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谢团长”,也是与群众亲如一家的“谢同志”。
在党员干部的眼中,她是一位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良师;在孩子们的心中,她则是温柔慈爱的母亲。
86年的革命岁月里,她用坚定的脚步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留下了一道道鲜红的革命印记。
“长征女英雄,浙东女豪杰”,这便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传奇红军女英雄——谢飞。
谢飞,原名谢琼香,1913年2月出生于海南文昌一个革命家庭。
她的父母和哥哥都怀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耳濡目染之下,谢飞自幼便严格要求自己,立志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1926年9月,谢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在那里她深入学习了共产主义理论,坚定了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及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努力,1927年8月,年仅14岁的谢飞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最年轻的红色青年之一。
经历了五年国内外的文秘工作后,1934年5月,谢飞被调任江西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国家政治保卫局机要秘书。
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严谨的态度,她赢得了组织和同志们的高度认可。同志们亲切地称她为“阿香”,这是她最初的名字。
直到与刘少奇同志结婚后,她才将名字改为“谢飞”,寓意着她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谢飞对刘少奇一见钟情,但两人身份悬殊让她有所顾虑。幸运的是,刘少奇也对这位女红军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被她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所吸引。
二人结婚后,很快携手完成了党组织交付的重要任务。
1936年1月,按照组织安排,两人赴天津。刘少奇肩负着传达和贯彻瓦窑堡会议精神、重组北方局的任务,并与地下负责人柯庆施保持联系。
谢飞则负责保障刘少奇的人身安全,担任他的私人秘书。
刚到天津时,两人生活拮据,每月生活费仅有十块钱,吃喝用度捉襟见肘。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从北洋饭店搬到更廉价的旅馆,谢飞还计划租住一间简陋小屋,只要能住下两人即可。
两人省吃俭用,一天仅吃两顿饭,谢飞总是把大部分食物留给刘少奇,自己吃得很少,生怕他吃不饱。
刘少奇日理万机,谢飞则忙于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同时抄写机要文件,充当刘少奇和柯庆施之间的联络人。
为保证通信安全,她通过柯庆施妻子传递信件,极大降低了暴露的风险,工作一直顺利进行。
任务圆满完成后,二人回到延安。谢飞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又在马列学院深造,不断完善政治理论素养。
这段学习经历为她后续主持党员培训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0年10月皖南事变发生后,谢飞随刘少奇转移至江苏。刘少奇手头有一份紧急信件需送达皖南新四军军部,谢飞主动承担了这项危险任务,成功渡过长江并完成传递。
皖南事变后,长江被敌军封锁,谢飞只能留守苏南地区开展工作。
1943年2月,在新四军政治组织部副部长张凯带领下,谢飞前往浙东区主持开展党员培训班。
她亲自编写教材、设计教案、安排课堂,确保培训班顺利开办。
1943年3月,浙东区第一期党员培训班正式开班,谢飞带领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
当时战事紧张,培训环境简陋,既无宽敞教室,也缺乏舒适桌椅,但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随处可见他们认真做笔记的身影。
谢飞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学员登上刚刚解放的狮子山,听司令员讲述战斗经过,让学员们切身体会理论在实战中的运用,收获颇丰。
为传授党的三大法宝——“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谢飞邀请专业老师授课。
组织部长杨思讲解《党的建设》,宣传部部长顾得欢讲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两次专业课程极大深化了学员对党的认识,提高了思想觉悟和作风要求。
谢飞不仅注重党员干部培训,也深入基层,穿上布衣布鞋,和同志们一同劳作,关心群众生活。
1945年1月,谢飞任余上县县委书记兼抗日自卫队大队政委。
余上县是浙东新划定的县,隶属中共三北地委。
该县敌伪据点众多,环境异常艰难,敌军有日军据点、汪伪“中央税警团”以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
抗日自卫大队仅有两个连,200余人,装备匮乏,仅有少量步枪、手榴弹和一挺轻机枪。
地理位置偏远,援助迟缓,条件极为恶劣。
面对困境,谢飞没有气馁,冷静分析局势,制定最佳作战策略。
她首先强化干部和战士的思想教育,要求绝对服从党的指挥,严守纪律,做到为群众服务,推动军事民主,凡事与群众商议。
针对装备匮乏,她督促战士们加强技能训练,要求手榴弹投掷距离和精准度大幅提升。
在谢飞严格指导下,投掷距离从20余米提高到40余米,命中率显著提升。
她还强调枪法精准,要求三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极大提升了战斗效率。
谢飞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积累经验,战后总结分析,带领战士开会交流,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了队伍作战能力。
1945年3月21日,伪四省行署两个独立团企图在余上县谢家塘建立据点,谢飞迅速率队联合新四军第五支队一大队发起进攻,成功破坏敌军计划,击毙伪军近70人。
她果敢的指挥力守护了谢家塘。
不久后,谢飞再次带队攻破伪军据点,活捉伪军连长,极大震慑敌人。
谢飞的军事才华,尤其是指挥作战的能力,令人赞叹。
1945年3月25日,得知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偷渡曹娥江,企图一举消灭自卫大队,谢飞沉着应对。
她亲自带领一支队伍从敌后深入,同时派遣三个将领率三路队伍从不同方向包围敌军。
这一战术成功将敌军团团围住,自卫大队取得大捷,歼灭130余名敌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连番胜利极大鼓舞了士气,战斗资源充裕,战士们训练更加刻苦卖力。
谢飞不仅战场上沉着冷静,面对敌军威胁亦从容不迫。
一次,县自卫大队驻扎临山区夏家村,伪军小据点以为谢飞是女子怕死,写信威胁她。
谢飞毫不畏惧,回信劝其早日投降,否则必受武力制裁。
伪军只出动一个排兵力,便吓得缩回据点,再无挑衅。
由于敌据点众多,需要逐个击破,暂未攻破据点便趁机掠夺粮食。
谢飞带领战士用包围、伏击、袭击等战术,屡次夺回粮食,使敌军“吐出”抢走的物资。
多次胜战和成熟的训练体系,使自卫大队由最初的200余人发展到600多人,成为一支作战经验丰富、实力强大的抗日队伍。
谢飞因此赢得了“谢团长”的美誉。
谢飞在战场上是智慧而果断的指挥官,在生活中则是孩子们口中的好妈妈,群众眼中最亲切的女干部。
虽然不是刘少奇的第一任妻子,也非其亲生母亲,但她对刘少奇的孩子视若己出,疼爱有加。
结婚初期,谢飞便知晓刘少奇有一位被寄养在工人家庭的女儿。
经过多次寻找,1938年终于与11岁的刘爱琴相见。
当时刘爱琴营养不良,瘦弱黝黑,谢飞见状忍不住泪流满面。
随后一年,谢飞将孩子接在身边,悉心照料,为她缝制新衣,送她上学,给予母亲般的陪伴。
当刘爱琴胃口不好时,谢飞愁得吃不下饭,便细心熬制小米粥,一口口喂她。
虽非亲生,却胜似亲生。
因执行任务,母女短暂分离,离别时刘爱琴依依不舍。
在浙东抗日根据地任职期间,谢飞高度重视妇女力量的发展。
从姐妹会、姑嫂会逐步发展到区乡妇女联会,妇女组织积极参与建设和支援部队工作。
她鼓励妇女为参战士兵送去温暖,洗涤衣物,鼓励丈夫、孩子投身抗战。
从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起,谢飞为了完成任务四处奔波,与爱人分别,创办党员培训班,在浙东土地上吹响胜利号角,直到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谢飞依然坚持学习,1953年前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研究生班深造,掌握法律知识后,投身法学专业建设。
1957年2月,谢飞从人大毕业后,被任命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任命书。
在为新中国奉献力量的同时,谢飞心系家乡海南,时刻关注家乡发展,提出切实建议。
她多次回乡探亲与考察,参与海南发展规划,脸上总洋溢着满足与幸福。
面对媒体采访时,谢飞满怀自豪地说:“海南的建设充满希望,这片土地拥有23年不倒的光荣历史。”
作为巾帼英雄,她用坚实的双脚走出属于自己的红色天地。
从红军长征,到与刘少奇合作完成任务,从马列学院学习到主持党员培训班,谢飞以智慧与毅力传递红色精神。
在余上县敌军据点上,她精准指挥,果断出击,赢得“谢团长”荣誉称号。
从海南岛到中共中央,从长征岁月到新中国成立,谢飞无私奉献自己的一生,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和人民群众留下了光辉篇章。
如今,谢飞虽已离世,但她的革命精神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