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国民党在东北的主要城市只剩下三座,分别是长春、沈阳和锦州。在这个关键时刻,长春由郑洞国指挥,驻扎了10万守军;沈阳则由卫立煌统领,拥有30万雄兵;而锦州则是范汉杰的防地,驻有15万士兵。
与此同时,解放军的东北野战军(简称东野)已经集结了整整100万大军,严阵以待,誓言要彻底解放东北的每一寸土地。面对这种势不可挡的力量,100万的兵力相比于国民党的55万无疑是一个显著的优势,但问题是如何有效利用这一优势?
东野的高层指挥官们经过深思熟虑,判断出大军距离长春最近,因此应当首攻长春。这样做的确有两个明显的好处:可以就近调动兵力,并逐一瓦解敌人。然而,这一策略也潜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沈阳和锦州的守军将可能第一时间迅速增援,因此看似只是进攻长春,实际上却是同时对三座城市展开攻击。
东野的指挥官是一位在军事上颇具才华的人,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他的战略思维无疑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尽管他的战略并非毫无缺陷,但仍然存在风险:如果长春攻不下来,先前的优势可能会荡然无存,东野及党中央甚至可能面临困境。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接下来,我们看看国民党这边是如何布局的。卫立煌、郑洞国和范汉杰三人思想一致,均认为东野必然会优先攻击长春。倘若东野选择攻打沈阳,他们将遭遇长春和锦州的两面夹击,这无异于自投罗网;倘若出击锦州,他们面对的将是华北国军的包围,结果同样是自我毁灭。由此可以推断,东野只能选择从长春入手。
在这三位指挥官中,卫立煌的地位最高,因此他决定将军队的主要力量集中于长春,做好与东野一决高下的准备。值得一提的是,卫立煌与东野首长并非初次相识。早年间,在抗日战争时期,东野首长曾不明身份地身穿日本军装在卫立煌的防区出现,结果被士兵一枪击倒,事后卫立煌对此感到深深的恐惧,甚至送了几车物资以示歉意。
卫立煌自认为了解东野首长的性格与战术,因此他猜测了东野的军事计划,果然,他的判断没有错:东野首长确实选择了共同打长春。若东野首长坚持这一方案,解放军在长春将可能遭受重创。
幸运的是,毛泽东这一伟大的思想家挺身而出。毛主席在仔细阅读完东野首长的战报后,迅速回信,指出了攻打长春的潜在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方案:跨过长春和沈阳,集中所有兵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彻底切断华北与东北的联系。
不得不称赞毛主席的高超谋略。如果能成功拿下锦州,国民党将彻底失去在东北的统治地位,而失去华北的时间也只是早晚的事情;反之,若未能攻克锦州,后果将比未能拿下长春更加严重。
看完毛主席的计划后,东野首长不断摇头,执意要攻打长春。为了说服他,毛主席连续发了几份电报,最终他才勉强同意了新的策略。
1948年10月7日,东野大军悄然绕过长春和沈阳,目标直指锦州。范汉杰此时正沉浸在梦乡中,被副官摇醒,对于外面的情况一无所知。他懵懵懂懂地回应:“长官,解放军打过来了……”。副官急忙补充:“不是长春,是锦州!解放军已经攻进锦州了!”这惊人的消息令范汉杰立刻清醒过来,冷汗直冒。
由于东野军队的行动异常迅捷,华北国军尚未能及时增援,范汉杰的防线很快就无法坚持。直到10月15日,锦州宣告胜利解放,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彻底崩溃。
被俘后,范汉杰感慨万千:“毛泽东真是个神人,奇袭锦州,只有他能想出来。输给他,实在不丢人。”这段历史教训,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