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王爷,他曾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但命运的波折让他瞬间陷入了极度贫困,最终竟然沦落到变卖家产维持生计的地步。甚至在最后,他竟然动了祖坟的念头,打算通过挖掘祖先的墓穴来获取财富,然而,在耗尽了所有的财富之后,他最后不得不转行去街头当起了拉车的车夫。这位王爷的名字叫做爱新觉罗宴森,仅从他的姓氏,就能知道他的家族显赫一时。
宴森的祖上,爱新觉罗岳托,从小跟随皇太极身边,地位尊贵,是满洲十二铁帽子王之一。铁帽子王的地位比普通亲王更为尊崇,享有无数特权。岳托战死后,皇太极追封他为克勤郡王,享有世袭不替的特权。这个荣誉传承了十三代,历经十七位王爷,而宴森正是最后一位。拥有如此显赫的家族背景,宴森的王爷身份并非平凡,身为王公贵族的他,无疑是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
然而,命运无常,社会动荡,宴森出生的年代注定了他的生活并不平稳。1910年,年仅14岁的宴森继承了克勤郡王的封号,虽然从朝廷领取了不到两年的薪俸,但很快这一切便结束了。1912年,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宣布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彻底终结。宴森的王爷身份不再有任何意义,往日那种依靠朝廷财政支撑的幸福日子也随之消失。曾经的荣华富贵,清朝的财政资助也不再出现,他陷入了无法避免的困境。
虽说宴森仅仅坐了两年王爷的宝座,但在王府度过的日子让他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奢华生活,几乎没有掌握任何实际的生存技能。要他依靠自己去赚取生活费,那简直是异想天开。从小到大,宴森就是在挥霍中度过,他家里的财富仿佛是源源不断的河流,直到彻底干涸。
最初,宴森依靠家族剩余的财富过得还是比较奢侈,但失去了朝廷的资助后,他那挥霍无度的生活方式迅速让家产耗尽。连佣人和仆人的工资都付不起,连自己最基本的食物来源也成为了问题。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开始变卖家中珍贵的古董、字画、瓷器等。可惜的是,虽然这些物品在清朝盛世时价值连城,但在战乱的年代,古董的市场也显得冷清,根本不能卖出高价。
卖掉了家里的珍贵收藏后,宴森手里有了一笔十万两的银子,理论上,这笔钱足以让他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然而,宴森的花钱能力显然远超于他的赚钱能力。短短时间内,他便挥霍一空,连曾经的积蓄都所剩无几。家里的钱、古董几乎都卖光了,最后甚至连祖先的墓地也成了他求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宴森最终想到了祖坟,他意识到,如果将祖先的墓地挖开,墓中的陪葬品定能为他带来一笔可观的财富。他的祖坟气派非凡,不仅占地广阔,还有大量历史悠久的珍贵树木。只要将祖宗的坟墓挖开,或许就能换取一大笔资金。于是,他开始了挖祖坟的计划,卖掉了祖坟周围的树木、石碑以及家族的王府。
克勤郡王府是座历史悠久、气派非凡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的荣宁二府,据说便以这座王府为原型。尽管如此,这样一座价值不菲的王府,最终还是被卖给了民国时期的总理熊希龄。然而,这些依然无法改变宴森的困境,虽然他得到了七八万两的资金,但随着这些财富的挥霍,宴森几乎一无所有。
而当宴森准备动手挖掘祖坟时,却发现这片土地已被国家征用,成为了国有财产。此时,宴森彻底陷入了困境,所有的财产和财富几乎都被他挥霍殆尽,最后靠着几乎为零的收入艰难度日。就在此时,他的生活又发生了剧变——他竟然选择去做体力活,在街头当起了车夫。
虽然王爷变成了车夫,但宴森的生意却意外地不错。作为曾经的“王爷”,他在当时的北京街头还是有一定知名度。加之他会些许英文,很多外国人也愿意找他坐车。即使生活陷入贫困,他仍然保持着一份乐观的态度,认为作为一名车夫并不丢人。就这样,他在街头被大家称作“车王爷”,这个有些讽刺的称号,也无意中让他在车夫圈子里小有名气。
然而,宴森的花钱方式依然没有得到任何改变。每当口袋里有点钱,他便开始肆意挥霍,再加上拉车这一行当并没有太高的收入,他的生活始终无法改善。此时,宴森的情况引起了溥仪的注意,虽然两人并没有多少血缘关系,但作为同样的王公贵族,溥仪对宴森的境遇心生不忍。
溥仪在日本的帮助下重新建立了伪满洲国,并重新成为“皇帝”。他借机派人将宴森从北京接到长春,给了他一大笔钱,并希望他能留在伪满洲国继续担任王爷。然而,宴森对于这个提议十分反感,他不愿为了金钱与日本人合作,保留了一些骨气,拒绝了溥仪的提议。最终,溥仪无奈将宴森送回北京。
回到北京后,宴森依旧未改其挥霍无度的习性,最终再次陷入贫困。时至今日,关于宴森的结局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他因病死去,也有人说他因饥饿去世。不管怎样,作为克勤郡王的最后一任继承人,宴森最终的墓碑上却刻上了“车王爷”四个字,成了历史的另一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