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孙殿英挖掘清东陵的事件发生,惨烈的场面深深触动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内心。那时,溥仪正在天津的张园,突然得知这一消息,他立即跪在祖先的灵前,发誓一定要为东陵被盗掘讨回公道。然而,虽然溥仪的愤怒引发了国民政府的关注,蒋介石并未对此事作出任何实质性反应,最终,事情被不了了之。多年后,溥仪凭此事让蒋介石颜面尽失。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
溥仪出生在1906年,是清朝的末代皇帝。年仅两岁时,慈禧太后便将他接入紫禁城,安排他继位成为同治皇帝。溥仪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在紫禁城度过,那里金碧辉煌、富丽堂皇,溥仪从小就沐浴在无尽的奢华之中。紫禁城的生活充满了严格的规矩和复杂的仪式,每一天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溥仪的学习内容包括诗书礼仪等,但他更喜欢在宫廷宽敞的花园中自由玩耍。尽管身边常有太监和宫女陪伴,溥仪始终感到孤独,宫墙将他与外界隔绝,这种孤独感在他后来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有着生动的描写。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的统治摇摇欲坠。第二年,溥仪被迫退位,标志着清朝的灭亡。权力的丧失让曾经的“天子”变得形同虚设。紫禁城内,昔日热闹的宫廷气氛逐渐沉寂,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变得越来越遥远。溥仪每一天都在空旷的宫殿中游走,心中充满迷茫和恐惧,不知该如何应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
退位后的溥仪虽然仍住在紫禁城,享受着每年400万的优厚待遇,依然有着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直到1924年,命运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当时,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强行赶出了紫禁城,全家迁往天津的张园。对于溥仪来说,紫禁城曾是他唯一熟悉的世界,而张园对于他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种剧变对溥仪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尽管张园的豪华程度远远不及紫禁城,但毕竟它仍是一座气派的宅邸,比普通百姓的住所要好得多。溥仪重新开始了生活,但内心的空虚和失落却始终无法弥补。他常常回想起自己曾经是皇帝的日子,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熟悉的面孔、以及属于帝王的荣耀。可是,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过去。权力的陨落不仅带走了昔日的辉煌,还带来了无尽的屈辱。
1928年,溥仪正在天津听戏,正当剧情紧张时,突然一名仆人跑到他身边耳语了几句。溥仪听后,脸色变得苍白,急忙站起身,离开剧场返回张园。刚进门,他便被递上了一张报纸,头版赫然写着《匪军掘盗东陵的惨状》。溥仪顿时怒火中烧,文中详细描述了东陵被掘的惨状,尤其是慈禧的棺材被破坏,尸体被严重损毁,令溥仪心如刀割。他立即召集清朝遗老商讨对策,并派人前往东陵实地勘察和处理遗体。
勘察小组赶到东陵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目瞪口呆。曾经富丽堂皇的陵墓如今已经空无一物,连慈禧的尸体都被严重破坏,形状几乎无法辨认。溥仪得知这一消息后,愤怒至极,立即以清室和遗老的名义发出通电,要求国民政府严惩肇事者孙殿英,并赔偿陵墓的修缮费用。
然而,尽管蒋介石命令将孙殿英扣押,后者凭借与国民党高层的关系,最终将盗掘的宝物交出,案件就此不了了之。溥仪对这一结果极为愤怒,却无可奈何,只能把这份愤懑埋藏心底。
孙殿英,1899年出生于河南永城,祖上曾是明朝的兵部尚书。孙家在明末因抗清而屡遭清军屠城,家道中落。年幼时,孙殿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困,成了无人管教的顽劣孩子。长大后,他先后投身于江湖,靠着贩卖鸦片和红丸等生意维持生计。孙殿英早早便显示出极强的投机能力,后来他多次投靠各方势力,其中包括国民政府。
1928年,孙殿英正为军饷问题发愁,部队接连拖欠工资,情况岌岌可危。正巧,清东陵的宝藏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于是,孙殿英决心盗掘东陵。他以“剿匪”为名,首先驱逐了其他盗墓者,随后以军事演习为名封锁了东陵。接下来,他指挥手下日夜不停地挖掘,搬空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连尸骨也没有放过。盗掘过程中,孙殿英的手下破坏了大量珍贵文物和建筑,原本庄严肃穆的陵墓如今已满目疮痍。盗掘的宝物被装载到卡车上,运往天津、北京等地出售,换取现金和军需物资。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尤其是溥仪和清朝遗老,他们以清室的名义向蒋介石发出了严正的抗议,要求严惩肇事者并赔偿修缮费用。但最终,这件事被不了了之,孙殿英得到了暂时的利益,但他也因此臭名昭著。之后,他甚至投降了日本,成为汪精卫政权的一员。
盗掘东陵的行为不仅对中国历史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溥仪愤怒之余,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最终他选择投靠日本,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
1945年,随着日本的战败,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随后被引渡回国,接受战犯审判。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溥仪于1959年获得特赦,成为普通公民,直到1967年去世。溥仪的命运,早已与那个被盗掘的东陵紧密相连。