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9日,102岁的老红军秦光同志离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人们常说,秦光是“活烈士”,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历经生死,更因为他活成了历史的见证,身体里那些无法取出的弹片,见证了他为革命付出的牺牲。
“九死一生”这个词,对于秦光来说,早已不再令人震惊。毕竟,这位活到102岁的老人,两度从死亡的边缘走过。秦光的身体几乎承载了中国近代史的风风雨雨,他的每一块弹片,每一处伤痕,都是那段岁月的烙印。纵使逝去,他的生命与革命的历史早已融为一体。
那为何说他是“活烈士”?又为何他会经历多次“九死一生”的奇迹般经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开国上校秦光同志的传奇人生,揭开他那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秦光从小就立下了革命的志向。1917年,他出生在湖北红安县,一个后来被誉为“十大将军县之一”的地方。家境贫寒,父母都是佃农,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却常常连地主的租金都交不上。为了避免地主的欺凌,秦光一家不得不忍受饥饿,将所有的收成交给地主,以换取不被迫害的暂时安宁。看着父母整日忍饥挨饿,秦光心中充满了愤懑,他常常问自己:“为何我们连一只看门狗都比不上?”。面对不公平的社会,他暗自发誓,要为穷苦百姓争回公道。
有一次,秦光问父亲:“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好日子?”父亲叹了口气,说:“人分三六九等,命运从出生就注定了。”而年轻的秦光却坚信:“我不信,我要翻身!不仅我翻身,所有的穷人都要翻身!”父亲认为他只是嘴上说说,但秦光却没有放弃这个理想,并付诸于行动。
1930年,革命的春风吹进了红安,秦光见到了一支革命队伍,他们与百姓亲如一家,不抢粮食、不掠妇女,甚至百姓给水都要付钱。这支军队深深地打动了他,秦光决定参军,加入他们的行列。当时,他只有13岁,但已经显示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与坚定。
加入红军后的秦光,经历了多次战斗,并屡次在生死之间徘徊。1941年1月中旬,日军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决定在苏村展开阻击战,拖住敌军,为主力部队争取转移时间。秦光当时担任鲁西军区特三营副教导员,参与了这场惨烈的战斗。
苏村阻击战异常激烈,敌军兵力远远超过我方,初看时,敌人仅有六辆卡车,但这不过是前奏,随后的敌军支援更为强大。在坚守阵地中,秦光和战友们顽强抵抗,但随着敌人源源不断的增援,我方伤亡惨重。最终,战斗到中午时分,特三营仅剩下20余人,秦光依然在其中。敌军为打破我军防线,使用了毒气弹,几乎所有战士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昏迷倒地。秦光也未能幸免。
然而,敌军没有彻底消灭秦光,他们将其与其他幸存者捆绑起来,准备押回去审问。途中,秦光与战友们决定趁机逃跑。面对敌人的追击,秦光不顾身上的束缚,拼尽全力向前跑。在途中,秦光先是肩部中弹,接着另一发子弹击中了他的脖部。当他倒在血泊中,意识模糊,以为自己将永远失去知觉。然而,幸运再一次降临,秦光被村民找到,并经过紧急救治,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秦光的这次生死劫难成为了轰动一时的故事。许多报刊都对他“活烈士”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他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成为了红军战士坚韧不拔的象征。
1943年3月,秦光的生死考验再次降临。那时,他已经是部队的政委。在一次突围行动中,秦光带领队伍遭遇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在绝境中,他选择拼搏一把,奋力冲向敌阵并投掷手榴弹。然而,就在第二颗手榴弹即将投出时,秦光腹部中弹,紧接着敌军的炮弹爆炸,爆炸的弹片再次击中他的头部。秦光再次倒下,血流如注,眼前的天空变得模糊不清。
这一次,秦光甚至以为自己再也没有机会生还。然而,幸运如同神祇降临,在敌军撤退后,附近的乡亲发现了他,经过紧急抢救,秦光被救活,但弹片依然深埋在体内,无法取出。尽管如此,秦光并没有放弃继续参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他始终冲在革命的最前线,身体里承载了革命的历史与记忆。
进入和平年代,秦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他热衷于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述红军的故事和革命的历史,教育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常说:“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太优裕了,他们需要知道,这一切是无数革命先烈为我们争取来的。”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了解革命的历史,他还写下了《银松传奇》和《天台奇松》这两本儿童读物,将自己的经历和红军精神传递给后代。
秦光的一生,承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从贫弱到强盛的伟大历程。他用自己的行动和信念,诠释了何为革命者的无畏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