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个非常果断且无情的人,他的统治之下,无论是贪官还是叛徒,他都毫不手软,往往采取严厉的手段,如杀掉贪官、剥皮示众、三族同灭等措施,仿佛任何人触犯他,都必须付出惨痛代价。即便是对待自己的对手,他也从不手软,极为冷酷。坊间有个说法,如果有人说他坏话,朱元璋一定会知道并采取严厉的报复。他会把说话不慎的官员从南京流放到昆明,这一举动也让昆明逐渐带上了浓重的南京气息。
那么,朱元璋究竟最痛恨的是什么人呢?通过一番研究,我发现,朱元璋对一个特定的姓氏怀有深深的仇恨,而这个姓氏并不是那些与他争斗的元朝贵族,或是有过节的张士诚、陈友谅之类的敌人。这个姓氏与朱元璋本身并没有直接的恩怨,却在历史的某个时刻,成为了他毫不留情打压的对象。朱元璋甚至下令让这个姓氏的人永世为奴,无法翻身,最终这个姓氏的人只得改姓生存。这个姓就是“蒲”。
为什么朱元璋如此憎恨“蒲”姓呢?这就要追溯到南宋时期,一位名叫蒲寿庚的人物。他的背景颇为特殊,传说蒲寿庚是阿拉伯人,后来来到中国做生意。最初,他选择了广州作为自己的商贸基地。广州在唐末时便是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黄巢曾经在这里活动,广州的商业氛围也因此十分浓厚。后来,蒲寿庚将商贸中心迁移到了泉州,这也是当时东亚地区最繁荣的港口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技术流入。
蒲寿庚此时已经成为泉州的舶司,并且通过他的商业网络与官府达成了某种共识。他不仅参与了官方的海上贸易,还成功垄断了泉州的香料生意,三十年间,家族的财富日渐庞大,雇佣的佣人更是上千。他的生意如此庞大,部分得益于南宋当局对他的照顾,宋朝给了他某种程度的优待,尤其是在泉州港口的贸易中。可以说,蒲寿庚家族在宋朝的庇护下,拥有了丰厚的财富和强大的影响力。
然而,当元军南下,宋朝的皇室逃到了泉州,希望借助蒲寿庚的海上力量与元军作战。然而,蒲寿庚深知,南宋的败局已经注定,面对即将到来的元军,他选择了背叛,拒绝为宋朝提供任何帮助。他关上了大门,让宋室无奈地继续南下,最终在广东全军覆没,陆秀夫抱着幼帝跳海自尽。这一行为虽然令人遗憾,但从一个生意人的角度来看,也能理解——在动荡的局势中,谁能保证自己的生命与财富?
然而,接下来的事件更加令人愤怒。蒲寿庚不仅拒绝宋朝提供援助,最终他投降了元朝,并为元军提供了船只,助力元朝灭宋。为了尽快获得元朝的信任,蒲寿庚甚至将南宋的皇家外宗赵家人彻底杀光,并把他们的家族产业交给元朝。如此无情的投降行为,一方面是为了确保自己家族的荣华富贵,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南宋当局曾征用自己船只的深深怨恨。
这些赵家人中,部分人侥幸逃脱,他们改姓“吴”以躲避追杀。吴家人保护了这些赵家人,因而这些幸存者也并未再恢复赵姓。直到他们去世时,才又恢复了赵姓,这种现象被称为“吴皮赵骨”,意思是吴姓的家族骨肉,生时用吴姓,死时则为赵姓。这段历史成了晋江安海星塔村吴氏宗祠的一个悲壮传说,宗祠大殿上至今悬挂着“赵氏家庙”的牌匾。
蒲寿庚凭借投降行为,获得了元朝忽必烈的重用,成为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并且兼任福建广东的市舶提举。他家族的荣华富贵延续了许多年。然而,历史的风云变幻无常,到了元朝末年,局势再次动荡,蒲寿庚的后代察觉到元朝即将灭亡的危机,甚至有个别成员试图反抗元朝,试图在泉州建立割据势力。但元朝的军力依旧强大,最终蒲寿庚的家族遭到了彻底打压,泉州也因此失去了东亚第一大港的地位。泉州的衰败导致了海外贸易的中断,甚至催生了海盗横行的局面。这种局势最终迫使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彻底断绝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导致了宋朝时期的科技发明和社会活力在明朝时期的消失。
更有趣的是,当元军攻占蒲寿庚家族时,逃亡的蒲家后裔纷纷改姓“吴”,以避过灾难。到了明朝,朱元璋对蒲氏家族的仇恨并未消减,他将未改姓的蒲氏后代视为“余孽”,加以严厉惩罚:所有男性都被流放充军,女性则被迫沦为奴婢或娼妓,民众为之拍手称快。朱元璋深知,自己家族的生死与民间疾苦,正是因元朝的暴政而起,而蒲寿庚这个“投机者”帮助蒙古军夺取了汉人的天下,使得朱元璋将自己内心的仇恨转化为对蒲家族的报复。由于蒲寿庚早已死去,所有的责任便只能由他的后代来承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蒲姓后裔不得不改姓吴。吴姓在福建是大姓,改姓吴让他们的生活更为安全。由此,赵家人、蒲家人如今都姓吴,这个曾经的“家门”早已变得难以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