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35年至1242年间,蒙古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西征。此次西征的主要目标锁定在东欧草原地区,甚至一路推进至中欧的波兰和匈牙利境内。随着第二次西征的完成,拔都在东欧草原上建立了钦察汗国,标志着蒙古汗国开始出现分裂的趋势。那么,蒙古为何再次发动这场西征?拔都为何能够在东欧独立建国呢?
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的根源,要追溯到第一次西征。1219年,蒙古军队发动了对花剌子模的首次西征,成吉思汗仅用一年时间便迅速击溃了花剌子模,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然而,这次西征的战线远远超出了花剌子模的范围,波及了更为广阔的地区。
这是因为花剌子模内部存在两大势力集团。一方面是以国王摩诃末为首的中央统治集团,另一方面则是以图儿干合敦为代表的钦察势力。图儿干合敦是摩诃末的母亲,来自钦察部族——钦察人是西突厥的后裔,广泛分布于哈萨克草原及东欧草原地区。花剌子模建立霸权后,众多钦察人涌入其境内,成为花剌子模的主要军事支柱。摩诃末在远征巴格达哈里发时失败后,图儿干合敦借助钦察人的力量另立政权,使花剌子模一分为二,局势动荡不安。
1218年,蒙古使团在讹答剌城被钦察人杀害,这一事件直接触发了蒙古的第一次西征。蒙古军队攻占的第一个目标便是讹答剌城,最终将这座城池夷为平地,屠杀了城内所有居民。在征战过程中,许多钦察人逃往哈萨克草原,术赤率领一支蒙古军队一路追击进入草原深处。
与此同时,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因兵力不足选择西逃,蒙古军紧追不舍。哲别和速不台两位名将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东欧平原,击溃了钦察各部,并在一场战斗中击败了约8000人的罗斯联军。最终,他们率军从里海北岸返回哈萨克,与成吉思汗主力部队会合。
这次第一次远征,使蒙古军队深入钦察草原和东欧,面对林立的部落,激发了强烈的征服欲望。尽管如此,蒙古军的目标并非钦察草原,因此征讨结束后大军迅速撤回。不久后,成吉思汗得知西夏叛乱,转而东征西夏。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
窝阔台继位后,蒙古的战略重点集中于消灭花剌子模残余势力及彻底覆灭金国。1234年,蒙古联手南宋攻破蔡州,金国灭亡。此后,蒙古的目光转向钦察草原。虽然后来也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但主要精力依然放在了西征方面。
蒙古远征钦察草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整合蒙古各支系,巩固内部威信。第一次西征时,术赤——成吉思汗的长子,已经征服了部分钦察草原,但钦察部落拥兵自重,不再向成吉思汗朝贡。成吉思汗曾派遣察合台讨伐术赤,得知术赤去世后才罢手,并将钦察草原正式封赐给术赤。
作为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未能继承大汗之位,而察合台和窝阔台对术赤系颇有排挤,令术赤心生不满。第二次西征成为术赤势力割据一方的良机。术赤去世后,其子拔都继承爵位和封地。窝阔台即位后,为了团结蒙古诸子,增强自身权威,支持拔都收复钦察草原。
这次远征的主力由各诸王长子组成,除了拔都,还有贵由、蒙哥等人。窝阔台显然意图借此磨合宗室成员关系,同时为诸王长子提供实战经验。资深将领速不台也随军出征,作为经验丰富的长者带领年轻将领。
1235年,蒙古大军正式启程,拔都在钦察草原集结,最终两支军队会合,开始对钦察各部的征讨。到1237年,钦察各个部落纷纷被征服。随后,蒙古军队将目光转向四分五裂的罗斯各公国,经过一年鏖战,轻松攻克了莫斯科、罗斯托夫、弗拉基米尔、梁赞等重要城市。
1238年,蒙古军北上攻打气候严寒、沼泽密布的诺夫哥罗德,因伤亡惨重而不得不撤退,转而进攻其他地区。拔都则率军返回钦察草原整顿。整顿后,拔都命令蒙古军攻陷基辅,自此打通了通往西欧的通道。
1239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和匈牙利,然而抵抗极其激烈,蒙古军屡次遭遇顽强防守,甚至出现败绩。继续深入西征,风险陡增,前景黯淡。
1241年窝阔台去世后,拔都立即宣布撤军。当时,窝阔台之子贵由被推举为汗位继承人。作为术赤系代表及西征主帅,拔都对这一安排极为不满,遂选择留守钦察草原,而非回归蒙古高原。
1242年,蒙古大军撤回蒙古本土后,拔都在钦察草原建立了自己的汗国——钦察汗国,亦称“金帐汗国”,首都设于伏尔加河下游。这个汗国疆域辽阔,东至鄂毕河流域,西达咸海,并控制着罗斯各国,成为东欧一大强权。
尽管第二次西征取得了巨大军事胜利,但对蒙古中央政权而言意义有限。此次西征未能达到统一长子的目的,反而因窝阔台去世和贵由继位,激化了术赤系与其他派系的矛盾。拔都自立为汗,建立钦察汗国,预示着蒙古帝国开始分裂。随后,蒙古诸王内部矛盾日益加剧,分裂趋势难以避免。
这场西征对东欧影响深远。钦察汗国长期统治东欧,罗斯各公国被迫称臣纳贡逾两百年。蒙古粗暴的统治方式深刻影响了罗斯人的性格。莫斯科公国统一罗斯后,俄罗斯逐渐形成了野蛮、专制和集权的政体,并迅速沿着蒙古路径扩展,最终成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