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世间有着无数贪官,他们积累了家财万贯且治理手段高明,但真正能够做到两袖清风、忠诚无私的忠臣却寥寥无几。因为在这些忠臣中,有一半默默奉献、任劳任怨,却未能成名,反而成为奸臣攀升的踏脚石,最终惨遭陷害,凄惨地被杀害。另一半则遭到罢黜,失去官职,被贬为普通百姓,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能够像岳飞、包拯、方孝孺、曾国藩、于谦那样,名垂青史的忠臣少之又少,更别说他们善终的更是凤毛麟角。除了贪官污吏的暗算陷害,古代刑罚的残酷更是令许多敢于直谏的忠臣望而却步,稍有不慎便会落得万劫不复的结局。
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沿袭了许多极端残酷的刑法。雍正十二年,一位大臣被当时凶狠无比的刽子手腰斩。只见刽子手举刀如猛虎扑食,铡刀瞬间落下,大臣来不及反应便被劈成两截,鲜血和内脏喷涌而出,场面极其血腥惨烈。
尽管犯人身穿囚衣,被腰斩后不会马上死去,而是因失血过多,渐渐在痛苦中挣扎而亡。只见那犯人不断哀嚎,眼睛瞪得滚圆,口中鲜血不断喷溅,他竟拖着残缺的上半身爬行了几步,用染满鲜血的手指在地上艰难地写下了七个血淋淋的字。无论是行刑者还是旁观者,无不为之震惊动容,许多人甚至呕吐或掩面痛哭,震惊于这惨烈场面。
那位被腰斩的大臣在极度痛苦中坚持了整整一个小时才最终因失血过多而死。雍正皇帝得知此事及那七个字后,冷汗涔涔,当即下令废除这种残忍至极的“腰斩”刑罚。
那么,这位遭遇腰斩的大臣到底是谁?他写下了哪七个字?他又因何罪名而被施以这般酷刑?为何雍正对他情有独钟,心生怜悯?
这个人正是忠诚的俞鸿图。雍正十年时,他凭借真才实学出任河南学政,相当于今天教育系统的厅级官员,主管当时文化研究及举人考试等重要事务。众所周知,《范进中举》中的范进疯魔的故事,正体现了举人在当时社会的特殊地位。俞鸿图手握举人考试大权,他想提拔谁,就能让那人在千千万万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万人瞩目的“状元”。
因其官职特殊,许多权贵纷纷送礼试图“走后门”,希望俞鸿图为其开方便之门。然而,他坚守清廉,从不徇私枉法,令那些贿赂者望而却步。但仍有人不死心,反复尝试贿赂他,皆被俞鸿图一一拒绝。俞鸿图身为官员,家境清贫,两袖清风,对所有礼物均一视同仁地拒绝,结果树敌无数,被小人暗中怀恨。
幸好,九子夺嫡的纷争结束,雍正即位。俞鸿图开始为新皇效忠,不计前朝恩怨。他敢于直言,曾在朝堂上痛斥觊觎皇位的八爷党行为“不合礼数”,正直果敢的态度赢得了刚登基、政治尚不稳固的雍正的赏识。
当时朝局动荡,谁也不敢断定手握军权的十四阿哥和势力强大的八爷党是否会反叛。为皇帝出头的人风险极大,俞鸿图明白必须保持谨慎,否则一旦露出破绽,八爷党的势力必将让他付出惨重代价。于是,他一直兢兢业业,保持清白无辜。
然而,俞鸿图的严正自律并未波及他身边的人。妻妾暗地接受贿赂,甚至暗中操控考场,将写好的试卷替换给想作弊的考生,并称这种行为为“返场”,试图掩盖舞弊真相。最终,这些行径被揭发,贿赂的财物和证据在俞鸿图家中被查抄,连舞弊考生都毫不避讳地指责是“愈府内部泄露的试卷”。
证据确凿之下,俞鸿图无法辩驳,民众的愤怒也一发不可收拾。虽然雍正知道他可能是被陷害,但在铁证面前也无计可施,最终批准了刑部的腰斩令,以平息民愤。
雍正原以为斩首可减少俞鸿图的痛苦,没想到十二年三月十二日,刽子手的刀落下后,俞鸿图并未立即死亡,而是在剧痛与恐惧中苦苦挣扎了一小时。他清晰感受到自己五脏六腑从腹腔中流出,痛苦难言。拖着半截身躯,他找到一处未被血浸透的地面,用尽最后的气力写下七个大小不一的字——“惨”字,直至生命终结。
腰斩,是一种将人腰部斩断的极刑,五脏六腑不会立即受损,只能在极度痛苦中等待死亡。理论上,犯人可通过贿赂刽子手,让刀稍微抬高一点,以减轻痛苦,但俞鸿图却坚守节操,绝不做此卑劣之事。
雍正得知此事后深感震惊,下令废止了沿用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残酷刑罚。俞鸿图也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个被腰斩的忠臣。许多人认为,雍正废除这些极刑,终结了古代残忍不人道的刑罚,实为一大进步。
参考资料:《清史编年》《正说清朝三百年》《清史稿·世宗本纪》《古代虽没达到“无官不贪”地步,但都曾面临过“不得不贪”的抉择——俞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