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权:13岁封宁王,15岁镇塞外,朱元璋第17子,靠韬晦才活到71岁
迪丽瓦拉
2025-09-22 18:06:55
0

明朝建文元年,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虽然兵力不足、将领寥寥,但他对麾下的亲信将领们说:“当年我巡视塞外时,见宁王朱权麾下的骑兵极其勇猛。如果能拉拢到宁王支持,借助他的骑兵助阵,这场大战必能成功!”

朱棣手下的将领们,包括张玉、朱能等,都非常赞同朱棣的想法。然而,要想获得宁王朱权的兵力支持,绝非易事。

最终,朱棣冒险单骑进入大宁,巧妙骗取了朱权的信任,令朱权麾下八万兵马悉数归顺燕军。自此,燕军实力大增,屡次击败李景隆,扭转了战争的整体态势。

在靖难之役全过程中,宁王被迫“倒戈”成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历史上的朱权人生却极其复杂。本文将结合史料,深入解析明朝第一代宁王朱权的生平经历,期望他的故事能带来更多启示。

据《明史·列传第五·朱权传》记载:

宁献王权,明太祖第十七子。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生于洪武十年(1378年),生母为杨妃。《国朝献徵录·朱权传》描述他:“生而神姿朗秀,皮肤白皙,须髯俊美,天资聪慧,自幼称自己为大明奇士。博览群书,通晓儒释道,尤擅长历史研究……”

也就是说,朱权长得俊朗潇洒,皮肤细腻,须髯整齐,聪明过人。自幼勤奋好学,尤其热衷于历史和道家学问。

朱权生活在洪武中后期,那时朱元璋对待子孙已不如早年严苛,但朱权天资聪慧,深得朱元璋宠爱。朱元璋一生共封藩王三次,分别在洪武三年、十一年和二十四年,最后一次封藩王时共封了十位皇子。朱权和其兄朱栴都是13岁,是当时封藩中年龄最大的两位。朱权被封为宁王,封地设在边陲重镇大宁。

大宁位于喜逢口,历来是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北伐的重要通道,东接辽东,西连宣府,是燕幽要地。朱元璋封朱权于此,是有战略考量的。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北伐北元大获全胜,俘获八万余人,其中包括“朵颜三卫”,大批投降牧民被安置于大宁都司,但因地处边塞,屡有叛乱,给明廷带来极大麻烦。

为震慑这些不安定因素,朱元璋在东北设立宁、辽、沈、韩四位藩王,强化对该地区的管控。宁王所辖地广袤千里,兼具军事要塞地位,宁王府被列为“高规格”,其地位与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驻西安)、三子晋王朱棡(驻太原)同级。因疆域广阔且人口稀少,朱元璋每年赐予朱权的俸禄也较其他藩王丰厚。《明史》记载,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麾下兵马规模庞大,管辖城池多达九十余座,可谓塞外最强藩镇。

尤为突出的是,朱元璋将北元降将“朵颜三卫”划归朱权麾下,使他拥有了明朝罕见的精锐骑兵。

十五岁时,朱权首次抵达大宁,目睹辽阔草原与骁勇骑兵,内心震撼,深知今后将如兄长们一般,长期驻守边疆。

朱权虽年少,但早已展现过人的才干。《国朝献徵录》评价他:“王智略渊宏,衣冠儒雅,屡与边镇藩王共出征,捕虏肃清沙漠,威震北荒。”可见,朱权谋略出众,仪表文雅,洪武中后期常配合其他藩王出征北元,屡战屡胜,稳固边疆。

由此可见,作为明初宁王,朱权肩负重任,得朱元璋厚望。若非后续风云突变,他与后代或许能稳扎大宁。

遗憾的是,朱元璋驾崩后,藩王的命运发生剧变。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初,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洪武间,燕王受命巡边,至大宁,与宁王相得甚欢。

意即朱元璋的诸多儿子中,燕王朱棣以勇武著称,宁王朱权则以谋略见长。洪武年间,燕王朱棣奉命巡边时路过大宁,与宁王相谈甚欢。

不过朱棣洪武十三年即北平就藩,当时朱权仅三岁,二人良好关系应属后期建立。这也为朱棣日后“突袭大宁”埋下伏笔。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八月,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不到百日,便听信权臣齐泰、黄子澄,开始削藩,连续废除周、代、齐、岷、湘五位藩王。湘王朱柏因不堪辱辱自焚,其余藩王或囚禁或废为庶人。

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激化了朝廷与藩王矛盾。远在北平的朱棣,作为最年长且势力最强的皇叔,忧心忡忡。在姚广孝等谋士建议下,朱棣于建文元年六月起兵“清君侧”,即靖难之役。

靖难初期,朱棣利用计谋先后杀死北平布政使张昺、指挥使谢贵,迅速控制北平。随后,燕军攻破蓟州、遵化、密云、怀来及居庸关,清扫北平周边敌军。然而,为防止宁王朱权背后袭击,朱棣在松亭关布防严密。

可见,靖难之初,朱棣与朱权之间的关系微妙,友敌难辨,仅一念之差。

朱棣与南军交锋的首大战是在真定,南军老将耿炳文虽顽强抵抗,终被逼守城。朱棣感叹:“若有宁王骑兵相助,必成大事。”这正是本文开篇情景。朱棣原话出自《明史·朱权传》:

“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

天意助朱棣,建文帝将“熟读兵书”的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朱棣与李景隆青梅竹马,认为其能力不足,容易应付。于是,他留下长子朱高炽和少量兵力守北平,亲率主力兵精锐南下,奇袭大宁。

朱棣出松亭关,迅速突破大宁西门,斩杀都指挥使房宽,招降大将陈亨。其后,朱棣率军驻扎城外,单骑入城。《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遂单骑入城,会宁王,执手大恸,言:‘北平旦夕且破,非吾弟表奏,吾死矣!’宁王为草表谢,请赦。”

即朱棣见朱权,握手痛哭,言辞恳切:“老弟啊,北平大军将破,若非你为我向皇帝上表求情,我必死无葬身之地!”朱权感到尴尬难堪。

靖难爆发后,边塞藩王境遇各异。谷王朱橞从宣府退回南京。建文帝担忧朱权和辽王朱植支持朱棣,召二人回京,朱植回京,朱权却未归。

朱权不回京非因倾向朱棣,而是担心一去不返,选择观望。如今朱棣单骑至大宁,泪洒当场,请朱权代为上表求情,朱权见此,觉得帮忙理应当。若能调停朱棣与建文帝的矛盾,将是一大功劳,也可抵消自己抗旨之过。

于是朱权欣然答应助朱棣写奏折。朱棣留守大宁数日,表面小心翼翼,数天后提出告辞,朱权出郊外送别,竟落入朱棣伏兵包围。护卫奋力护卫,仍未能救出朱权。

朱权遂被迫卷入朱棣阵营,朱棣又设计骗出朱权妻儿,一同返回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霍... 文化历史解析:霍去病的崛起与陨落 霍去病,西汉时期堪称战神般的人物,他的军事才华无人能及。他年仅十八...
“新官上任三把火”指的是哪“三... 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过“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成语吧,这个现在表示的是某位领导上任后,通常会采取一些重大的...
原创 罗... 编者按:当谈到中世纪欧洲,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骑士与城堡,接着便联想到它的衰退与倒退。这种看法看似有些...
卓承元:元版零本亦难求 很多年前的一天,我收到上海某拍卖公司寄来的古籍拍卖图录,拍品中一册元版《通志》零本引起了我的注意。 ...
党史百年天天读 ·7月18日 重要论述 1936年7月18日、19日 毛泽东同斯诺谈苏维埃政府的对内政策问题,强调如果蒋介石愿意抵...
原创 黄... 黄埔一期(49) 觉醒年代中的蒙古族先锋与第一位共产党员 在五四运动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涌现出了众...
原创 袁... 1915年,袁世凯已然成为中华民国名义上的终身大总统,但他并未满足于此。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袁...
“小史官”研学都市圈 千年三苏... 红星新闻网(记者 龙昱丹 实习记者 陈伊葭)7月17日报道“都市圈里访三苏 地方志里续文脉”。7月1...
原创 汉... 汉中之战:一个复杂博弈的背后 如果你在生活或工作中一直感到被某个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不要灰心丧气。相...
原创 师... 老覃今年春天曾撰写《1943年,关向应垂泪对彭德怀说:不要闹了,我们都要听毛主席的话》一文,详细阐述...
原创 1... 他年纪轻轻,却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无比的英勇与坚韧。当他意识到自己命悬一线时,依然心怀抗日救国的信念,这...
原创 明... 大明王朝共计经历了16位皇帝,而论及权谋之运用,嘉靖皇帝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一位。他在位期间,常年不上朝...
原创 日... 1972 年 4 月 28 日,长沙马王堆 1 号汉墓开棺。 当考古人员掀开 4 层套棺的最后一层,...
原创 1... “我宁愿战死沙场,也绝不做俘虏!” 1952年1月,韩军在洞子山阵地再次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负责...
原创 明... 首先,大家可能都会想到一个问题:明朝的都城在朱瞻基执政期间究竟在哪儿?许多人或许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原创 庞... 春风轻轻掠过涪城那古老的城墙,带着晨雾和若隐若现的神秘气息。在这座充满历史传奇的古城中,一场扣人心弦...
原创 李... 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迅速恢复并进行了重建,组成了7个师,师长分别为:粟裕、张云逸、黄克诚、彭雪枫、李...
原创 清...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最长寿的王朝之一,从1644年入关到191...
原创 孙...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江东孙家的三代主公作了这样的评价:“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地势险要而民众归附...
原创 户... 自始皇以来,历代帝王共计408位,其中最后一位甚至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户口,这位处境颇为尴尬的皇帝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