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漫漫,驼铃声声,马蹄得得。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甘肃,文物遗迹灿若皎月、多如星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保护文物就是保存历史,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让广大群众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痕迹,留得住文明根脉,方能用文化力量助推民族进步和国家昌盛。
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甘肃客户端利用甘肃省融媒体省级技术平台“新甘肃云”的技术优势,联动全省各级融媒体中心推出【丝路之光·说宝】特别策划栏目,通过各地文物,讲述甘肃故事,传递陇原声音,展现甘肃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用文化力量助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本期【丝路之光·说宝】走进镇原县博物馆,看看秦始皇的诏文有多罕见。
一
秦诏版,是指刻有秦始皇或秦二世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铜版,它们有的镶嵌在铁权、铜权之上,有的四角穿孔,以便钉在木制量器表面。目前我国出土的刻有秦始皇诏文的遗物有铜椭量、铜钱等,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也广,但像这样把诏文刻在铜版上的诏版形式在全国极为罕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举措,其中统一度量衡便是极为关键的一项,现存于镇原县博物馆的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正是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珍贵见证者。
1996年9月,这件“秦诏版”被国家文物局专家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镇原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二
这件“秦诏版”尺寸小巧,为长方形样,长10.8厘米,宽6.8厘米,重150克,四角钻有四个小孔,是供人们将其固定时钉钉子用的。其正面以秦小篆铸成,竖五行、横八行,上下、左右结构整齐,阴文书刻秦小篆40字,内容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诏书中的“二十六年”指的就是公元前221年,那一年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年,也是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令之年。“黔首”指的是当年秦始皇对百姓的称呼,秦尚黑,百姓要用黑布包头,故称作“黔首”;“立号为皇帝”是嬴政认为自己统一天下,功过于“三皇五帝”,于是便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状”即丞相隗状、“绾”即丞相王绾;“法度量则”是指法律、度量等制度。
这段文字大意是:“(秦)二十六年,秦始皇兼并了各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立称号为皇帝,并下诏书给丞相隗状、王绾,把全国不统一的法律、度量和各种制度都明确统一起来。”
三
这四十字的秦篆诏书,以皇帝的至高权威,要求全国推行统一度量衡制度,虽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但字迹依然清晰、线条纤细,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秦小篆的重要实物之一。
秦朝初并六国,各诸侯国度量衡体系各异,严重阻碍了经济交流与国家治理,秦始皇便迅速将此事提上日程,把秦国施行的度量衡制度通过法令推广至全国。他命令将诏书铸刻在量、衡器或铜版上,再分发至全国各地,使其成为国家统一标准的凭证,以做到家喻户晓。
这件“秦诏版”为秦代“以器物推行法制”提供了唯一物证,填补了史书对统一度量衡制度细节的缺失。
四
秦时,庆阳隶属北地郡。如今,镇原、环县、正宁等地仍留存有当时修筑的长城、秦直道等遗迹,出土的历史遗物更是数不胜数。
《镇原县志》记载,“秦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鸡头山就在今镇原县开边乡境内。这些遗物与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的出土相互印证,均表明秦王朝在北地郡进行了一系列治理活动,为巩固统治奠定了基础。
如今,当目光拂过诏版上那些两千年前镌刻的笔画:“法度量则不壹,皆明壹之”,我们仿佛看见信使驰骋在秦直道上,将钉着诏版的量器送往每一座边城;听见市集里官吏高声宣读诏文,百姓以新制的“斗”与“秤”交易黍谷。
特别鸣谢:镇原县融媒体中心 镇原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