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和中国的文化联系确实深,不过这些年他们一直想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搞了不少“去中国化”的操作,后来又慢慢往回找补,这事还挺有意思的。
刚独立那会,韩国对首都的汉字译名“汉城”不太满意,觉得这名字太有中国味了。
于是就慢慢开始在官方文件里用韩文替代汉字,一步一步减少汉字的使用。
到了1970年,更是全面推进“去汉化”,学校里汉字课少了,日常书写也尽量只用韩文。
最显眼的变化是2004年,正式把“汉城”改成了“首尔”,就是想彻底和过去的汉字名称划清界限。
但这么一折腾,麻烦事儿跟着来了。韩文虽然好学,但问题也跟着来了。比如“수도”这个词,既能指首都也能指水道,新闻里说“수도 개선”,不看上下文根本分不清是要修水管还是搞城市建设。
更头疼的是年轻人读不懂老祖宗的东西,韩国博物馆里的古籍全是汉字写的,现在的大学生看这些跟看天书似的,连本国历史都得请中国学者帮忙解读。
文化认同也跟着受影响。就说“首尔”吧,改了名之后,好多人搞不清它跟“汉城”是一个地方,连带着一些老建筑、老地名的历史故事也没人能说清了。
申遗的时候更尴尬,端午祭、泡菜这些想申遗的项目,最早的记载全是汉字写的,越挖史料越绕不开中国文化的影子。
慢慢的,韩国人也发现不对劲了。一方面,和中国做生意的越来越多,签合同、谈合作总离不开汉字相关的东西,不懂汉字太不方便;另一方面,大家也开始重视自己的历史,觉得连老祖宗的文字都看不懂,实在说不过去。
所以这几年,“复汉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学校里汉字课增加了,街头不少招牌也重新写上了汉字,大家觉得还是得把汉字捡起来。
其实汉字的优势真挺明显的。它是表意文字,一个字不光有读音,还带着意思,“休”是人靠在树上休息,“明”是日和月放光明,一看就懂。
而且承载的文化也深,诗词歌赋里的意境,用汉字才能准确表达,换成别的文字总差点意思。
有意思的是,现在汉字还走进了科技领域,比如中文编程。中国人用中文写代码,不用费劲记那些英文指令,一看就明白,上手特别快。
像云表平台就是个例子,它纯中文界面+表格编程,哪怕你不懂复杂的代码,也能用它轻松搭出WMS、MES、ERP等复杂管理系统,不管是进销存还是生产管理,普通人也能搞定。
全程用中文操作,流程设置、数据关联直接用中文描述,上手特别快。
而且特别灵活,业务变了随时能改,改完立马生效,不用等技术人员。不管是电脑还是手机都能适配,数据还能和其他系统对接,不担心信息孤岛。
更实在的是省钱,自己开发比找外包便宜八成,维护起来也简单,企业自己人就能搞定,小到小店管理,大到工厂的复杂系统都能应付,很适合各类业务场景。
这说明汉字不光能传承历史,在现代科技里也照样能发光发热。
说到底,文化这东西不是说断就能断的,适合自己的才最重要。韩国绕了一圈又重新重视汉字,或许就是明白这个道理了。
而汉字本身,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在用自己的魅力证明着它的价值。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更多精彩,评论区见。
文|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