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没有在国内召开,而是在遥远的莫斯科举行。这次大会,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也成为了党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初,中共中央的领导人瞿秋白曾提议,六大应在香港或澳门地区召开。然而,最终六大并没有在这些地方召开,而是在苏联的莫斯科举行。
那么,为什么六大会选择在国外召开,而不是在国内呢?实际上,这一决定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当时,外部环境异常严峻。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了革命,发动了白色恐怖,导致许多革命同志在这场血腥镇压中丧命。在这种情况下,党内面临着空前的压力,敌人也在不断摧毁党组织。想要在国内找到一个既能确保安全,又不会被敌人打扰的地方召开会议,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例如,在当时的八七会议上,由于敌人的严密打压,会议只能匆匆结束。八七会议的与会人数非常有限,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内,最多也不过21人,这样的会议已经是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的。而要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参与人数必然会更多,风险也相应加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党组织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安全的地方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即使勉强找到一个地方,也要时刻担心敌人会突然破坏会议。更重要的是,危险的环境会让参会人员无法专心工作,焦躁不安的情绪会影响到会议的质量和讨论的成果。因此,召开会议的地点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国内,转而选择国外。
除了安全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当年夏天,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和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都会在莫斯科召开。作为中国共产党,理所当然地会派出代表出席这两次会议。既然要前往莫斯科参会,为什么不顺便在莫斯科召开中国共产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呢?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经费,还能顺势安排好党内代表的出席。
再者,党在经费方面的困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在经历了白色恐怖之后,党内的资金状况十分紧张,而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花销对当时的党组织而言是一项巨大的负担。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国内召开无法承受,去国外不是更贵吗?的确如此。然而,在确定要去莫斯科后,共产国际及时为中国共产党拨付了两笔经费,解决了前往莫斯科的会议费用问题。
除了以上种种原因外,更为核心的原因是当时中国共产党急需外部指导。党成立于1921年,到1927年仅仅经历了六年。在这段时间内,党组织还显得相对年轻和不成熟,许多方面可能会走弯路。正如一个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导,党当时也急需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莫斯科作为共产国际的中心,提供了最直接的帮助。党内的疑问和问题,可以在大会上得到及时的解答和指导,这正是六大在莫斯科召开的核心原因。
综合这些因素,中国共产党最终决定向共产国际执委会请求,在苏联召开六大,并邀请共产国际的代表参加会议。经过讨论后,1928年3月底,共产国际批准了中国共产党的请求,并同意六大可以在莫斯科召开。
最终,六大参与者总共有142人,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而周恩来和邓颖超也参与了此次会议。然而,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前往莫斯科的途中,经历了一场极为惊险的遭遇。
故事发生在当时,周恩来被选为六大代表,而邓颖超则是列席会议的成员,因此两人同行前往莫斯科。1938年5月初,他们先是从上海出发,乘坐了轮船前往。然而,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组织特意安排他们乘坐头等舱。这一决定,却让两人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在当时,头等舱往往是富贵人士的专属,这也让周恩来和邓颖超显得格格不入。邓颖超回忆道,由于他们经济条件相对拮据,衣着朴素,常常避免与其他乘客交谈,以免引起怀疑。然而,他们的低调行程还是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轮船停靠青岛时,他们下了船吃饭、买报纸,正是这一行为引起了日本侦探的注意。
轮船继续前行,经过大连时,周恩来和邓颖超再次准备上船时,几名自称是驻大连日本水上警察厅的人员上前盘问。第一个问题就是周恩来的身份。尽管周恩来回答自己从事古玩生意,但警察并没有立刻相信,而是不断询问他们的行踪和目的。最终,这几人直截了当地指出:“你就是周恩来。”这一下让两人都吓了一跳,周恩来竭力否认身份,但对方坚持要带走他。
邓颖超见状,顿时慌了神,决心和周恩来一起被带走。可是周恩来极力阻止,怒斥道:“你不要去,去做什么?”最终,邓颖超被安排在旅馆等待,而周恩来则暂时与她分开。邓颖超的内心无比焦急,但无能为力,表面上还得装作若无其事。幸运的是,仅仅两个多小时后,周恩来平安归来,并没有受伤。周恩来也并没有多谈经历,只是低声嘱咐邓颖超销毁所有与此行相关的证件。二人迅速前往哈尔滨,并在火车上发现自己被跟踪。为了不暴露行踪,他们改道经过长春,乔装打扮后才最终抵达哈尔滨。
抵达哈尔滨后,他们面临了另一个难题:他们与组织的接头证件早已销毁,无法与任何同志取得联系。幸运的是,他们在等候过程中遇到了老熟人李立三的帮助,终于能够顺利前往莫斯科参加党的六大。
总结来说,周恩来曾多次在党内外遭遇极其危险的情况,其中之一便是这次与邓颖超前往莫斯科的经历。无论是面对严峻的政治斗争,还是险象环生的突发事件,周恩来从未退缩。他不仅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多次化险为夷,更坚定了对党的信念,为党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