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控制的演变:尼古拉二世的覆灭
权力并非天生赋予某些人,而是通过影响力与对大众的控制力逐渐积累的。即便是王室成员,也不必然成为权力的象征。尼古拉二世便是这一点的鲜明例子。他的权力,虽然可以动用庞大的军队,却未能为他带来持久的统治。1914年一战爆发后,他使用自己的权力将超过1500万士兵送上战场,而当时沙俄常备军的兵力就达500多万。与以往的沙皇不同,尼古拉二世选择亲自担任总司令,手握俄军统帅权——这是沙皇很少亲自介入的领域。尽管他以往的做法通常是任命专业军人代为指挥,但这次,他决定亲自上阵。然而,结果却是,他在短短48小时内彻底失去了权力,并因此葬送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命运。
罗曼诺夫王朝的末日:1917年3月11日
1917年3月11日下午五点,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已悄然拉开序幕。最早发起反叛的,并非是激烈的革命分子,而是沙俄的近卫军巴甫洛夫团。该团的第4连士兵,仅凭30支步枪和百余发子弹便发起了暴动。彼得堡守备司令哈巴洛夫当时手握55个步兵连、23个哥萨克骑兵连和一个近卫军连,对这些士兵的反抗迅速作出了回应,轻松平息了这场暴乱。然而,沙皇尼古拉二世对此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认为这不过是小打小闹,天气转冷后,群众自然会解散返回家中。然而第二天早上,局势急剧恶化。沃伦斯基近卫团在涅瓦大桥上与抗议民众对峙时,竟然转枪自杀打死了该团的上校,并站到抗议队伍中,示威反对沙皇政权。
随着巴甫洛夫团的响应,其他部队也陆续加入了反沙皇的阵营。立陶宛团也开始转变立场,公开支持反抗沙皇的群众。而沙俄的第一近卫军——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团,作为俄军的标杆部队,也选择抛弃了尼古拉二世。这个兵团在历史上极具政治敏感度,曾经推动了三位女沙皇的上台。而谢苗诺夫团,曾是1905年沙皇政权的头号打手,专责抓捕并处决革命者,也因对尼古拉二世的失望而转变立场,站到了民众这一边。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联合起来,彼得堡卫戍军区的16万士兵中,有超过6万6千人选择反叛,背叛了他们的上级,站到了民众的一边。
尼古拉二世的迟缓反应:错失关键时机
当时,尼古拉二世并不在彼得堡,而是在俄国的战时大本营——莫吉廖夫,位于今天的白俄罗斯境内。他的皇后亚历山德拉则在距离彼得堡约25公里的皇村,隔得不远。尽管发生了如此重大的暴乱,尼古拉二世的反应却极为迟缓。他并没有采取果断行动,而是决定绕远路,坐火车去皇村与妻儿汇合。而在此期间,沙俄的局势日益危急。在3月13日,尼古拉二世依然没有向彼得堡或俄军发布任何明确指示或命令,始终未能掌握事态的发展。
重大转折:彼得堡的动荡与俄国军队的分裂
在沙皇尼古拉二世失联的24小时内,彼得堡发生了两件决定性的大事,标志着沙俄政权的崩塌。首先,群众在士兵的引领下攻占了彼得堡的军火库,成功夺取了4万支步枪和3万支手枪,掌握了足以进行政治斗争的武力资源。这一行动,几乎与历史上的大革命类似——英国革命期间,议会军队攻占伦敦塔,并得到了大量军火;法国革命时,巴士底狱的攻占也象征着武装斗争的开始。手握武器的民众和士兵接近冬宫,尼古拉二世的弟弟米哈伊尔大公仅能指挥1000名士兵,面对起义的群众无法阻挡,只能让他们放下武器。
第二件事是,士兵和民众联合后,俄国的国家杜马宣布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取消了军队中的等级差异。这一举措迅速在全俄传播,800多万份传单让数百万士兵纷纷成立士兵委员会,掌控了军队的实际控制权。许多士兵借此机会对不满的上司展开报复,俄军内部迅速陷入混乱。在这场剧变中,尼古拉二世依旧只身在火车上看着《高卢战记》,而彼得堡及整个俄国的局势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结:尼古拉二世的失误与王朝的灭亡
尼古拉二世在这场动荡中,做出了许多致命的错误。首先,他低估了局势的严重性,缺乏足够的应对准备。其次,面对突如其来的暴动,他的反应迟缓、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了自己和整个王朝的覆灭。沙俄的王朝,也在尼古拉二世的无为中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