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服一向独断专行的蒋介石决定退守台湾的人,绝对是个智囊高手!
1949年,蒋介石盯着眼前桌上的国内地图,眉头紧锁。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拥有充足兵力和装备的国民党军队会接连败退。局势越发不利,国民党在大陆难以取得战略主动权。可让蒋介石向毛泽东投降,简直不可能。此时他必须为自己找到一条后路,但这条后路到底在哪里?
心中烦闷难解的蒋介石决定出去散步,借此冷静头脑,回来后再想对策。
正是在这时,他意外遇见一位关键人物,这人给了他一个极具远见的建议:退守台湾。你知道这人是谁吗?而蒋介石正式迁台之前,又是谁在台湾默默管理着一切?
给蒋介石出谋划策的人名叫张其昀,字晓峰。张其昀才华横溢,早年由陈布雷引荐给蒋介石认识。
蒋介石非常欣赏张其昀的才干,更重要的是,张其昀的政治理念和蒋介石高度契合。陈布雷自杀后,蒋介石直接任命张其昀接替他,留在自己身边。
正当蒋介石为找不到退路而焦虑时,恰巧遇见了张其昀。
见张其昀向自己恭敬行礼,蒋介石心里暗想:晓峰不仅是知名地理学家,还曾在哈佛大学专攻“国家战略学”,不知道他对当前形势有何高见?
蒋介石与张其昀并肩而行,问道:“晓峰,如今形势严峻,你有什么退守的建议?”
张其昀立刻明白了意思,沉思片刻答道:“蒋委员长,鄙人认为,退守台湾是最佳方案。”
蒋介石点了点头,的确他也想过退守台湾,但同时还考虑过海南和西南地区,这三个选项让他难以抉择。
在他看来,西南地势险要,秦岭、长江三峡及横断山脉构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此外,西南作为抗战发源地,象征意义重大,若能长期坚守,将成为阻碍共产党战略扩张的“钉子”。
蒋介石便继续问:“那为什么不选择西南?”
张其昀解释说:“西南确实地利优越,过去您曾将中枢机构迁往重庆、成都。然而共产党攻势凶猛,西南实力派立场动摇,长期据守难以保证。就如刘备和诸葛亮昔日寄希望于蜀地,最终却陷入‘乐不思蜀’的困境。”
这番话让蒋介石认可,虽然西南有优势,但当前环境下并非理想选择。
蒋介石又问:“那海南呢?和台湾同为岛屿,且有琼海海峡为屏障,为何不选海南?”
张其昀恭敬答道:“海南和台湾类似,但琼海海峡比台湾海峡更窄,防守难度较大。共产党军力壮大后,必将发起攻势,届时形势会更加严峻。”
察觉蒋介石仍有疑虑,张其昀继续陈述退守台湾的诸多优势:
“委员长,台湾地处东南,资源丰富,迁入岛上后,军需民需均可保障;其次,台湾交通便捷,‘日据’时期工业发展完善,若善加经营,经济无忧。”
他顿了顿,见蒋介石神色未变,便接着说:
“台湾海峡为天然屏障,易于防守,且台湾位于太平洋西缘,掌控太平洋西部航道,能作为远东防线,便于争取美国援助,增强防御能力。”
听完这些,蒋介石眉头逐渐舒展,点头示意张其昀继续。
张其昀又说道:“此外,台湾曾被日本统治半个世纪,居民对国民党有一定认同感,合理利用此心理,有助稳定岛内局势;再者,台湾孤悬海外,共产党渗透困难,不易被瓦解。”
此时,蒋介石已基本下定决心。随后,他开始将国民党的“党政军财文”核心机构陆续转移至台湾。
然而,这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疑问:蒋介石去台湾前,究竟是谁在管理台湾,使得迁移如此顺利?
这位在蒋介石退守台湾前,将台湾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关键人物,同样堪称“神人”。
1945年,日本投降后撤军,台湾陷入无人接管的尴尬局面。
蒋介石先后派遣陈仪、魏道明接管台湾,但两人都未能有效管理岛内事务。
于是,蒋介石改派自己心腹大将——陈诚接掌台湾。
与前任不同,陈诚极力缓和国民党军队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多年研究共产党后,他总结出其赢得民心的关键在于善于调和军民关系。
陈诚抵达后,首先制定了一系列亲民政策,缓和军民矛盾。
随后,他发动军队和民众一起推动土地改革,发展工农业,带领台湾逐步走向稳定和繁荣。
正是陈诚的努力,使得蒋介石后来决心退守台湾时,能顺利将国民党核心机构迁移过去。
参考资料:
[1]《国民党迁台首倡者张其昀》 东南大学校友总会
[2]《陈诚:经营台湾》 看历史[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