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始皇继承人之谜:司马迁骗了我们两千年?
迪丽瓦拉
2025-09-23 22:32:23
0

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时,突然病重倒下,生命进入倒计时。

临终之际,他留下遗书给扶苏,内容仅是“与丧会咸阳而葬”,这句简短的话语实则是隐晦的命令,意味让扶苏赶回咸阳主持葬礼,实际上也就是暗示扶苏应继承皇位。

然而,这次权力交接异常仓促,秦始皇直到病重才决定继承人,这在政治上是极其忌讳的。随后秦始皇于沙丘病逝,赵高利用机会,拉拢皇子胡亥与丞相李斯密谋篡改遗诏,逼迫扶苏自尽,秘密未发丧就返回咸阳,扶立胡亥为帝,即历史上的秦二世。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沙丘之变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阴谋典范,胡亥的诈立是秦朝迅速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剥夺了这个新生政权的生存契机,加速了其灭亡。千百年来,这一历史事实几乎被学界普遍接受。

然而,也有学者对这段政治阴谋提出怀疑。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指出,《史记》所记李斯、赵高密谋篡位乃“秘中之秘”,当事人不可能外泄,因此沙丘之变恐有后世“创作”成分。虽然如此,至今没有发现能推翻《史记》记载的其他史料。

近年来,随着部分地下文献的出土,沙丘之变呈现出另一种可能的历史面貌,引发人们质疑:秦朝的政治历史或许需要重新书写。

2015年,北京大学公布了藏西汉竹简《赵正书》的全文。

“赵正”即秦始皇,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述:“(嬴政)生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名政,姓赵。”《赵正书》记录了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至秦朝灭亡期间的一些细节,正好对应《史记》中胡亥诈立的那段时间。

开篇即与《史记》大相径庭:“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还至柏人而病。病势严重,长叹流泪,问左右曰:‘天命不可更改乎?吾未尝病此等,悲伤甚……’”可见秦始皇早已预感五十岁便会死,出巡也是想逆转命运,奈何终究不敌病魔。

临终,秦始皇召见李斯,说:“吾霸王之寿已足,不忍吾子孤弱。……恐大臣争斗,祸及黎民。吾忧心子弱,民蒙其害,死犹不忘。请为嗣君议之。”他担忧身后权臣相争,民不聊生,托付李斯推荐继承人。

李斯未直言,而是极力称赞秦王业绩,承诺鞠躬尽瘁。秦始皇感动落泪:“吾不疑子,子我忠臣,其议所立。”

随后李斯与冯去疾跪请:“请立子胡亥为继承人。”秦始皇允诺:“可。”

此时赵高尚是被罚的隶臣,未有资格插手朝政。依《赵正书》记载,胡亥的继承是合法程序,根本无须阴谋篡位。

其后,《赵正书》内容与《史记》大致相符。胡亥继位后,杀扶苏、蒙恬,子婴数次谏言,胡亥置若罔闻。胡亥甚至下令杀李斯,李斯在狱中自辩,陈述功绩,但未能说服胡亥。在此书中,许多决策显然是胡亥本人主导,非赵高指使。

当胡亥命杀李斯时,子婴再次谏言:“不可。变革风俗、废法令,诛杀忠臣而立无德之人,使其以法纵欲,行不义,必有后患。大臣暗中谋变,百姓怨声载道。外有敌兵,士卒劳苦,赋税加重,内忧外患,危险已至。”此番话未见于《史记》。

最终胡亥杀李斯,赵高代行丞相职权,不久赵高又杀死胡亥,章邯返师咸阳杀赵高。至此,《赵正书》终结。

末尾有评语:“曰:胡亥不听谏言,立四年即死国亡。”此语显露《赵正书》成书后曾流传一段时间,抄写者以史为鉴,补充历史评议。学界推测其成书于西汉早期。

可以推测,《赵正书》作者和司马迁在撰史时参照了部分相同史料,但因政治或意识形态差异,对秦二世继位记载产生分歧。

2013年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一份秦二世元年文告,内容大意:

“天下哀悼始皇帝逝世,朕奉遗诏,举行盛大宗庙仪式,废除不合时令律令。今赦免流罪,宽恕百姓,减轻税负,抚慰官民,政令通达,务求安定。”

此文旨在显示胡亥即位后,试图稳定人心,宣示礼敬父皇、宽仁待民的形象。

但这份诏书虽可与《赵正书》部分内容呼应,却不足以完全证明胡亥为贤君。毕竟,历史上的帝王登基多自我粉饰,书面政令难免修饰掩饰。

回到最初的问题,秦二世究竟是否合法继位?是选择信任《史记》中的阴谋诡计,还是相信《赵正书》所述的正统继承?一个是司马迁笔下的正史巨作,一个是身份不明的文献,两者难以轻易评判高下。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胡亥正式登场。那年秦始皇出巡,身边有二十岁左右的胡亥随行,不仅是游览,更有传授政务的深意。

当时困扰秦始皇最大的问题是东方社会的分裂与异议。著名的焚书坑儒,更像是一场失控的文化战争。学者翦伯赞指出,秦代并非一开始就无差别焚毁文献,而是逐步演变而成的局面。

封禅时期,朝中有人讥讽秦始皇“遇风雨”;咸阳宫中宴饮时,有人公开反对郡县制,主张分封制;方士批评皇帝滥杀无辜……层出不穷的批评与挑战,使秦始皇深感忧虑,担心嗣君未来会被东方反对势力利用,推翻他的政绩。或许这也是迟迟未定继承人的原因之一。

扶苏曾劝谏说:“天下刚定,边远地区未稳,东方学子念法孔子,现行严法恐难长久。望陛下慎重考虑。”扶苏试图缓和矛盾,争取东方士子支持,寻求平稳转型。然而,秦始皇认为这等妥协是软弱,遂派扶苏出任边远重镇上郡,远离政治中心。

扶苏为人仁厚,能与东方士子合作,似乎是秦朝未来转型的最佳人选,但正因如此,他在秦始皇心中的地位日益下滑。两年后,他收到赐死诏书,蒙恬劝他不要轻易自杀:“使者未必诚,宜再请诏,莫轻弃命。”扶苏却回应:“父命子死,何复请诏!”显示其过于迂腐或早已接受父亲抛弃他的事实。

扶苏出走之际,胡亥恳求随父出巡,获准随行。

贾谊曾记述胡亥童年逸事:“胡亥与多兄弟为公子,宴会中见群臣陈列鞋履,竟践踏而去。诸侯闻讯,均感惋惜。及其即位,世人皆知其弃群臣之举。”这反映胡亥幼年时的无礼与不被兄长制约的特殊地位。

胡亥长大后,赵高成为其导师。赵高“通狱法”,与东方士子截然不同,契合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以吏为师”的理念。赵高与蒙氏兄弟及军功将领不和。值得注意的是,赵高犯罪后,蒙毅曾奉法处理,导致两人结怨,但最终秦始皇赦免赵高。

局势明朗:扶苏依托军功集团与东方精英,胡亥则依赖法家权臣赵高和丞相李斯。秦始皇选择胡亥继位颇具合理性。

司马迁虽说扶苏为嗣君,却《史记》中多处暗示秦始皇真正看重的是胡亥。

如记载胡亥欲杀蒙毅时对他说:“先主欲立太子,你反对。丞相以你不忠为由,已连累你的宗族,我不忍心,赐你死,是幸事。你要自己图谋出路。”蒙毅回驳说:“若不明先主心意,臣早已辞世。臣不疑太子独自处理政务,远离诸公子,我无异议。立太子是数年积累,不敢谏言,更不敢谋逆。非为辞避死,也为免辱先主名声。”蒙毅承认胡亥为太子,也证实“太子独往,远离诸公子”为事实。

胡亥继位后,行事颇具秦始皇遗风。曾模仿父亲巡游天下,回宫后,赵高进言:“先帝统治多年,群臣敬畏,不敢造次。如今陛下年轻,即位,竟与公卿政事纷争,犯下大错,显示朝廷不稳。”此后,胡亥多居深宫,成为赵高傀儡的说法由此而生。但居宫禁乃法家统治策略之一,即“独掌权柄,制约臣下”。

即便承认胡亥合法继承,也难掩其昏庸残暴的本质。他既无父亲的雄才大略,又在危机时采取残酷内杀和外耗民力,必然导致亡国。

沙丘之变仍存诸多疑点。

早于《史记》的《新语》《新书》《淮南子》《春秋繁露》,以及稍晚的《盐铁论》,几乎未提二世篡位。既然这是秦朝覆灭的关键,理应大书特书,然而汉初文献寥寥。陈胜起义时曾说:“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不当立,当立公子扶苏。”他仅强调扶苏更适合为君,却未直斥胡亥篡位。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描述自己书写《史记》的动机,完全出自个人心志,未引用外史,却未质疑胡亥继位合法性。

众多疑点是否意味着司马迁“篡改历史”?

《史记》中关于胡亥篡位论述多处,构成一条相对完整的证据链。若全为伪造,工程庞大。至少说明西汉初期人们普遍相信胡亥为篡位者,司马迁忠实记录了这种流传的历史记忆。《赵正书》或代表另一种被遗忘的记忆。正如益阳出土的缓刑恤民文告流传,但人们依然认定胡亥“非当立”。

距秦亡仅百年,司马迁未能揭开真相;两千年后的今人,掌握材料更少,自然难下定论。除非有更确凿证据出现,否则不能轻易推翻司马迁的叙事,但保持疑问态度尤为重要。

秦为何亡?汉为何兴?西汉人反复探讨。

楚汉之际,人们认为“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即皇位唾手可得,谁能者得之。贾谊《过秦论》云:“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名曰亡秦,实因利也。”函谷关破,秦军显疲态,关中非铁壁,反秦成了利益驱动的选择。

最典型例子是怀王约定:“先入定关中者为王。”

汉高祖刘邦五年(前202),在洛阳南宫设宴,部下议论何以得天下,何以失天下。众说“陛下与天下共享利益”,刘邦回应:“运筹帷幄不如子房,抚民赈饷不如萧何,统兵作战不如韩信。吾能用三杰,故得天下。项羽有范增而不用,是我胜也。”

此言反映观念:刘邦凭个人魅力聚贤才夺天下,一切成败系于人力。

汉初士人分析历史各角落,探究人力因素。《赵正书》结语“胡亥不纳谏,立四年身死国亡”,即一例。类似观点还有二世残暴、权臣倾轧、刑罚苛刻、内部分裂等。

当江山稳固,“人”的作用不再显著。陆贾对刘邦言:“秦已并天下,施仁义,法先圣,陛下何以拥有?”刘邦愧色不悦。汉兴非必然,后人取代合理。刘邦战伤,吕后请医,他怒曰:“吾以布衣剑客得天下,乃天命,虽扁鹊何用!”秦亡汉兴自此笼罩天命色彩。

司马迁撰《史记》时亦迷惘。一方面描绘帝国覆灭,诸侯逐鹿,彰显“人”之力。另一方面博览群书后感慨汉兴似天命。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太史公读史曰:初作乱起于陈涉;灭秦之暴虐自项氏;平定天下成汉家。五年之内,号令三更。自生民以来,未有受命如斯之速。昔虞夏兴起数十年,德洽百姓,政令得天助,乃得在位。”古代帝王耕耘多年方登基,汉却短短数年兴起,司马迁不禁感叹:“岂非天哉!”

现代视角虽无此感慨,却常归于兴亡规律,似有某种力量推动历史。人向“天命”屈服乃人性所致。面对复杂历史,人们总寻求确定性。历史纷繁,但或许只需一个真相。

秦二世继位之谜,《史记》中疑点重重,或许是司马迁对天命与人力矛盾的记录。司马迁的迷惘,正反映了一个难解的历史困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与... 彭德怀元帅是一位极具才华的军事将领,他的成长过程充满了艰辛。他的家庭背景贫困,早年的教育条件也十分有...
原创 中...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中国大陆修建了许多象征其侵略的建筑,其中一些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然而也有一些建筑...
原创 刘... 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五位英雄,通过十几年的共同奋斗,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延续了...
原创 传... 这本《自诬与自述:聂绀弩运动档案汇编》,的确让人看罢心惊肉跳。 大概由于兴趣使然,我对共和国历史上的...
文脉薪传、紫砂溯源 宜兴金沙寺... 11月15日,“紫砂之源 文脉之汇”宜兴金沙寺遗址文化学术会在宜兴举行,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原创 清... 在中国历史中,太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宫廷中扮演了非常独特的角色。虽然他们在宫中一度非常风光...
原创 美... 前言 “中国不是苏联,中国不会消失,美国将意识到它们的‘敌人’有多可怕。” 华盛顿的会议室里...
原创 吕... 汉初三杰中,萧何自然死去,韩信是被吕雉所杀,而张良在惠帝时期仍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曹参和灌婴则都是武...
陈多友 邓宇阳:冲绳抑或琉球?... 【内容提要】琉球,或者说冲绳,从日本的国家内部看,已演化为行政区划的问题,但实际上它是东亚地缘政治诸...
原创 一... 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然而,古代那些皇帝们偏偏不相信命运,决心逆天改命,追求长生...
原创 战... 李牧是赵国伯仁(现河北省隆尧县)人,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战国时期“四大战神”之一,足见他的战力非同一般...
原创 宋... 她是宋徽宗最美的女儿,封号茂德帝姬,同时也是宋朝大丞相蔡京的儿媳。按理说,她应当过着安逸、优越的生活...
原创 抗... 1945年8月15日,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期间,原本人数接近...
原创 刘... 大家好,我是黑白三国。 章武元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尽起川中兵马东征伐吴,彼时蜀军阵中,赵云曾力劝先...
原创 夏... 人们对于漫长而浩瀚的历史,总是怀有无尽的好奇心!常说中华文化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但经过史学家的深入研究...
原创 如... 假如历史发生了不同的转折,刘备战胜了曹操和孙权,最终实现了天下统一,那么中国的历史发展将可能走向一个...
原创 他... 他被称为“常败将军”,因为多次战败,但却在一次偶然的胜利中,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常言道,胜败乃...
原创 曹... 黄忠虽已年老,却依旧拥有惊人的勇气和决心。当有人问他是否还能继续战斗时,他微微一笑,回应道:“看我定...
原创 雍... 关于雍正是否通过篡位登基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尤其是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通过篡位的情节...
原创 中... 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为了纪念和祭祀历代著名的武将,特意修建了一座庙宇,名为“武庙十哲”。这座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