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帽子王是清朝制度中的一个特殊爵位,具有世袭罔替的独特性质,获得这个爵位的王子可以享受远超其他亲王的特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爵位是世袭终身的,不会因为朝代更替或继承人更替而发生变化。相较之下,其他亲王的爵位如果由子孙继承,往往会受到限制,甚至可能降级。举个例子,亲王允礼的继承人弘曕在父亲去世后并未降级,而是直接承袭了郡王的爵位,但到了弘曕的孙子绵从时,爵位却被降为了贝勒。
大清帝国共设有12位铁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在满清建立初期,凭借卓越的军事功绩而被封赐的,这些铁帽子王的背景和历史非常独特。这8位铁帽子王分别是:
1.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次子、礼亲王代善;
2. 清太祖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郑亲王济尔哈朗;
3. 清太祖的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
4. 清太祖的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
5. 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
6. 皇太极的第五子承泽亲王硕塞;
7. 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克勤郡王岳托;
8. 礼亲王代善的孙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这8位铁帽子王中,有三位出自代善家族,两位由皇太极亲自册封,另一位则是顺治帝(实际由多尔衮代行册封权)所封。那么,为什么皇太极和多尔衮会如此青睐代善家族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
代善,作为努尔哈赤的嫡次子,其父努尔哈赤在代善年幼时便开始了征战生涯,代善从小便生活在战乱与不安之中。16岁时,代善便随父征战南北,逐渐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1607年,在乌碣岩一战中,代善凭借勇猛表现,被父亲授予“古英巴图鲁”称号。这个称号的“古英”意味着“刀刃上的铁帽子”,而“巴图鲁”则是“勇士”的意思,意味着代善不仅是勇士,而且是最卓越的勇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清帝国后来封赏了许多“巴图鲁”,但代善是唯一获得“古英”尊号的。
代善的性格与他的胞兄褚英截然不同。褚英暴戾嗜杀,且因性格原因不被人心所向,最终努尔哈赤决定放弃立褚英为太子的计划,甚至亲手处决了他。代善则温文尔雅,深得人心,他与“五大开国功臣”的关系融洽,并且得到了努尔哈赤的极高评价。努尔哈赤甚至告诫代善,待自己百年之后,要照顾好自己的妻妾和子女。这样一来,代善便成为了继位的潜在候选人。
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他正式册封了包括代善在内的各位贝勒,其中代善被立为“大贝勒”,并在1618年参与了与明朝的首次大战——抚顺之战,获得了胜利。接下来,代善继续展现出出色的战功,不仅在萨尔浒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还在攻占铁岭、进攻蒙古等战役中屡获胜利。代善的威望和声誉在清朝初期的皇族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代善并未最终登上大汗之位。1620年,努尔哈赤的宠妃德因泽告发代善与其大福晋阿巴亥之间有不正当关系,经过调查确认后,努尔哈赤虽然未公开处罚代善,但还是将阿巴亥的大福晋之位废除。代善与前妻所生的儿子岳托和硕托,也因与他性格上的矛盾,成为了代善家庭的“隐患”。最终,代善的太子之位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由四大贝勒轮流掌管朝政。
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遗下的汗位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导致皇族内部陷入了权力争斗。虽然代善、莽古尔泰和阿敏都有资格继承,但代善并未争位,而是在长子岳托和三子萨哈廉的支持下,决定支持皇太极成为新的大汗。在皇太极登基后,代善被任命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成为大清的首位铁帽子王。
然而,代善的生活并未因此平静。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子女一个个英年早逝,代善心情沉痛不已,身体健康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尽管如此,代善依然过上了相对平稳的晚年,并且最终善终。代善的家族也因此成为了清朝重要的一个家族。康熙帝在临终前特意叮嘱雍正,要善待代善后代。
代善家族在铁帽子王的历史上占据了特殊地位,三位家族成员分别是代善本人、其子岳托以及孙子勒克德浑。岳托和勒克德浑的铁帽子王并非完全依赖皇太极或顺治帝的恩惠,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争得的。岳托作为代善的长子,在年幼时便接受了祖母孟古姐姐的抚养,并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被封为铁帽子王。
不过,岳托的命运也充满波折。尽管他多次为国家立下大功,但因为个人的行为失误,最终沦为贝勒。1638年,岳托在外征战时染上天花,病逝于军中,年仅41岁。皇太极听闻此事后,悲痛不已,三日未朝,追封岳托为多罗克勤郡王。
勒克德浑是代善的第三子萨哈廉的儿子,萨哈廉虽然早逝,但勒克德浑凭借父亲的影响,迅速在朝廷中崭露头角。虽然勒克德浑曾多次立下战功,但由于与多尔衮的关系,他在顺治帝亲政后未能得到更多的青睐。然而,在多尔衮的提拔下,勒克德浑最终得到了多罗贝勒的封号,并且在与南明、大顺军作战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直到1651年,勒克德浑病逝,未能获得亲王爵位,但他的铁帽子王地位仍然延续下去。
代善虽然未能登上大汗之位,但他和家族的历史,尤其是代善家族的继承制度和铁帽子王的特殊地位,成为了清朝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代善家族在清朝的威望和地位,贯穿了整个大清历史,并且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