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失守、关羽遇害、刘备怒不可遏、夷陵惨败——这四大事件紧密相连,构成了刘备一生中的重大转折。若他在遭遇如此沉重打击后仍无动于衷,那他就绝非真正的枭雄,更不配被后世尊称为“汉烈祖”。这四件事相互牵制,展现出刘备不甘屈服、奋起反击的铁血本色。
在汉家宗庙中,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东汉中兴之主刘秀,以及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被并称为“三祖”,其地位甚至高于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刘庄等“五宗”。这“三祖”不仅是汉室的奠基者,更是历史上不可动摇的象征。
刘备白手起家,历经艰辛,最终三分天下占据一方。但他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夷陵之战的失败,未能收复荆州,也未能讨伐叛徒糜芳、士仁、范强、张达、潘濬这五员大将。正史记载,这几人未受应有的惩罚,而黄忠则未能参加伐吴战役,他甚至没能看到刘备的登基大典,早在建安二十五年便因病去世。
对于刘备出兵伐吴,魏文帝曹丕极为不看好:“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而演义小说中刘备所率军队高达七十余万,加上各部族兵马共计八十万,这与历史实际严重出入。实际上,益州与汉中人口总数不过百万,妇女、老弱减半,能参战的兵力顶多二十五万,刘备根本不可能拥有如此庞大的军队。
孙权对刘备军力的侦察极为精准,并上奏曹丕:“刘备仅有四万兵力,马匹二三千匹,出秭归,请速扫击,以速取胜。”当时孙权已向曹魏表面臣服。事实证明,刘备在荆州主力尽失,孟达率房陵、上庸、西城守军投降魏国,魏延驻守汉中,赵云守江州,成都尚需治安部队,刘备手中兵力不过十余万,实际出征伐吴的军队不过四五万人,后方则有数十万运输民夫护送军粮。
刘备号称带四万兵马,连营七百里,听来矛盾重重。假设真有七十万大军,刨去前军一半,七百里内每里仅五百人;若仅四五万人,分散到七百里,那根本看不到彼此。显然,他的“七百里连营”多为虚张声势,绝大多数营寨空无一兵。
刘备并非不懂军事,史书中他从未让诸葛亮领兵或任参谋长。伐吴时,庞统与法正已逝,黄忠病故,马超命不久矣,刘备无中军将领,无合后大将,仅靠虚设阵营震慑敌军。此举既为威慑孙权,亦让曹丕看到打击吴国的良机。
三国鼎立,盟友无永远,唯利益恒存。刘备与孙权虽是亲家,但终难免兵戎相见;曹丕与孙权水火不容,绝不会放过利用战事渔利的机会。夷陵之战后,刘备在白帝城招募残兵,整顿江州兵力准备东山再起,曹丕则调动三路大军压制东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魏遣曹休、张辽、臧霸自洞口出兵,曹仁守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攻南郡。”
八月,黄权带兵降魏,意味着曹丕早已做好动员,只待吴蜀兵力消耗殆尽,便乘虚而入。若非刘备因病卧床不起,他必定与曹丕合力攻打东吴。当时孙权将主力调往北线,国内又陷内乱:“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抵御曹休,诸葛瑾、潘璋、杨粲救援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曹仁,扬、越蛮夷未平,内忧未息。”
刘备因病卧床,诸葛亮主张联吴,李严厌战,赵云支持诸葛亮,这群人未抓住进攻良机,反而巩固了孙刘联盟。孙刘关系的恢复,是刘备病中假意答应以迷惑对手,谁料诸葛亮竟当真执行。
细读三国史料,刘备伐吴既合情合理且势在必行,曹魏侍中刘晔评价道:“蜀虽小弱,备谋以威武自强,必用众示强;且关羽与备义若父子,羽死不足以兴军报敌,情理分明。”人有一口气,树有一张皮,孙权夺荆州、杀关羽,断绝了刘备的气节,撕裂了他的颜面。若不为关羽复仇,蜀汉人心涣散,军队难以凝聚。
刘备伐吴,毫无过错且不可避免。赵云所谓“国贼是曹操,先灭魏吴自服”之说,实属幼稚。关羽死于孙权手中,恩重如父子情义难断,伐吴乃义不容辞。益州之力根本难灭曹魏,曹魏覆灭又如何保证孙权俯首称臣?孙权这惯于偷袭的枭雄,岂会错失良机再掠蜀地?
大战将至,气势须鼓而不可泄。赵云作为刘备心腹大将,本该同心协力,却嚣张反对伐吴,诸葛亮也消极附和。赵云虽战功赫赫,却未获封侯,也未列四方将军,原因在于他“恃旧不虔”,时常唱反调。此次反对伐吴,错得离谱。
赵云所提战略无实质可行性:“操死子丕篡,宜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游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迎王师。”曹操多年经营中原,民心稳定,迎接的非蜀军,而是曹军。荆州失陷,蜀军自黄河、渭水上游出发,路途艰险,诸葛亮、姜维多次北伐无功而返。
不收复荆州,诸葛亮的隆中对成空谈,刘备兴复汉室无望,史官笔下也会将他写成赵构、阿斗般庸主。刘备伐吴,连营七百里不仅无可厚非,且意义重大:一是虚张声势威慑敌军;二是保障粮道畅通;三是即便失利亦能有序撤退。
兵法云,大军日行五十里已属极限,轻骑兵日行三百里为突袭不宜大规模行动。刘备连营七百里,能防止被围歼。夷陵战是击溃战非围歼战,陆逊只包围刘备一万余人,未能全歼。刘备驻白帝城不出,令孙权极为恐惧,主动求和。表面应和的刘备实则暗中备战,招募赵云带兵守江州。
刘备调赵云出战稍迟,若赵云不嚣张反对而随军,夷陵败绩未必如此严重,即使失败,也能由赵云断后,不必刘备亲冒火矢。刘备为仁君,但“慈不掌兵”,其集团最大弊端是诸将皆有发言权,难令行禁止,故诸葛亮在伐吴问题上消极,赵云嚣张反对。
设想若诸葛亮、赵云皆支持出征并亲临前线,战局或将不同。刘备麾下虽无顶尖战将,但糜竺、吴懿、吴班、伊籍、简雍等守家有方,魏延坚守汉中,曹丕不敢轻举妄动。曹操、曹丕亦不信任孙权,防备其背叛。
综上所述,刘备伐吴无错,连营七百里无误,夷陵败绩根本原因何在?是刘备仁慈、诸葛亮消极、赵云嚣张吗?不妨联想到《水浒传》中晁盖亲征曾头市:虽拥七千子弟兵和七员大将,却仅带五千喽啰,二十头领不情不愿,多数战力平庸。刘备无能战将相助,调兵遣将受限,败局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