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起,我们的民族便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而“谁能拯救中国”成为当时一个极为棘手的世纪难题。鸦片战争后,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清朝重臣发起了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试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机器制造以及科学技术,建设军工和民用企业,从而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富强。然而,由于清朝封建体制的弊端根深蒂固,加之缺乏科学规划与管理,洋务运动最终未能取得预期成功。甲午中日战争的惨痛失败,更让光绪皇帝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他试图效仿日本推行民治维新,从政治体制到教育体系进行全面革新,但因这触及了慈禧太后等守旧派的利益,被强力干涉,改革不得不夭折。
慈禧太后晚年也曾推动新政,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但她所做的一切,主要是为了稳固自己及清廷的统治,而非真正为了民族的利益。慈禧从未是民族的英雄,反倒是民族的罪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为民族带来一线光明,然而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不仅倒行逆施,甚至妄图称帝。他的行为引起全国的强烈反对,为了平息民愤,袁世凯不得不匆忙退位,废除了帝制。袁世凯或许曾怀有拯救民族的念头,但他从未真正成为那个人。临终时,他留下遗言,说只有三个人能救中国。
袁世凯口中的第一人,是黎元洪。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清朝末年,他加入海军,1906年升任新军协统,兼管马炮、工兵及辎重部队。1909年,他以军界代表身份参与湖北铁路协会。黎元洪学识丰富,性格温和。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缺少一位威望领导者,便将目光投向黎元洪,最终强行推举他为湖北都督。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任临时副总统。袁世凯为巩固自身权力,在清廷和民国政府间左右摇摆,最终通过威逼利诱逼迫溥仪退位,换得孙中山让位自己。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黎元洪做副总统。袁世凯对黎元洪有所忌惮,派段祺瑞以“磋商要政”为由将他召到北京。抵京后,黎元洪被软禁在瀛台,权力受限。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继任总统,但实际权力掌握在总理段祺瑞手中。黎元洪不愿成为段祺瑞的“印章机器”,与其爆发“府院之争”。因无武力支持,他最终败给皖系军阀头目段祺瑞,被迫下台。
袁世凯口中的第二人,是徐世昌。徐世昌为清朝进士,袁世凯崛起后,他投奔袁帐下,成为幕僚。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与徐世昌曾支持变法,但当维新派欲借袁的新军铲除慈禧时,两人转而暗中反对。徐世昌认为光绪皇帝势力微弱,满朝文武皆为慈禧亲信,劝袁世凯倒向慈禧。袁世凯将此事告密,导致光绪被软禁,戊戌变法失败。后来,徐世昌受袁推荐,获重用,担任东三省总督、军机大臣等职,推行“徐世昌新政”,对东北治理颇有成效。袁死后,他隐退一时。段祺瑞与冯国璋爆发“府院之争”后,政局混乱,徐世昌被推为民国总统。尽管能力尚可,但缺兵少将,深受军阀牵制,难有所作为。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击败直奉军后,取代他成为总统。徐世昌从此淡出政坛。
袁世凯提及的第三人,是段祺瑞。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是北洋三杰之一,被称为“北洋之虎”,也是袁世凯的亲信。袁死后,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作为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凭借皖系势力牢牢掌控大权。他先后四度担任总理,并三次“造共和”,对国家政局产生重大影响。第一次造共和,他协助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使国家进入民国时代;第二次造共和,他反对袁世凯称帝,促使袁退位,恢复民选制度;第三次造共和,他击败张勋复辟势力,重新确立共和政体。但段祺瑞在任内也制造了“3·18惨案”等恶劣事件,种种行为使他未能成为真正拯救国家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