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隋唐历史时,高句丽几乎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它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拖垮了隋朝,还让李世民在征辽东时深感失败——尽管从历史的长远角度看,李世民的征战其实是一次胜利。只是他对自己要求过高,就像一位平时总能考到满分的学霸,突然间只考了90分,便开始失落自责。这种心态不禁让人觉得有些无奈。
不过,学霸的自我忧伤,却引来了“学渣”的兴奋。多年来,韩国曾拍摄过一部电影,描绘了高句丽反推大唐,并且射伤了李世民的一只眼。这样荒诞的情节让许多中国观众看得“辣眼睛”,但韩国却坚信这是他们的“历史”。即便如此,问题还在于,高句丽和今天的韩国究竟有多少关系呢?其实几乎没有直接联系。若要追溯,朝鲜倒是与高句丽有些许关联,毕竟高句丽的国都就在今天的平壤。
但要说韩国,严格来说,这个国家是美国在朝鲜战争后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美国的介入,韩国早已被朝鲜吞并,根本谈不上什么“独立”了。当然,这些历史问题归朝鲜半岛的两国争论,我们旁观者不好评判谁才是“正统”。然而问题在于,韩国一再宣称高句丽属于他们,这不禁让人感到困惑,甚至需要重新厘清这段历史。
一、从三国时期讲起
高句丽作为一个古老的王国,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它由扶余族的朱蒙建立,最初的疆域位于今天的辽宁地区。由于这个地方靠近中原王朝的控制区,高句丽的国都很快迁移至吉林地区,但依然难以保持安全。后来,在司马懿平辽东的过程中,高句丽再次将国都迁移到平壤。也就是说,司马懿征辽东的行动,间接促成了高句丽的建立和扩展,尤其是它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仅限于今天的朝鲜,而与韩国并无太大关联。
随后,晋朝的建立使得中原陷入混乱,高句丽趁机发力,开始反击辽东。比如在“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的战役中,高句丽顺利占领了辽东。这是高句丽通过混乱的局势,开始积极争取更大控制区的表现,意图逐鹿中原。但这时,鲜卑族的慕容部落也有相同的战略,最终高句丽在与鲜卑的大战中惨败,16任国王“故国原王”也战死。
经过这次惨败,高句丽开始自我反省,重新审视自己的力量。三十多年后,鲜卑的慕容部落已进入幽州,而中原的形势更为复杂,高句丽趁机恢复并最终于404年再次占领辽东。
二、隋唐与高句丽
在晋朝之后,慕容鲜卑仍旧在继续扰乱中原,北魏的拓跋鲜卑也逐渐崛起。这为高句丽提供了扩张的契机。在这一时期,高句丽实现了对扶余国的征服,并扩展了千里疆域,开始向朝鲜半岛的南方压迫,形成了三国演义般的局面。高句丽犹如曹操,百济和新罗像孙刘,伽倻则像公孙渊。这个格局持续到了隋唐建立为止。
由此可见,高句丽并非纯粹的朝鲜半岛政权,而更像是寄居在朝鲜半岛的政权,始终渴望与中原的联系。虽然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上占据强势地位,但其更大的战略目标是将辽东作为起点,打算进入华北平原,争夺中原的控制权。因此,高句丽的性质与韩国的王朝传统完全不同。高句丽是以中原的管理方式为基础,设立郡县,采用中央集权的模式,而不是像新罗或百济那种部落联盟的“贵族合议制”。
三、韩国对高句丽的认同与争议
既然高句丽的历史与中原的关系如此深厚,那自然就明白,隋唐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要灭掉高句丽,并控制辽东,正是因为这是一个大一统王朝必须要完成的历史使命。高句丽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不论是秦朝、汉朝,还是后来的隋唐和元明清,都会在辽东地区采取强硬手段。可以说,高句丽的根基与如今的韩国并无太大联系。
然而,韩国却一再声称高句丽是他们的历史遗产,虽然这种说法从历史角度看并无依据,但他们依然坚称高句丽属于自己。这不仅因为高句丽是朝鲜半岛上最强大的王朝,也许更深层的原因是韩国对中原的某种“野望”。李氏朝鲜王朝早在明清时期就曾明确表示过,“苟能取辽东,按高丽之旧疆而有之”,这意味着李氏朝鲜早期就将高句丽的领土视为自己的疆域。
在这种背景下,韩国依然坚持认为高句丽是他们的,这种态度至今没有改变。1990年代,陕西出土了一批唐代墓葬,其中一块墓碑显示,墓主为高句丽国王的嫡系后代。墓碑上写着:“白狼余祉,箕子之苗裔寔繁,玄鳖殊祥,河孙之派流弥远。”这段文字表明,高句丽发源于白狼山,属于箕子的后代。而根据高句丽的开国传说,朱蒙的母亲是河伯的女儿,由此开创了高句丽的历史。
面对这一铁证,韩国显然陷入了困境。若中国是高句丽的发源地,那么韩国又与高句丽有何关联?于是,韩国政府坚决否认这一点,继续宣称高句丽属于他们。尽管事实如此明确,韩国依然固执地拒绝承认这个历史真相,继续用自己的方式编织着高句丽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