靖难之役。

靖难初期,朱棣利用计谋先后杀死北平布政使张昺、指挥使谢贵,迅速控制北平。随后,燕军攻破蓟州、遵化、密云、怀来及居庸关,清扫北平周边敌军。然而,为防止宁王朱权背后袭击,朱棣在松亭关布防严密。

可见,靖难之初,朱棣与朱权之间的关系微妙,友敌难辨,仅一念之差。

朱棣与南军交锋的首大战是在真定,南军老将耿炳文虽顽强抵抗,终被逼守城。朱棣感叹:“若有宁王骑兵相助,必成大事。”这正是本文开篇情景。朱棣原话出自《明史·朱权传》:

“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

天意助朱棣,建文帝将“熟读兵书”的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朱棣与李景隆青梅竹马,认为其能力不足,容易应付。于是,他留下长子朱高炽和少量兵力守北平,亲率主力兵精锐南下,奇袭大宁。

朱棣出松亭关,迅速突破大宁西门,斩杀都指挥使房宽,招降大将陈亨。其后,朱棣率军驻扎城外,单骑入城。《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遂单骑入城,会宁王,执手大恸,言:‘北平旦夕且破,非吾弟表奏,吾死矣!’宁王为草表谢,请赦。”

即朱棣见朱权,握手痛哭,言辞恳切:“老弟啊,北平大军将破,若非你为我向皇帝上表求情,我必死无葬身之地!”朱权感到尴尬难堪。

靖难爆发后,边塞藩王境遇各异。谷王朱橞从宣府退回南京。建文帝担忧朱权和辽王朱植支持朱棣,召二人回京,朱植回京,朱权却未归。

朱权不回京非因倾向朱棣,而是担心一去不返,选择观望。如今朱棣单骑至大宁,泪洒当场,请朱权代为上表求情,朱权见此,觉得帮忙理应当。若能调停朱棣与建文帝的矛盾,将是一大功劳,也可抵消自己抗旨之过。

于是朱权欣然答应助朱棣写奏折。朱棣留守大宁数日,表面小心翼翼,数天后提出告辞,朱权出郊外送别,竟落入朱棣伏兵包围。护卫奋力护卫,仍未能救出朱权。

朱权遂被迫卷入朱棣阵营,朱棣又设计骗出朱权妻儿,一同返回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从... 公元前600年,希腊哲人米利都的泰勒斯在自家小屋里逗猫。当他用琥珀摩擦猫毛时,惊讶地发现那块琥珀竟能...
原创 原...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甚至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深远。这场政变不仅震动了...
原创 大... 当年大禹带领人民平定水患后,根据山川的走势和江河的脉络,将天下分为九个大区,分别是冀、兖、青、徐、扬...
原创 玄... 唐朝初年这场“玄武门之变”,很多人以为是李世民单纯的“弑兄逼父”。 但问题是,李渊好歹是开国皇帝,...
原创 超... 上海这座城市,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中隐藏着数量不小的日本人群体,他们不是来旅游...
原创 2... 731遗址的阴风似乎在不断哀嚎,通道里发出嗡嗡的声音;那把曾经用来切割人体的锯骨刀依然泛着银光,刀面...
原创 曹... 有人说:“亲戚,是在某些场合不得不出现的人。” 也有人说:“富贵时,亲戚围绕;贫贱时,亲戚远离。”...
原创 精... 唐朝的军队曾经横扫四方,威震敌国,但在安禄山的叛乱中却败给了叛军。为什么唐朝曾经精锐的部队,在野战中...
原创 刘... 吕后曾经邀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刘盈,这个故事表面上看很合理,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商山四...
原创 清... 公元1644年,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
原创 清... 清朝时期,长白山下的乌拉衙门负责将贡品送到皇帝的面前。然而,有一位新上任的总管在送红蘑贡品时,差点被...
原创 同... 唐高祖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由于儿子李世民的存在,在所有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中,他显得有些黯淡。明成...
原创 韩... 提到我国的兵家大师,韩信绝对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人物。韩信一生未曾败北,公元前204年,在井陉之战中,他...
原创 蜀... “论功行赏”,这句老话讲的就是,想要得到奖励,就得靠真本事。三国时期,正是这样一个现实的时代,能打胜...
原创 传... 在民间的演义小说中,尉迟恭曾三次救过唐太宗李世民的命。 第一次发生在李世民和王世充交战期间。当时,...
原创 诸... 诸葛亮和司马懿,究竟谁更强呢?这一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历史学者和普通百姓的热议。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
原创 “... 1、首先我们来谈谈诸葛亮。如果他不是长得那么帅,才华也没有那么出色,他可能就不会比庞统更厉害。我们说...
原创 他... 《三国演义》虽然内容精彩,但毕竟是一部小说,与真实的历史有一些差距。今天要介绍的人物是汉末三国时期的...
原创 汉... 汉献帝的第一任皇后是伏皇后,而第二任皇后则是曹操的女儿曹节。曹操虽然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权...
原创 韩... 交马而语,顾名思义就是两个人骑在马背上谈话。在古代的战争中,并非所有的战斗都是急速冲杀。往往在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