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按钮,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带来一种特别的参与感,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北宋时期,有一位妻子将一名曾剃度为尼姑的女子推荐给了自己的丈夫,丈夫很快便与她亲近了。正是因为这次亲近,后来诞生了一位千古明君。
妻子主动向丈夫介绍别的女子,乍听之下似乎难以置信,但在古代那些显赫大户人家中,这样的事其实并不罕见。而这位丈夫正是当时天下最大的豪门家主——皇帝。
大家应该都听过“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传说发生在宋真宗赵恒时代,他的两位妃子刘氏和李氏同时怀孕。为了夺得皇后之位,刘氏在李氏生产后暗中将李氏的孩子换成一只剥皮的狸猫,谎称李氏生下了妖怪。宋真宗听后震怒,准备严惩李氏,李氏只得逃离宫廷隐居民间,而刘氏则顺利成为皇后。
后来李氏所生的孩子,事实上被刘氏抚养成人,并最终登基为帝,即宋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真相得以揭露,宋仁宗也与已失明的生母李氏重逢,而刘氏则因罪自尽。
开篇提到的故事正是“狸猫换太子”的雏形,但真实历史与这个传说相差甚远。首先,刘氏根本没有用狸猫替换皇子的事情;其次,包拯当时还是平民,根本不在京城,更不可能查明真相。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事件经过和结局与传说差别极大。
那么,究竟真实的故事是什么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虽然“狸猫换太子”故事虚构了许多细节,但主角基本一致。刘氏即著名的宋朝皇后刘娥,她是古代极少能留下名字的女性之一,颇为不凡。刘娥幼年失去双亲,寄居母家,生活困苦,不得不以卖唱为生。后来,尚为皇子的赵恒看中了她,秘密将她安置在外宅,直到登基后才将她迎入宫中。
在宫中,宋真宗赵恒最宠爱的妃子就是刘娥,因为她是他为数不多倾注真情的女人。然而,此前宋真宗已有皇后郭氏,后宫还有许多门第显赫的嫔妃。官员们极为重视家世,自然不允许他将出身寒微的刘娥立为皇后。
不过,刘娥为人谦逊,不与皇后等妃争宠,反而积极与她们建立友好关系,和许多嫔妃成了好姐妹。例如,宋真宗的另一宠妃杨淑妃就和刘娥情同姐妹,彼此扶持一生,因此后世对刘娥善妒狠毒的评价多半是后人附会。
1007年,郭皇后去世,宫中一时无人称后,宋真宗想趁机立刘娥为皇后。但群臣闻讯强烈反对,寇准、李迪、向敏中、王旦等重臣纷纷表示刘娥无资格做皇后,理由简单:“出身卑微,不可为一国之母。”当时皇权尚未绝对,宋真宗也只能暂时作罢。
不过,宋真宗并未轻易放弃。他还有一条路可走:按照惯例,若无皇后,生下太子的嫔妃便可封后。正巧宋真宗尚无儿子,他几乎每天都去找刘娥,企图借她生个儿子,顺理成章地让她成为皇后。
但奇怪的是,尽管宋真宗努力,刘娥始终未能怀孕,这令她非常苦恼。一次去寺庙时,她偶遇一位姿色出众的尼姑,突然萌生“破局”之策:既然自己不能生育,那就借他人之腹生子,将孩子当作己出。
然而此计风险极大,一旦泄露,刘娥将面临灭顶之灾,必须确保对方全力配合。这名尼姑名叫李氏,出身官宦之家,童年时父亲早亡,母亲改嫁继父不接受她,她无奈剃度为尼,生活凄苦,看不到未来。面对刘娥入宫的邀约,她欣然接受,认为总比一辈子做尼姑强。
刘娥将李氏带回宫后,向宋真宗详述计划,宋真宗十分高兴——无论孩子是刘娥生的还是李氏所生,都是他的儿子,他只想把刘娥扶上皇后宝座。于是,宋真宗与刘娥共同策划了这场“借腹生子”的计谋,这也是历史与“狸猫换太子”传说的一个重大不同——宋真宗并非被蒙骗,而是参与策划者。
当天夜里,宋真宗便与李氏亲近,不久李氏便怀孕。宋真宗喜出望外,日夜祈祷孩子是男孩。终于在1010年,李氏诞下一子,后来的宋仁宗赵祯。按照计划,宋真宗对外宣称皇子是刘娥所生,借此提升刘娥地位,最终在1012年凭借皇子册立刘娥为皇后。
尽管有皇子,群臣依然多有反对。负责起草册封诏书的翰林学士杨亿甚至拒绝执行命令,扬长而去,宋真宗不得不另找人完成,可见当时要提拔出身寒微之人有多么困难。若无此皇子,刘娥恐怕永远无法成为皇后。
不论如何,宋真宗最终成功立刘娥为皇后,可谓皆大欢喜。李氏也获封崇阳县君,虽然位分不高,但与尼姑时光相比已天壤之别,后又晋封为顺容。
这位皇子赵祯由刘娥抚养长大,刘娥视他如己出,因为名义上他就是她的儿子。史料记载,李氏一生无怨无悔,从未因天子之母的身份而自矜。或许对她而言,这样的生活已是难以企及的幸福,她心中难免有无法认亲的无奈与哀愁。
不论如何,皇子安然成长,宋真宗驾崩后继位,成为新皇宋仁宗。年幼的仁宗由刘娥摄政,实权掌握在她手中。直到1032年李氏去世时,宋仁宗仍误以为她不过是个与己无关的前妃。
直到1033年刘娥去世后,真相渐渐显露。燕王赵元俨不知何意向宋仁宗透露:陛下其实是李氏所生,而李氏非正常去世,暗指刘娥害死了李氏。宋仁宗震怒。
他命兵包围刘娥家族,亲赴李氏停灵的洪福院,不顾大臣反对验尸。发现李氏尸体保存完好,面容如生,衣着皆为皇太后服饰,未见中毒迹象。宋仁宗感叹:“人言不可轻信!”自此更尊重刘娥家族,谣言制造者燕王遭惩处。
宋仁宗又询问在世的宫女太监,他们均证实李氏为其亲生母,但否认刘娥害人,反而称刘娥对李氏甚好。既然刘娥已逝,这些人无利可图,可信度大增。宋仁宗遂追封李氏为皇太后,同时认可刘娥的皇太后地位。
宋仁宗不负三人所望,成为明君。虽未有秦汉那样的大变革,却注重与民休息,以仁治国,堪称仁君。
宋仁宗仁厚至极:一次他在宫中散步,不断回头,左右不解,最终进一妃子寝宫,说:“我渴极了,快给我水喝。”妃子匆忙取水,他大口饮下。
妃子问:“陛下为何不在外早备水,忍到这才喝?”他答:“回头时见侍从未备水壶,怕他们因失职受罚,便一直忍着,等到这里偷偷喝。”
另一次,吃饭时牙齿被小石子划伤,他虽疼痛难忍,仍叮嘱宫人勿声张:“这是死罪,要是泄露了,有人恐遭刑罚。”宋仁宗疼自己也顾及下人,体现其仁厚。
他仁政不仅对内,对外亦如此。苏轼弟弟苏辙参加进士考试时写道:“听说皇帝不理民瘼,沉迷后宫享乐,养妃数千,食山珍海味,是昏君。”此言纯属谣言,宋仁宗勤政节俭众所周知。
批卷官员准备追究苏辙诽谤罪,宋仁宗却说:“他虽听信谣言,但本心为民,设科举便为鼓励直言,他敢说,理应奖赏。”苏辙后来果然中举,被重用,成为文学和政治大家。
范仲淹、包拯、韩琦、富弼、文彦博、种世衡、狄青、柳永、晏殊等名臣大将皆活跃于仁宗朝。其宽容兼容,或是宋仁宗盛世人才辈出的根本。宋仁宗实至名归,名副其实的“仁宗”。
最后,平台规则提示,只有您与我互动更多,才可认定为铁粉。若喜欢本文,欢迎点“关注”,成为铁粉可第一时间接收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