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走进南京的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时,许多人都会被一幅名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经典照片所吸引。
照片的构图十分简洁而富有张力:画面底部三分之一处,一艘正在行驶的木船稳稳地划破江面;船上坐着十几位装备精良的解放军战士,三位士兵抬头望向镜头,其他战士则目光坚定、手握钢枪,目光锁定前方。船头远处,广袤的长江水面波光粼粼,能看到几只小木船在江面上行驶,而在那遥远的江岸线尽头,隐约可见敌军防线的轮廓。画面的左下角,一位年轻女孩的背影引人注目:她梳着一头粗大的长辫子,双手紧握船橹,力道十足地摇动着。在她瘦弱的身躯中,仍能感受到一种挺拔的气质。我们仿佛能从她那专注的姿态中,看到她那坚定而闪烁的眼神——一种注视对岸、憧憬胜利的深邃目光。这幅照片凝聚了人民的力量与团结的希望,仿佛能穿越时光,触动人心的深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画面中的小女孩,五十年后竟成为了人们寻找的焦点。她到底是谁?她身上有什么谜团?一切还要从渡江战役时期的一个难题讲起。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成功击溃了大部分国民党主力,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解放军的总兵力迅速增长至四百多万,声势浩大,士气高昂。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战便是渡江战役。
1949年4月初,解放军渡江战役总前委迁至合肥瑶岗村,全面展开渡江作战的准备。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便是突破敌人的长江防线。
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宽阔而湍急,江面长达6400公里,其中下游江段最宽可达十余公里。由于水流迅猛、江面复杂,长江被誉为“天堑”,几乎难以逾越。从古至今,想要直接突破这道自然屏障,困难重重。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操虽拥有兵力优势,但仍未能突破长江,而解放军面临的敌人比曹操所遭遇的还要强大。
为了确保长江南岸的防线稳固,国民党在长江沿岸部署了庞大的军事防线,共有超过七十万军队及海空军配合,布设了长达两千公里的防线,妄图遏制解放军的登陆。面对这样的防线,解放军并没有急于正面硬碰,而是运用了巧妙的策略。刘伯承提出,敌人的长江防线就像是一条“死蛇”,只要破开其中一处,整个防线便会崩溃。于是,解放军设计了一个三分兵力的战略计划,形成了东、中、西三条战线,集中力量攻击敌人的弱点,分割并击溃防线。
然而,尽管解放军具备强大的战斗力,渡江作战依然面临重重困难。许多解放军战士来自北方,不擅长水上作战,更不懂得游泳。最令人头疼的是,敌人在撤退时已经将长江沿线的船只几乎全部破坏和收走,解放军面临着严重的船只短缺问题。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党中央从国外采购了大量救生圈、筏子、软木等物资,但这些仍然无法替代真正的船只。缺乏船只,单靠竹筏和小木排过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重新造船又耽误时间,无法及时展开进攻。
幸运的是,许多江边的老百姓,尤其是那些以航运为生的船家,仍保留着自己的船只。这些船家通常不愿轻易将船只交给别人使用,但他们心中依然充满爱国情怀。在政府的组织下,这些船主们组成了特别的支前队,专门用自己的船只为解放军运送人员。
其中,一位名叫颜建发的船家,家中有一艘五吨重的大木船。颜建发全家支持解放军,看到局势发展,他们决定为渡江战役提供支持。1949年3月,颜建发带着女儿颜红英和儿子颜根兄将一船小麦运送到泰州。得知解放军正在为渡江战役调集船只,他们立刻赶往登记处,表示愿意参与渡江支前。
解放军二十军迅速在扬州附近集结准备渡江,颜建发一家正好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为了更好地运送部队,颜建发将自己的船进行改装,并参与了严格的训练。在训练期间,他们与解放军一起进行了水上技术训练,包括泅水、上下船、滩头登陆等。解放军特别要求支前船只白天用芦苇等材料遮盖,以避免被敌机发现。
在一次实景演习中,颜红英和她的船只一同驶入夹江水域,突然间,敌舰的探照灯扫过来,木船被敌人发现,随即遭到炮火攻击。在瞬间的危险中,颜红英凭借过人的航行技术,迅速调转船头,成功躲避了炮弹的攻击。即便耳膜受伤,疼痛难忍,她依然坚持驾船继续行驶,直到安全区域。
随着渡江战役的展开,解放军逐步突破敌人的防线,占领了多个城市,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4月20日,渡江战役正式打响,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颜红英和她的父亲一起,继续为解放军提供船只支援。
战斗期间,新华社记者邹健东拍下了这张经典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照片中,颜红英的背影成了象征人民力量和胜利的标志,然而由于战事紧急,战后没有记者来详细记录她的身份,直到多年后,照片中的“背影姑娘”才成为寻找的对象。
1998年,南京电视台在筹拍《风雨钟山路》纪录片时,决定寻找这位背影姑娘。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在一位名叫董小妺的妇女的帮助下,找到了颜红英的身影。原来,颜红英的家人在渡江战役后并未显露身份,直到多年后,她的女儿才通过纪录片揭开了她的历史。
尽管颜红英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国家的正式认定,但她一直坚定支持解放军。甚至在1998年的洪水灾害中,她用自己微薄的收入为子弟兵送去慰问品。今天,颜红英已是69岁的老人,身体仍健康,而国家也在晚年给予了她应有的照顾。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通人民为胜利做出的伟大贡献。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些英雄,国家也不会忘记他们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