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确切的年份,但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见了一位和我有着相同知青经历的北大荒建设兵团战士。因为我们都有过知青的岁月,因此聊得十分投机。我们彼此交换了知青岁月的故事,他的经历颇为波折,而我也决定将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这位朋友叫廖小柯,是地道的北京人。那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一群热血青年一起,远赴遥远的北大荒,开始了自己的知青生涯。记得他曾讲述起离开北京的那一幕,车站上送行的人群异常庞大。父母们哽咽着、哭泣着,将儿女送上火车,依依不舍的场景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里。直到火车渐行渐远,送行的亲人们才慢慢散去,廖小柯的眼泪也悄然滑落。
坐了几天火车,再换乘汽车,车队停下来时,知青们需要背着行李,走上一段小路,才抵达连队的驻地。对于从未走过如此长路的廖小柯来说,这既是一次新鲜的体验,也是一场不小的考验。然而,他记得当时宣传中提到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的美好情景,深深吸引了他。于是,尽管疲惫,大家依旧心怀期待,迈开了脚步。
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家走在那条坎坷的小路上,原本喧闹的谈笑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喘息声。因为距离连队驻地仍远,大家都已感到筋疲力尽,带队干部便决定让大家在路边休息一会儿。知青们纷纷坐在两旁茂密的芦苇丛中,短暂歇息。
廖小柯也坐在路边的青苔上,喘着气,擦着汗。那时的芦苇已经长得很高,几乎超过了他们的头顶。如果有人钻进那片芦苇丛中,几乎很难被发现。正在此时,几个同行的知青需要小解,于是他们便钻进了芦苇丛中,有的很快出来,而有的则迟迟没有现身。
当领队干部点人数时,突然发现廖小柯和另一名男知青小李失踪了。于是大家开始四处寻找。原来,芦苇丛中隐藏着深水坑,水面上覆盖着一层青草,看似平地,实则极为危险。廖小柯和小李不慎踩入其中,陷入了水凼里,越是挣扎,越是陷得深,直到水快漫过胸口,他们才急忙呼救。
听见呼喊的其他知青纷纷赶来,他们一个接一个拉住廖小柯和小李,像拔河一样将他们从泥坑中拉出来。还没到连队,就发生了这样的险情,带队的干部非常自责,反复叮嘱大家以后绝不能轻易进入芦苇荡,那里有许多深不见底的泥水坑,若不小心,可能会有性命之忧。
经过这一事件,大家对芦苇荡充满了敬畏和恐惧,纷纷催促着快些离开。那时,廖小柯和小李仍心有余悸,浑身上下沾满了泥水,狼狈不堪。好在天气尚算温暖,否则,恐怕会着凉生病。
继续赶路,终于在经历了漫长的跋涉后,前方渐渐显现出连队的住处和袅袅升起的炊烟。两排简陋的营房前,站着一队迎接的战士,大家鼓掌欢迎这些新战士的到来。廖小柯才知道,这里是三连的一营驻地,连队尚在筹建之中,只有一个排的老战士在这里临时前哨,搭建了简单的营房和伙房。
经过简短的欢迎仪式,领队带领大家进入宿舍。宿舍的“房间”实则是由芦苇搭建而成的棚子,里面只有一排排通铺,上面铺着干燥的芦苇,12个人一字排开,每人分得一个铺位。领队干部告诉大家:“目前的居住条件就是这样,大家先忍耐一段时间,等砖烧好之后,我们就会建新房。”
安顿好住所后,领队宣布可以去伙房吃饭了。此时,所有人都已感到筋疲力尽,肚子也饿得不行。廖小柯和小李赶紧换下满是泥巴的衣服,洗净手脸,甚至连鞋都没顾得上穿,光着脚丫和大家一起涌进了伙房。
吃了两个馒头,喝了一碗菜汤,廖小柯和小李终于恢复了一些力气。饭后,大家精神焕发,廖小柯感叹道:“今天在芦苇荡差点就没命了。我们还没到兵团,就已经遇到如此的险情,今后得格外小心。”
当晚,廖小柯躺在床上,回想起白天的遭遇,再看看如今简陋的住处,心中满是对北京生活的怀念。他不禁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觉得或许去云南会好一些。但那句“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诱惑,实在让人难以抗拒。
那一夜,廖小柯辗转反侧,心情复杂,思念家乡,思念父母,思念北京。直到天快亮时,他才沉沉睡去。
第二天早饭后,连长和领队干部来到新兵宿舍,把所有知青召集起来,连长指着领队干部说:“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从今天开始,他将是你们新兵排的排长,胡排长。至于我,我是三连的连长,大家以后叫我张连长。”张连长说完,挥了挥手,转身离开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大家渐渐熟悉了起来。35中的高中毕业生刘明生被选为副排长,各班也选出了班长,廖小柯所在班选了李道荣为班长。胡排长接着说:“趁着天气还暖和,我们赶紧做砖,准备盖新房。”
听到盖新房的消息,大家纷纷投入到工作中。知青们分成了两拨,一拨去砍芦苇,一拨去做砖。廖小柯被分配到砍芦苇的组,工具是一把长把镰刀。稍有不慎,脚背或小腿就容易被砍伤。经过兵团老战士的指导,廖小柯终于掌握了砍芦苇的技巧,砍下的芦苇晒干后,要运回去烧砖窑。
每日的工作量非常大,忙碌一天后,廖小柯筋疲力尽,浑身各处都酸痛,只有躺在床板上时,才稍感一丝轻松。
晚饭后,廖小柯躺在床板上,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睡。他问旁边的小李:“做砖累吗?”小李答道:“怎么不累,我的胳膊疼得像是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平时从没吃过这么苦的日子,我真想家了。”话音未落,小李竟然低声抽泣了起来。
廖小柯轻拍着小李的肩膀,安慰道:“既然来了,就要坚持下去。过几天就习惯了。”说完,廖小柯眼角也不禁湿润了。
时间过去,大家渐渐适应了艰苦的劳动,砍芦苇和做砖不再觉得那么辛苦,甚至开始觉得自己有了力气。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平稳之时,突如其来的一场火灾打破了原本的宁静。
那天深夜,知青们因白天的劳动而早早进入梦乡。突然,廖小柯被小李推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