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因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并杀害关羽,随即成为群体嘲笑的对象,常被讽刺为江东鼠辈,认为东吴背弃盟友,行事卑劣,处处显现小人的做派。此种观感虽广泛流传,但背后却掩藏着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其实,“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至理名言,古今中外都适用,在刘备的蜀汉集团与孙权的东吴集团之间,尤其体现得淋漓尽致。
孙刘之间的联盟关系复杂多变,虽然从荆州开始,两国的合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同样的,矛盾也从这里萌芽,最终的决裂便是在这片战略要地——荆州发生的。荆州不仅是南北争霸的关键战略点,而且其繁华和富饶程度也是无可比拟的。曹操若能占据荆州,统一天下指日可待;而刘备若能稳固荆州,便能确保自身立足,甚至发展成鼎足之势。对孙权而言,荆州位于大江中游,对东吴而言,这块土地无疑如一柄悬在头上的利剑,急需纳入囊中,才能确保未来安稳。
因此,围绕荆州的争夺,孙权和刘备两大势力上演了一场复杂的爱恨情仇。曹操南下,荆州早早便无战而降。刘备率领残兵败将,只能投奔刘琦,倚靠江夏一地苟延残喘。就在刘备即将覆亡之时,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出手相救,成功击败了曹操。尽管东吴此举也有自己的深层考量,但毫无疑问,正是东吴的援手使刘备渡过了难关。
之后,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打破众议,决定将荆州暂时借给刘备,以防曹操北伐时没有足够的力量抵抗。这一决定标志着孙刘之间建立了某种形式的合作。孙权为了刘备能安顿下来,甚至不惜让周瑜花费一年时间攻占曹仁所守的南郡。双方达成协议,等刘备获得益州建立起根基后,会将荆州归还。这一雪中送炭的举动令曹操也感到震惊。
然而,孙刘结盟以来,东吴始终单方面承受了较多的付出与责任。每当曹操威胁东吴时,东吴向刘备求援,但刘备总是难以提供有效的支持。而最初将荆州借出去并非难事,但要想取回却变得异常艰难。当刘备占领益州后,孙权便开始期盼能尽快收回荆州,但刘备却毫不兑现承诺,反而回应说:“等我得了凉州,就会将荆州全部归还给东吴。”结果,荆州一借便是五年,面对刘备的推诿,孙权的耐心也逐渐耗尽。于是,孙权派遣官员直接接管荆州南部三郡,却遭到了关羽的坚决驱逐。终于,孙权决定不再忍让,他派遣吕蒙悍然袭取了长沙、桂阳、零陵等地。
此举直接导致了两国的彻底决裂,刘备不得不亲自率领五万大军从蜀地出发准备与东吴对抗。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之时,曹操却突然进军汉中,打破了局势的平衡,迫使刘备重新考虑与孙权的关系。经过一番谈判,刘备最终同意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还给东吴,而东吴则同意保留南郡、零陵与武陵。
此外,蜀汉的二把手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未能妥善处理与东吴的关系,导致双方摩擦不断。东吴的大都督鲁肃,出于大局考虑,屡屡忍让,但他最终也忍无可忍,特别是在关羽不满的情绪日益加剧后。鲁肃曾在单刀会上严肃地批评关羽:“当初你们处于困境时,曾请求借荆州,而如今得到益州却没有还回之意。我们让步求三郡,你们却不肯答应。”面对鲁肃的指责,关羽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歉意,反而说:“土地所在即为德,何常之有?”虽然双方各自有理,但从历史的视角看,蜀汉在道义上已显得有些失信。
然而,东吴的宽容并非永恒,吕蒙曾明确表示,关羽骄傲自大,心机深沉,不可小觑。吕蒙认为,既然关羽已获得益州,东吴应当趁早夺回荆州,否则长期的忍让只会为敌人提供可乘之机。尽管孙权最终未采纳吕蒙的意见,继续维持对关羽的克制,但随着关羽的骄横态度愈加明显,双方的裂痕越来越深。关羽对东吴的轻视与侮辱,也促使孙权心生怨恨,最终决定采取果断行动。
于是,东吴悍然发动“白衣渡江”,成功夺回了荆州,并将关羽擒杀。虽然东吴在战术上取得了胜利,兵不厌诈的策略也得到了成功的体现,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东吴这一行为却被普遍视为背信弃义,攻击盟友。然而,如果从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双方的利益关系出发,东吴的行为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毕竟,刘备在背后反悔不认账,已然在道义上输了先手。若非曹操入汉中,孙刘两国或许会在更早时爆发全面战争,终结这段不堪回首的盟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