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密支纳战役,被闲置一年的郑洞国发威,用活堑壕打败日军的死坑道
迪丽瓦拉
2025-09-24 00:02:11
0

1943年2月,第8军军长郑洞国正在第6战区前线指挥作战,忽然接到紧急召回重庆的命令。据传是蒋介石亲自召见他。郑洞国心里清楚,这绝不会是升职或免职的消息。因为依照惯例,他这样级别的军官的任免一般都是由战区长官部转达,根本无需亲自到重庆见蒋介石。

然而,这一次蒋介石不仅亲自点名要见他,而且还急切催促,气氛显得格外紧张。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两人一见面,蒋介石直截了当地说:“任命你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这消息让郑洞国大为震惊。杜聿明呢?为什么他没有被任命为新1军军长?如果不是杜聿明,那为何也不是邱清泉?

作为第5军的老将,郑洞国深知第5军的组织构架。昆仑关大战后,几乎所有人都被处分、降级或免职,唯独邱清泉和廖耀湘逆势提升,分别被提拔为第5军副军长和新编22师师长,这足以说明蒋介石对他们的偏爱。

尽管远征军核心以第5军组建而成,且遭受沉重损失,廖耀湘麾下的新编22师仍保有精锐。既然不让杜聿明担任军长,按理说应该轮到邱清泉才对。郑洞国心中的疑虑日益增长。旁边的何应钦解释说,不是不想让邱清泉担任军长,而是他的性格如烈火,难以与史迪威相处融洽。

听罢,郑洞国豁然开朗。自己之所以被任命,是因为性格老实,能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可是,他也明白,曾经被誉为老好人、能够吃亏的罗卓英和杜聿明都未能承受这压力,自己真的能够吗?

事实上,郑洞国并不知道,最初新1军军长的候选人共有三人:邱清泉、黄维和李及兰。他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邱清泉脾气暴躁,黄维过于呆板,李及兰缺乏指挥机械化部队作战的经验。最终,他才被选中。

军令已下,郑洞国只能接受现实。1943年3月,他飞赴印度兰姆珈营地,正式出任新1军军长。到了兰姆珈营地,他才体会到,史迪威领导的盟军并非容易打交道,甚至可以说极其难缠。

根本原因在于,史迪威希望将中国驻印军改造成一支殖民军。他时常在蒋介石耳边强调中国士兵训练得好,但军官水平差,力图从本土调派军官取代中国军官,以实现由外国军官指挥中国士兵的目标。

若蒋介石答应这一条件,中国驻印军不就变成了类似英印军、英缅军那样的殖民军吗?这种提议,即使是把握军权一生的蒋介石,也绝不会同意。罗斯福和马歇尔对此也颇为怀疑,认为史迪威的设想过于异想天开。

计谋受挫后,史迪威另施妙计,他在驻印军各级派遣联络官,但这些人大多并非正规军官,而是普通大学毕业生,只经过简短的预备役训练,缺乏实战经验和基本军事知识。

试想,这样一批人天天在罗卓英、杜聿明面前指手画脚,谁能忍受?因此,冲突不断爆发也就不足为奇了。蒋介石对此也无可奈何,毕竟美援分配权握在史迪威手中。

在二战时期,英军、美军、苏联军队获得的美援远比中国多得多,中国获得的援助少得可怜,且这瓶水的饮用权不在中国,而必须通过史迪威。史迪威深谙此点,利用手中权力不断卡制蒋介石,索取利益,谋求自身与本国利益。

罗卓英和杜聿明看清形势,才会与史迪威不断抗争。然而结果是蒋介石不敢得罪史迪威,害怕失去美援,于是将两人调回国内,改派郑洞国前往驻印军。

郑洞国刚到驻印军,就遭遇“下马威”。新1军参谋长和驻印军参谋长在讨论作战部署时发生争执,本应是正常事,但美方参谋长竟以职权停掉了新1军参谋长的配车。此举既卑劣又幼稚,令人侧目。

郑洞国迅速将此事上报战区,史迪威也不得不介入,只能将那位美方参谋长调离。更令人气愤的是,史迪威下令新1军只能训练连、排级官兵,高级军官不得参加装备训练。

这对部队指挥极为不利,因高级军官不了解美式装备性能,战时指挥必然受阻。郑洞国多方交涉,苦苦游说盟军军官,终于勉强获得同意,但史迪威仍不断刁难,如以“浪费”为由不给郑洞国配轿车,改配吉普;不给新1军司令部安排警卫;甚至不允许中国军人穿本国军服。

不少人认为这是史迪威的歧视和偏见,但根本原因是他想通过种种手段逼走中国军官,好夺取新1军指挥权。

然而,史迪威算错了。郑洞国虽然屡受屈辱,但只要不过分,他都忍了,因为他知道,个人受辱是小,抗击日军才是大局。

新1军反攻缅北有四道关卡:野人山、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和密支纳。1943年3月,孙立人率新编38师经过近7个月艰苦作战,于10月攻克野人山。旱季来临,驻印军展开旱季攻势。

1944年3月初,廖耀湘率新编22师打通胡康河谷,重创日军18师团。此前,新1军两个师指挥权均掌握在史迪威手中,但战绩突出后,史迪威意识到这两位师长远胜手下那些由少校、中校迅速晋升的军官,不得不放手,郑洞国也因此获得更多自主权。

攻破胡康河谷后,接下来是孟拱河谷。史迪威突发奇想,若在孟拱河谷战役同时派出一支奇兵攻占密支纳,必能出其不意,取得胜利。

他向蒋介石商议,蒋介石当即批准。但向英军将领提议时遭遇拒绝,英方认为密支纳防御严密,地面与地下工事纵横交错,日军驻守坚固。

史迪威与英军统帅蒙巴顿意见不合,遂决定撇开英军自行行动,组建一支由中、美军混合的6000余人特遣队。

战前约定,行军途中能避则避,必要时小规模交战,目标只有密支纳。1944年5月17日,特遣队秘密潜入密支纳,首战便夺下机场。史迪威大喜,催促后续部队赶来。

大批中国新兵蜂拥而出,但史迪威轻敌,没有集中兵力发动总攻,反而分散使用,导致攻势受挫。

日军认识到密支纳是缅北最后据点,急速增援兵力,从一个大队迅速扩充到两个联队,约6000人。

攻势陷入困境,史迪威在密支纳驻足观察一个多月,看到他的军官指挥水平不佳,甚感忧虑。尤其孟拱河谷战事仍在进行,若18师团长田中新一决定撤兵回援,驻印军可能遭两面夹击。

尽管可能性不大,仍需防范。盟军军官在密支纳的表现令人失望,史迪威决定让中国军官接手指挥。

沉寂一年多的郑洞国终于披挂上阵。7月6日,他抵达密支纳前线,经过实地考察,认为攻克密支纳难度不大,关键在于解决两大心结:理解中国官兵心理和信任中国部队。

史迪威将指挥权交还中国驻印军,第二个心结已解。7月7日即将到来,史迪威不理解这一日期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但郑洞国深知其象征意义,特下达“七月七日令”,号召官兵以此战洗刷耻辱。

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中国士兵英勇冲锋,迅速突破日军城防,战斗转向城内。

但勇气之外,更需策略。因城中多为日军筑建的坑道工事,郑洞国与中国将领发明了堑壕战术。

这场人类战争史上首次以堑壕战对抗坑道战的较量,双方都在挖掘,但关键是灵活运用。中国军队挖蛇形堑壕,延伸至日军坑道,用长竹竿将手榴弹送入坑内,“砰”地一声,坑道被歼灭。

如此,堑壕战在密支纳城内不断蔓延,将日军坑道逐一摧毁。堑壕灵活多变,而日军坑道一旦构筑完成,便无法转移,只能固守挨打。

郑洞国用灵活的堑壕战克服了日军坚固的地下工事,取得决定性优势。

地下阵地拿下,地面据点自然更易攻克。过去中国部队缺乏强大火力,攻坚日军工事头疼不已。

此时好消息传来,孟拱河谷战役胜利后,重炮和坦克部队顺着新修公路赶抵密支纳,战局大为改观。

炮兵对准日军工事轰击,昔日坚固防御顷刻崩溃。坦克出动,将残余日军碾压消灭。

1944年8月3日,中国驻印军发起密支纳总反击,守城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绝望自尽。两天后,战役结束。

同日,史迪威如愿晋升四星上将。然而在战役关键时刻立功的郑洞国虽被提升为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却依旧遭受史迪威的“特别照顾”,唯恐他夺走权力。

郑洞国始终保持冷静淡定,心怀国家与抗战大义。至于史迪威,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战... 李牧是赵国伯仁(现河北省隆尧县)人,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战国时期“四大战神”之一,足见他的战力非同一般...
原创 宋... 她是宋徽宗最美的女儿,封号茂德帝姬,同时也是宋朝大丞相蔡京的儿媳。按理说,她应当过着安逸、优越的生活...
原创 抗... 1945年8月15日,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期间,原本人数接近...
原创 刘... 大家好,我是黑白三国。 章武元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尽起川中兵马东征伐吴,彼时蜀军阵中,赵云曾力劝先...
原创 夏... 人们对于漫长而浩瀚的历史,总是怀有无尽的好奇心!常说中华文化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但经过史学家的深入研究...
原创 如... 假如历史发生了不同的转折,刘备战胜了曹操和孙权,最终实现了天下统一,那么中国的历史发展将可能走向一个...
原创 他... 他被称为“常败将军”,因为多次战败,但却在一次偶然的胜利中,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常言道,胜败乃...
原创 曹... 黄忠虽已年老,却依旧拥有惊人的勇气和决心。当有人问他是否还能继续战斗时,他微微一笑,回应道:“看我定...
原创 雍... 关于雍正是否通过篡位登基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尤其是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通过篡位的情节...
原创 中... 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为了纪念和祭祀历代著名的武将,特意修建了一座庙宇,名为“武庙十哲”。这座庙...
原创 蒙... 作者:赵心放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病死在巡游途中,中车府令赵高担心扶苏继位,对自己不利,勾结胡亥...
原创 刘... 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吴王刘濞领导的七个诸侯王联合起来反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汉七国之乱...
原创 看... 许多人可能会注意到,在一些清朝时期的战争图册或者武将画像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那就是这些武将佩戴...
原创 曹... 各位看官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三国时期那个大名鼎鼎的曹操,特别是关于他姓什么的故事。 一直以来,有人...
大型杂技剧《花瓦俍兵》首次联排... 中新网南宁11月17日电 (林浩)11月16日,广西大型原创杂技剧《花瓦俍兵》在南宁首次完成联排,展...
原创 李...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奴役人”的野蛮制度曾以不同形式存在。无论是奴隶制带来的枷锁、封建制度下的...
原创 1... 这是一组由民族学者江应樑教授在1937年拍摄的珍贵老照片,记录的是傣族男子的日常生活场景。江教授当时...
原创 关...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东吴地理位置优越,长江天堑为天然屏障;蜀汉坚守巴蜀,地势易守难攻,且武将众多,人...
原创 他... 黄埔军校因其卓越的军事教育,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军事人才,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军事摇篮。尽管这所...
花脚大仙分享:《观天下——大明... 《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系列5 南京博物院特展 花脚大仙分享 南京博物院“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