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民国时期的头号“剩女”,在四大才女(吕碧城、石评梅、萧红、张爱玲)中,占据了首位。虽然民国历史上,许多女性都选择了不婚,但吕碧城无疑是引领了这一潮流的先驱。她并非唯一一个选择不婚的女性,但她的故事却深刻影响了不婚主义的思潮。
不婚的原因五花八门,或许是没遇到合适的人,或是对婚姻心存期待,或因情感创伤让她不再相信爱情……然而吕碧城的故事,至今没有人能够完全解读。毕竟,她在外人眼中简直完美得无法理解——她本应成为最让人羡慕的妻子,谁都无法理解她为何不嫁。
谈到她的外貌,吕碧城可谓是闭月羞花,俏丽无双。她身上还流淌着母家书香的气息,气质优雅,令任何女子相形见绌。她的才华更是人所共知,诗人柳亚子称她为“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而著名诗学家龙榆生则赞誉她为“凤毛麟角的才女”,更是视她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吕碧城5岁便能写诗,早在她父亲在院中随口吟咏“春风拂杨柳”时,她便接下诗句:“秋雨打梧桐”。从她早年的诗作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她卓越的才情,如她所作的《生查子》:
> 清明烟雨浓,上已莺花好。
> 当年拾革时,共说春光早。
> 游侣渐凋零,追忆成烦恼。
> 六幅画罗裙,拂遮江南早。
吕碧城的才干更是无与伦比。她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创下了五个第一:从文化界到政治界,再到商界,她都能在每一个领域成为瞩目的焦点,成为令人敬仰的女性楷模。
然而,这位才女的生活却注定并非一帆风顺。如果没有那些波折与磨难,她的成就或许会显得平凡一些。尽管她的事业辉煌,她始终未曾结婚,最后选择了皈依佛门,过上了与青灯古佛为伴的孤寂生活。
当被问及为何终身未婚时,吕碧城只是淡淡地说:“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已婚,汪精卫太年轻,汪荣宝虽人不错,也已成家,张謇曾介绍给我诸宗元,但年届不惑,须眉皆白,实在不般配。”
吕碧城出生于光绪九年(1883年),正值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尽管如此,她却能在苦难中茁壮成长。1892年,年仅9岁的吕碧城便按照封建礼教的安排,接受了与一门汪姓家庭的婚约。那时,凭借着父母的家世,她本应安稳地度过一生,成为名门闺秀,嫁为人妇。
然而天命多变,吕碧城12岁时,父亲突然去世。吕家本是一个大家族,但一旦缺乏男性支撑,便难免陷入危机。吕碧城的母亲,严氏,在吕父去世后,不仅遭遇了家产的剥夺,还被亲戚联合绑匪绑架。吕碧城得知后,立刻采取行动,亲自写信给父亲的朋友和学生求援,其中包括时任江宁布政使的樊增祥等人。大家都为她的文笔和坚定决心感到震惊与钦佩,纷纷赶来施援,最终严母得以脱险。
这次事件让吕碧城决定解除与汪家的婚约,然而,汪家却先发制人,认为她年纪尚轻却如此果断,实在不符合“淑女”之名。面对家族的反对,吕碧城只能默然接受,但她内心对汪家早已彻底失望。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刻,汪家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让她觉得心寒。从此,吕碧城断绝了与汪家的婚约,她的内心也永远封存了对理想伴侣的渴望。
家庭破产,婚约解除,吕碧城和母亲带着四个妹妹,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天津的舅舅家。那时,天津正兴起西方教育思想,女权意识悄然觉醒,妇女解放的潮流渐起。1903年,袁世凯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开设了天津女子学堂,吕碧城得知后,欣喜若狂,立刻向舅舅提出了去求学的请求。虽然舅舅极力反对,甚至辱骂她不守妇道,但吕碧城决心去天津,她连夜搭上了前往天津的火车,身无分文,亦没有带走任何行李。
到达天津后,吕碧城感到了强烈的不安和孤独。就在她陷入困境时,佛照楼旅馆的老板娘看到了她,主动上前搭话。经过一番交谈,老板娘对她的谈吐和气质颇为赞赏,觉得她显然来自显赫家庭,便收留了她。
吕碧城终于在天津扎下了根,但她依然身无分文,生活困顿。直到她得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的联系方式后,便写了一封长信求助。英敛之被她的文笔所打动,立即前来拜访,并聘请她为《大公报》的编辑。吕碧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位女编辑,开启了新闻界的新篇章。
在《大公报》工作期间,吕碧城提倡女权,她大胆宣扬:“民者,国之本也;女者,家之本也。”她号召女性接受教育,打破封建枷锁,一时间,吕碧城成为了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军人物。秋瑾等名流也专程前来拜访她,两位女性的友谊被世人称为“女子双侠”。
然而,吕碧城并不仅限于言论上的女权主义,她的行动更是体现在实际中。在《大公报》任职期间,她不只是做编辑,还亲自为妇女写稿,成为中国新闻界首位女性撰稿人,并为女子教育奔走四方。1904年,在她的推动下,北洋女子公学应运而生,她担任总教习,负责管理学校事务。几年后,学校改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并且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女性人才。
教育事业之余,吕碧城还投身于政治界。1912年,袁世凯成为临时总统,她凭借与袁世凯的旧交,成为机要秘书,成为中国政治史上,唯一一位担任如此重要职务的女性。然而,政治腐败令她心灰意冷,于1915年辞去官职,回到上海。
随后的几年,吕碧城进入了商界,并且大获成功,积累了大量财富。她不仅投资茶叶生意,还热心社会公益,成立了“京直水灾女子义赈会”,捐款援助灾民。她的爱心和勇气,使得她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1919年,吕碧城的母亲去世,吕碧城深受打击,决定前往美国深造。她攻读文学和美术,同时担任《时报》的特约记者,写下了大量关于西方文化的文章,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她在欧洲的旅行更是让她的视野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在瑞士的旅行中,吕碧城救活了一只蚂蚁,深受“众生平等”理念的启发,这也为她后来皈依佛门埋下了伏笔。1928年,她参加了世界动物保护大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并致力于动物保护的宣传。
吕碧城一生独立、坚强、不拘一格,她选择了孤独的生活,却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无论世俗如何评价,她从不为外界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